西王母(王母娘娘)

西王母(王母娘娘)

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初为半人半兽,豹尾虎齿,职掌瘟疫、刑罚的凶神,后经道教演绎,其形象和职司皆有很大变化。又称王母娘娘、金母、天母娘娘、西池王母等,为大众所熟悉。

西王母之神初见于《山海经》各经之中。《西次三经》说:“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大荒西经》说:“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海内北经》说:“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郭璞注:“又有三足鸟,主给使。”[12]

图158 西王母

河北武强

这是西王母最初的形象。到了《穆天子传》,周穆王西游,会见西王母,已是雍容华贵的中年妇人,并且善放歌喉,“天子宾于西王母,……西王母为天子谣”。[13]待到《汉武故事》,已有“不死之药”和“蟠桃”。其文曰:

七月七日,上(汉武帝)于承华殿斋,日正中,忽见有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对曰:“西王母暮必降尊像上,宜洒扫以待之。”……是夜漏七刻,空中无云,隐如雷声,竟天紫色。有顷,王母至,乘紫车,玉女夹驭;戴七胜,履玄琼凤文之舄;青气如云;有二青鸟如乌,夹侍母旁。下车,上迎拜,延母坐,请不死之药。母曰:“……帝滞情不遣,欲心尚多,不死之药,未可致也。”因出桃七枚,母自啖二枚,与帝五枚。帝留核着前。王母问曰:“用此何为?”上曰:“此桃美,欲种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著子,非下土所植也。”留至五更,谈语世事,而不肯言鬼神,肃然便去。东方朔于朱鸟牖中窥母。母谓帝曰:“此儿好作罪过,疏妄无赖,久被斥退,不得还天,然原心无恶,寻当得还。帝善遇之!”母既去,上惆怅良久。[14]

《汉武故事》今存一卷,称班固作。西王母炼“长生不死之药”以及所种的长寿“蟠桃”,为世人所羡慕,梦寐以求,由此奠定了两千多年来人们对西王母的崇拜。汉代的画像石刻有大量的西王母像,身边均有捣药玉兔。

在道教中,借此渲染西王母是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成为掌管女仙的领袖。

图159 西池王母

江苏苏州

图160 天母娘娘

江苏南通

【注释】

[1]以上皮影介绍,均见马德昌《陇东皮影的制作与演出》一文,载魏力群主编《中国皮影戏全集·文论》,文物出版社,2015年。

[2]徐道《历代神仙通鉴》,现易名为《中国神仙大演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第5~7页。

[3](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中集成》(中),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63页。

[4]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第30页。

[5]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第369~370页。

[6]马骕《绎史》,中华书局,2002年,第33页。

[7]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第84页。

[8]罗泌《路史》,《四部备要》本,第79页。

[9]袁珂《山海经校注》,巴蜀书社,1992年,第490~491页。

[10]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468页。

[11](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90页。

[12]袁珂《山海经校注》,巴蜀书社,1993年,第59、466、358、359页。

[13]《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4页。

[14]《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73~1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