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快马的介入

三、快马的介入

人欲与神仙和亡去的亲人沟通,由于分别处在不同的世界,一在天上,一在地下,想要接触实在太难了。道教曾经用了不少的办法,诸如“三蹻”、炼丹之类,都不是太理想,也过于麻烦。现在用马,将马画在纸上,刻版印出,焚化升天,称作“纸马”“甲马”“禄马”等。各地对马的称谓不同,但都是伴着神像焚烧的。

为什么想到用马呢?

马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役用家畜。它四肢强健,性温驯而敏捷,可为人骑乘、驾车、驮物,特别是跑起来快速。“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代的杨贵妃喜欢吃新鲜荔枝,相距千百里,唐明皇便命令传送公文的驿站给她飞马转运。以故,汉语中有“马上”一词,表示立刻、即时、快速之意。

“纸马”一词最早见于宋代,并有专业的“纸马铺”设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写北宋京都汴梁城(开封)的情况:“清明节:……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垒成楼阁之状。”卷十:“十二月:……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24]吴自牧《梦粱录》卷六写南宋杭州的情况:“十二月:……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直到元明时期,据《如梦录》记述,开封城里的纸马铺还有六七家。[25]

由此可以看出,两宋时出现的纸马铺,所经营的应节印画之物,并不全是纸马,而“纸马”的概念也已包括了相关的纸钱和神像。直到现在,“纸马”之名,仍为三类烧纸的总称,即纸钱、纸马、神像。有的分别表现,有的结合描出,在具体应用的方式上,也是神、马、钱一起烧,成为一种“三合一”的艺术。其所以用“纸马”概括,考其原因,主要是马的功能在另外两者之间起了紧密联系的作用。

图38 无榜题纸马六幅

大都是云南、台湾的纸马

一般常见的的纸马,多是在画面的左右上角或上边的中间,加一个小框,标出内容的称谓。如纸马的“甲马”“甲马请神”或“禄马扶持”“追魂马”“送魂马”等。这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一个传统,内容明确,易于辨认,不至于造成认识的混乱。这种小标题称作“榜题”,无榜题的纸马很少。看其内容,均是以马为主体,有两个方面:一是马的护卫,或称赶马人(脚夫),有的身披盔甲,手持兵器,以防备在旷野中遇到麻烦;二是由马所驮运的衣物,都是为孝亲所准备的。甲马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敬祖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图39 甲马旗招

江苏南部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