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一、梁鼎芬生平及著作
(一)生平简介
梁鼎芬(1859—1920),谱名福承,字伯烈,一字星海,号节庵。早岁自命藏山、夕厂,中年号冬厂、病翁,晚年称葵翁、葵霜,民国后号清士、痛夫,世称节庵先生。斋号有栖凤楼、毋暇斋、葵霜阁等。广东番禺(今广州市)人。光绪二年(1876),十八岁以国子监生身份入京应顺天乡试,中式举人,师从著名学者、岭南大儒陈澧读书,与文廷式、于式枚、陈树镛等相砥砺、交好。光绪六年(1880),二十二岁应会试,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随后被授职编修。中法战争时期,他因弹劾重臣李鸿章而被清政府追论妄劾,交部严议,虽终被降五级调用,却以直声而闻名天下。梁鼎芬辞官回粤后,受到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的赏识和器重,于光绪十二年(1886)被邀请出任广东惠州丰湖书院讲席。从此,梁鼎芬开始进入张之洞幕府,为他兴办教育、洋务事业。梁鼎芬运筹帷幄、尽心竭力、建立功劳,成为张之洞幕府的重要高参、得力助手。梁鼎芬曾先后主讲于惠州丰湖书院、肇庆端溪书院、广州广雅书院、湖北两湖书院、南京钟山书院等,所到各处以建立书藏为己任,掌教丰湖,创设“书藏”;掌教端溪,创设“书库”;掌教广雅,扩充“冠冕楼”;又捐书焦山书藏,设立“梁祠图书馆”等,对兴办近代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清史稿·梁鼎芬传》称张之洞“言学事惟鼎芬是任”[1]。光绪三十三年(1907),张之洞上奏请奖梁鼎芬办理学务的成绩,赞其“学术纯正,待士肫诚,于教育事体大纲细目擘画精详,任事多年,勤劳最著”[2]。梁鼎芬在中法、中日战争的失败与打击和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等时势影响下,积极投身于洋务运动,逐渐认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他积极参与张之洞所推行的洋务新政,并为其出谋划策。光绪二十一年(1895),梁鼎芬陪同康有为抵达上海,参与强学会,议定章程,但常秉承张之洞的意旨,通过汪康年,对《时务报》的宣传进行干预,后《时务报》改为官报。光绪二十四年(1898),梁鼎芬经张之洞授意参与创办《正学报》。同年,梁鼎芬担任《昌言报》主笔。戊戌政变后,对康有为、梁启超大加攻击。光绪二十七年(1901),梁鼎芬复官,从直隶州知州累迁至湖北按察使兼署布政使。复因弹劾庆亲王奕劻、袁世凯而遭斥责,引疾乞退。辛亥革命后,曾两赴易县梁格庄叩拜光绪亡灵,为崇陵续修筹集经费,继而种树守陵。1916年经陈宝琛举荐,任二品衔毓庆宫行走,成为宣统皇帝溥仪的师傅。1917年参与张勋复辟。1920年卒,谥文忠。
综观梁鼎芬一生,其性格体现在:对清朝的忠诚方面看似“忠义”,又似“迂腐”;对权臣的弹劾方面看似“刚正”,又似“直疯”;对事情的处理方面看似“执着”,又似“权变”等。其思想和行为经历了从“通经致用”到“中体西用”,再到“文化保守”的变化,又保持着不变的忠君卫道立场,他渴望建功立业,却因时势、权势等限制而无法实现,这些人生经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风格等,他的诗词文章也就成为其思想活动和人生阅历的映现。梁鼎芬生平与事迹,史传、碑传、评传、别传、笔记、年谱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述,如《清史稿》《碑传集三编》《广清碑传集》《近代名家评传二集》《近世人物志》《世载堂杂忆》等,还有汤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梁鼎芬》、吴天任《梁节庵先生年谱》、韩春英《论梁鼎芬——晚清忠君卫道型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等著作文章,为了解梁鼎芬的生平提供了较多的资料。
(二)著作情况
梁鼎芬研究的基础工作是从清末民国以来对梁鼎芬诗文词集的搜集刊印开始的。龙凤镳辑《节庵先生遗诗》二卷,刻于光绪末,收入《知服斋丛书》中。余绍宋续有搜辑,合前二卷,增为《节庵先生遗诗》六卷,民国十二年(1923)武昌沔阳卢弼慎始基斋刊行。此后,叶恭绰辑《款红楼词》一卷,民国二十一年(1932)刊刻,后被龙榆生收进民国二十二年(1933)刊的《彊村遗书·沧海遗音集》本。2014年,梁基永据其北京拍卖所得《款红楼词》红印本刊刻为《仪清室丛书》第六种。叶恭绰还辑有《节庵先生遗诗续编》一卷,民国三十三年(1944)付梓。汪宗衍辑《节庵先生遗诗补辑》一卷,并于1952年排印出版。1954年,张昭芹薪梦草堂汇刊《岭南近代四家诗》,将《节庵遗诗》《续编》《补辑》三编收入。《节庵先生遗诗》六卷又被收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清代诗文集汇编》等丛书中。今有《节庵先生遗诗》六卷的点校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杨敬安辑《节庵先生遗稿》五卷、《节庵先生剩稿》一卷。邓又同辑编《葵霜阁遗札选刊》。还有《梁氏诗稿》《梁鼎芬书札》《节庵先生扇墨》等存世。此外,梁鼎芬还有很多学术著作(含修撰、辑编),如《经学文钞》十五卷(梁鼎芬、曹元弼同辑)、《宣统番禺县续志》四十四卷(梁鼎芬修,丁仁长等纂)、《续广东通志》(朱庆澜修,梁鼎芬纂)、《后南园诗课》一册(梁鼎芬辑)、《书藏四约》一册(梁鼎芬撰)、《梁祠图书馆章程》一卷[附五约(梁鼎芬编)]等,这些著作,为全面研究梁鼎芬的人生经历、思想活动、文学创作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
二、梁鼎芬词及相关研究概况
(一)关于梁鼎芬词的评价
关于梁鼎芬词的评价,从其词作内容、风格来看,主要有如下评价:叶恭绰为《款红楼词》题跋云:“至先生词笔清迥,极馨烈缠绵之况,当世自有定评,固毋庸区区重为扬榷也已。”[3]叶恭绰选辑《广箧中词》评梁鼎芬《卜算子》(万叶与千枝)为“隽妙”[4],《蝶恋花·题荷花》(又是阑干惆怅处)为“柔厚”[5],《台城路》(片云吹坠游仙影)为“幽窈”[6]。汪兆镛《椶窗杂记·梁鼎芬》云:“词亦秀茜,近人为刻《款红楼词》二卷,皆少作为多。”[7]钱仲联《近百年词坛点将录》评:“梁髯词如其诗,吐语幽窈,芬兰竟体。”[8]钱仲联《近代古典诗词蠡测——〈近代文学大系·诗词集〉弁言》评梁鼎芬《菩萨蛮·和南雪丈甲午感事》组词等他人词作“近代词也自有它不少贴近现实,超出于‘生老病死、酒愁梦幻’等内容以外的好作品”[9]。沈轶刘、富寿荪选编《清词菁华》:“叶衍兰《甲午感事词》,揭砭时局,痛伤外患,是词史大文字。鼎芬和之,各有所指。叶之笔重,而梁之辞婉。论概括力,叶较强而梁较疏。然寓事则从同,皆史实也。”[10]陈永正《岭南文学史》:“梁鼎芬词字面上学北宋,而用意深厚处则近南宋,字字锤炼而又不失自然,可惜情调过于低沉,读之令人抑郁不欢。”[11]严迪昌《近代词钞》:“其词擅于短调,辞婉笔曲,悱恻哀婉,多言外意,与时风尚‘浙调’者迥异,允称晚末岭南一名家。其‘和南雪丈’(菩萨蛮)‘甲午感事’十阕,则同为砭时局、揭时弊、伤外侮之词史力作,至为难能可贵。”[12]陈永正《岭南历代词选》:“清末词坛名家,多追摹南宋,力为长调,而节庵为词,独擅小令,以婉曲之笔,写芳馨悱恻的情怀,意在言外,格韵俱佳。”[13]莫立民《近代词史》:“他在抒写这些‘政治’之作时;却能敛抑意气,笔曲辞婉,托旨渊深,没有叫嚣和亢奋的弊病。”“梁氏词风虽婉曲悱恻,然所填词却能拈大题目、出大意义,即使抒写一己之境遇,也常有黎民百姓和宗庙社稷之感。”[14]
从梁鼎芬词作的地位、影响来看,钱仲联《近百年词坛点将录》将其比为“天满星美髯公朱仝”[15],足见对其词作的认可。刘梦芙《百年词综论》谈论道:“从地域上看,岭南的广州、香港是词人活动的中心,老一辈词人如潘飞声、梁鼎芬、曾习经、潘博、麦孟华、李绮青、汪兆铨、汪兆镛、叶恭绰等多能兼采南北宋之长。”[16]莫立民《近代词史》谈道:“梁鼎芬、陈洵也为清季词坛名家。”“陈澧、梁鼎芬与‘岭南三词人’一样,为晚近岭南声名卓著的名词人,甚至在晚清词界,他们被时下词人所接受的程度,大大地超过了‘岭南三词人’。”“无论在词境、词格、词风上,均高出晚清不少词人。”[17]
从上述的评述来看,对梁鼎芬现存词作进行整理和研究是一项具有较大价值意义的工作。
(二)关于梁鼎芬词作的选录及选注
叶恭绰编《全清词钞》(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选录梁鼎芬词多达二十首。叶恭绰辑《广箧中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选录梁鼎芬词七首。张伯驹《清词选》(河南: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选录梁鼎芬词两首,并有简单的注释。夏承焘、张璋编选《金元明清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选注梁鼎芬和叶衍兰甲午感事组词《菩萨蛮》中的三首。沈轶刘、富寿荪选编《清词菁华》(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选录梁鼎芬词四首,并有简短精辟的评介。唐圭璋主编《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选录梁鼎芬《台城路》词一首,并有详细的鉴赏。钱仲联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诗词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选录梁鼎芬词十三首。严迪昌《近代词钞》第三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选录梁鼎芬词多达二十四首。汪泰陵《清词选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选注梁鼎芬词四首。段晓华、龚岚编著《清词三百首详注》(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选注梁鼎芬和叶衍兰甲午感事组词《菩萨蛮》四首。林葆恒辑、张璋整理《词综补遗》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选录梁鼎芬词三首。杨子才编《民国五百家词钞》(北京:线装书局2008年版)选录梁鼎芬词四首。刘梦芙编著《二十世纪中华词选》(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版)选录梁鼎芬词十首。陈永正选注《岭南历代词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选注梁鼎芬词十首,注解水平高,可供参考的价值大。
这些选本的侧重点是梁鼎芬带有“政治性”的时事之作,如其《菩萨蛮·和南雪丈》组词多被选录、选注。此外,感慨人生世事之作,如《卜算子》(万叶与千枝)、《蝶恋花·题荷花》(又是阑干惆怅处)、《台城路》(片云吹坠游仙影)、《浣溪沙·江船听雨》(卧雨江边听水流)等也多被选录、选注。但总体来说,选录的题材比较有限,选注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仍需要对梁鼎芬现存词作进行一个全面的笺注工作,以期能够从整体上更好地了解梁鼎芬词的创作情况。
(三)关于梁鼎芬词作的研究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学者多关注的还是梁鼎芬的《菩萨蛮·和南雪丈》组词。如陈永正《粤词概述》(《学术研究》1986年第5期),何尊沛《论清代边塞词》[《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魏中林、宁夏江《“普天忠愤”铸诗魂:论甲午战争爱国诗潮》(《学术论坛》2006年第1期),郭文仪《甲午变局与词坛新貌》(《文学遗产》2015年第6期),杜运威《抗战词坛研究》(吉林大学2017年博士学位论文)等,但这些文章只是简单提及梁鼎芬和叶衍兰的甲午感事组词《菩萨蛮》。其中,李生辉《风云甲午正气篇——甲午战争诗歌综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刘镇伟、郑淑秋、王英波《甲午战争诗歌探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举梁鼎芬和叶衍兰《菩萨蛮·甲午感事》同调词十首为例子,来说明此类词是议论、抒情结合,且多于叙事,既是词史之作,又属于感评之作,是甲午诗歌艺术上喜用旧体而作系列组合的一个特点,便于描述战争的漫长性与复杂性。但两篇文章的很多观点、句式等出现了雷同的问题。还有陈永正主编《岭南文学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二编之“维新运动时期文学”第五章第一节认为,梁鼎芬是同光时期岭南主要的词家之一,对梁鼎芬词的理解、分析、评价都比较合理,认为《菩萨蛮·和南雪丈》十首是梁鼎芬词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其中对梁氏《卜算子》《蝶恋花·题荷花》等几首名词的解析,可参考《岭南历代词选》的注释。钟贤培、汪松涛主编《广东近代文学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五章第五节重点关注的是梁鼎芬的诗,对其词则简单提及了《浣溪沙·江船听雨》,可与其诗《读韩致尧诗感题二律》其一相印证,认为《菩萨蛮·和南雪丈》十首是梁鼎芬怆痛心情的写照,但对其词缺乏足够的重视,研究其词方面还比较薄弱。
2000年后,学界对梁鼎芬的题材内容、词风形成等方面有一定研究,如管林等著《岭南晚清文学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在第三章有论及梁鼎芬与曾习经等学花间体的词人,简略分析了他们二者词风的异同,二人极深情之致,但梁鼎芬偏重娴雅,曾习经则喜好绮艳,且谈到他们“因景写情,以晚唐五代北宋小令的清丽传达南宋姜张之浑厚”[18],并用相关词作进行解读、印证,但研究得仍不够透彻。范松义《论清词中心区与边缘区的关系——以江浙对广东的影响为个案》(《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简单提到梁鼎芬等一些名家之词,虽个体风格有异,但多有寄托,含蕴深婉,是受到了常州词派的影响。范松义《岭南词风“雅健”辨》(《文学遗产》2009年第6期)、《常州词派地域拓展初探——兼说清代词派地域拓展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4年3月第2期)从词风“丽”的角度出发,简略地比较了梁鼎芬、沈宗畸、曾习经的词风,认为分别具有“清丽”“婉丽”“艳丽”的特点,并肯定了梁鼎芬亦是清末民初岭南籍常派名家,成就较大。范松义《岭南词风“雅健”辨》还提到沈、梁、曾三家常运用美人香草之法,寄托深婉,并认为岭南词“偏于雅健”“多以雄直雅健为宗”的观点与岭南词的实际情况不符。此外,陈水云《常州词派的“根”与“树”——兼论常州词学的流传路径与地域辐射》(《文学遗产》2016年第1期)简略提及梁鼎芬等人在思想或创作上追踪常州词派。谢永芳《论禁体物语词》[《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3月第2期]简单提及梁鼎芬有禁体词寄梅花,作为其中一个旁证,来说明禁体物语词可呈现出“不用之用”的效果,以诗为词的趋向,推尊词体的驱动、功效,从崇雅祛俗等方面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学界对梁鼎芬词学交流方面也有一定关注,如谢永芳《近世广东词人与旗人词人词学交游考论》[《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简单提到梁鼎芬与盛昱、志锐和志钧的词学交流活动。谢永芳《广东近世词坛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简略提到梁鼎芬效体用韵对象有纳兰性德,效体用韵之作所用词调为《浣溪沙》一首;简单提到梁鼎芬等人曾从叶衍兰学词,陈澧为梁鼎芬之师,曾习经、罗惇曧、江逢辰是梁鼎芬弟子的这种词学承传、交流关系;附录一《近世广东词学系年初编》、附录二《近世广东词籍简目初编》、附录三《近世广东词人的词学交游》均有提到梁鼎芬其人其词的相关内容,但都是比较零散地介绍,未深入展开。范松义《清代岭南与岭外词人交流考论》[《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简略提及梁鼎芬与谭献、盛昱、文廷式的词学交流活动,但此文犯了一个知识性的错误,将“岭南”“岭外”理解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实际上,“岭南”又称“岭外”“岭表”“岭海”等。谢永芳《叶衍兰的词学贡献及其文化意义》[《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提到梁鼎芬与叶衍兰的甲午感事组词《菩萨蛮》之作“合之可谓双璧,都堪称近世广东词史上感念时事的经典名篇”[19],并在叶衍兰词学交游方面多提及梁鼎芬及其词篇。
学界对梁鼎芬的词人地位、影响方面同样有所探究,如莫立民著《近代词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二编第二章第二节高度肯定了梁鼎芬词人的地位、影响,并认为他的词中最具有可读性的是带有“政治”信息、“幽怀”气息的词作,但对梁鼎芬词的某些评价主观性较强。夏志兰《广东近、现代词人生存状态探析》(《语文学刊》2011年第8期)谈到梁鼎芬等人均有词名,他们的创作旨趣、词学造诣奠定了他们在近现代词坛的卓越地位,指出梁鼎芬等词人在战乱年代的生存状态及对个性表达的影响。
其他如谢永芳《清词互见考论》一文[《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主要对叶恭绰《遐庵谈艺录·梁节庵遗文》中所收的四首《菩萨蛮》进行辨伪考证,得出应该是误录的结论,等等。
以上研究成果还不够充分,多是将梁鼎芬其人其词篇等作为例子,略带提及。而对梁鼎芬词关注、研究较多的有何艺梅《梁鼎芬文学创作研究》(暨南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梁鼎芬的词作”,主要对梁鼎芬词的题材内容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类,对引用的词作进行了解读,分析了其词风及形成的原因,并认为“梁鼎芬的词却在花间之外有大丈夫之气概”[20]。孙爱霞《羁旅人生付小词——梁鼎芬〈款红楼词〉研究》(《理论月刊》2011年第7期)主要将《款红楼词》的内容分为“欢愉之词与愁苦之调”[21],认为《款红楼词》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特色,既有幽窈之作,亦有深沉、直切之作,并列举相关词作进行阐明,文中提到“《梁节庵先生遗稿》卷四‘诗词补遗’部分亦录其词作数十首,中有二十八首未见于《款红楼词》与未刊稿。如此,目前能见到的梁鼎芬词计有百四十余首”[22]。此说法不确,《节庵先生遗稿》卷四“诗词补遗”部分中的词作应有十三首未见于《款红楼词》与未刊稿。何艺梅与孙爱霞的这两篇文章主要研究梁鼎芬词的内容与风格,对其词作其他方面的研究较少。谢燕《近世京津词坛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四章第二节“‘陈门弟子’与岭南词风”中通过举梁鼎芬的《月上海棠·游极乐寺看海棠花开且落矣,为赋此解》,并比较梁鼎芬与叶衍兰的几首甲午唱和词来说明他们二者的取径花间是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观点:“以花间笔法,作时事之咏,是近代词在世变迭兴中的新变。”[23]又在同章第三节对梁鼎芬的两首罢官后所作的词进行了简要的解读,但在“《款红楼词跋》”这一注脚中存在一些错误,如“《词学季刊》第二卷第一期(1934年1月)辑有《近代名贤佚词(梁鼎芬叶衍兰张丙炎)》”[24],而实际上,《近代名贤佚词(叶衍兰梁鼎芬张丙炎)》是被辑在《词学季刊》1934年第一卷第四期上。“《同声月刊》(1944.11.15)也辑有《款红楼词未刊稿》共收词二十八首。”[25]而笔者查阅统计则为二十九首。
总体来说,专门研究梁鼎芬词的著作、论文数量较少,研究也不够深入。因此,梁鼎芬的词作研究仍有较大的空间。
(四)关于梁鼎芬的其他研究
梁鼎芬是近代著名的历史人物,直至目前,学术界对梁鼎芬的研究还主要体现在历史和政治领域。至20世纪90年代,一些著作及地方史料辑刊载了关于梁鼎芬的文章,如汤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智军《梁鼎芬参劾李鸿章、袁世凯及其在广东办学等活动》(《广州文史资料》1963年第4辑),杰公《我所知道的梁鼎芬》(《武汉文史资料》1986年第1辑)、《两湖书院山长梁鼎芬》(《武汉文史资料》1988年增刊),杜永泉《清廷的忠臣卫士梁鼎芬》(《易县文史资料》1990年第2辑)、《清廷忠臣梁鼎芬》(《河北文史资料》1992年第42期)等。2000年至今,陆续有一些专题论文与硕士学位论文出现,如韩春英《晚清遗老梁鼎芬》(《唐山师专学报》2000年第6期)、《论梁鼎芬——晚清忠君卫道型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河北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主要论述梁鼎芬的思想和活动,通过对其人生阶段的划分、定位,探寻他的思想活动轨迹。武增锋、韩春英《试论梁鼎芬与张之洞的关系》(《历史档案》2005年第1期)主要从梁鼎芬作为张之洞幕府的得力助手,辅佐张之洞兴办洋务教育,张、梁二人的交际探因等方面来研究梁鼎芬。李吉奎《因政见不同而影响私交的近代典型——康有为梁鼎芬关系索隐》(《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通过研究戊戌前后到民初,梁鼎芬与康有为之间关系的变化,以一个案例来考察近代社会变迁中的政治人物是如何处理个人关系的,并探讨政治因素在人际关系中所起的作用。于静《梁鼎芬人际关系探析——与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关系的考察》(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主要阐述了梁鼎芬在政治、文学上的人际关系,对清末民初主要的政治人物之间的联系和政治态度也进行了考察。马忠文《丁未政潮后梁鼎芬参劾奕劻、袁世凯史实考订》(《历史教学》2014年第20期)梳理了梁鼎芬参劾奕劻、袁世凯的事件原委,加深了人们对丁未政潮前后政局的认识,有助于了解梁鼎芬与张之洞的秉性与处世方式的差异。焦宝《〈清议报〉重要诗人毋暇为梁鼎芬——兼论变法失败后梁鼎芬与康梁的隐秘关系》[《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通过考索、分析“托身”毋暇的梁鼎芬,来揭示出当时士人文化心态之复杂。罗时进《清人焚稿现象的历史还原》(《文学遗产》2017年第5期)认为梁鼎芬焚稿主要与官僚阶层内部形成重大矛盾有直接关系等。还有一些著作,如黎任凯等著《张之洞幕府》(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五章“幕府高参梁鼎芬”从历史、政治、教育等多方面介绍了梁鼎芬,对他一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做了一些分析。陈泽泓编著《广东历史名人传略》(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何大进主编《近代广州城市与社会》(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所收李绪柏《清末杰出的教育改革家——梁鼎芬》一文等也对梁鼎芬的教育活动做了一些介绍,肯定了他的教育成就,认为他是清末杰出的教育家。这些史料、著作、论文都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梁鼎芬的历史、政治、教育等研究。此外,梁鼎芬作为一位极具遗老气质、堪称遗老代表的近代岭南文人,其遗民身份与遗民心态等相关的遗民问题也多被关注。如孙爱霞《清遗民诗词研究》(南开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选取梁鼎芬等人作为清遗民个案研究的对象,对梁鼎芬及其诗词进行了研究。刘洋《在民国:逊清遗民的文化心态与诗歌书写》(吉林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探讨了梁鼎芬等清遗民作为末代士人的独特历史文化境遇,以及他们在民国成为“遗民诗人”的文学活动和创作实绩。罗惠缙《民初遗民诗词的同题群咏研究》(《东南学术》2012年第1期)以梁鼎芬崇陵种树、崇陵祭品群咏为例,说明民初遗民诗词同题群咏的主题思想之一表现在遗民情节方面,艺术特征之一是意象扩大等。李丹《晚清广东遗民群体初探》[《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认为最突出体现广东清遗民在政治、道德上的保守的例子是梁鼎芬,主要关注的是他的“崇陵情节”。程太红、何晓明《清遗民研究的理论思考》[《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将梁鼎芬归于“政治遗民”中的“非典型性政治遗民”一类,但作者将政治与文化过于细化,对梁鼎芬“文化遗民”的身份问题有些忽略,等等。
从藏书活动和图书馆事业的角度来研究梁鼎芬的,主要有林子雄《试论梁鼎芬的办馆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图书馆论坛》1992年第6期),刘晓娥《梁鼎芬藏书活动及其对晚清图书事业的贡献》(《新世纪图书馆》2008年第5期)、《梁鼎芬藏书活动与藏书思想研究》(湖南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梁鼎芬丰湖书藏纪事》(《云梦学刊》2011年第2期)、《梁鼎芬书院藏书考》(《新世纪图书馆》2011年第8期),冀满红、吕霞《传统与经世:梁鼎芬与丰湖书院》[《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等文章;以及苏精《近代藏书三十家》(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王蕾《清代藏书思想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等著作,这些著作讨论了梁鼎芬藏书、办馆等方面的情况,不仅丰富了书院教育和藏书研究,而且丰富了晚清图书馆学的研究。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研究梁鼎芬的,主要有成洪燕的《锐细秀挺、雅劲不俗——梁鼎芬的书法艺术》(《收藏家》2004年第12期),其谈论梁鼎芬的书法比较宽泛,并未完全概括梁鼎芬一生的书风走向、定位。陈永正《岭南书法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一书对梁鼎芬的描述虽比较言简意赅,但也充分肯定了其书法名家的地位。胡翔龙《梁鼎芬书法研究》(暨南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对梁鼎芬的书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与研究,重点阐述其书风的成因、特点、碑学的态度等,但还有相关的问题未能解决,如梁鼎芬的手札研究、书法教学观点研究。
从文人群体、文学领域的角度来研究梁鼎芬的,主要有朱兴和《超社逸社诗人群体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该论文第七章对梁鼎芬等六位诗人的人格特质与诗学品质做了个案研究。谢斐《广雅书院文人群体诗歌研究——以梁鼎芬、曾习经、罗惇曧、黄节为中心》(暨南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通过对梁鼎芬等广雅书院文人群体成员、诗歌成就、诗学观念、活动等进行研究,结合明清以来岭南地域诗风的流变,阐述广雅书院文人群体在晚清岭南诗坛的影响和地位。孙爱霞《论梁鼎芬交游诗的价值》(《名作欣赏》2009年第11期)认为梁鼎芬的交游诗具有文学、考证的价值。此外,何艺梅《梁鼎芬文学创作研究》(暨南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主要对梁鼎芬诗文词创作的内容和艺术特征进行探讨。秦佳妮《梁鼎芬诗歌研究》(华南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对梁鼎芬的生平经历以及其诗歌思想内容、风格体式、诗歌技巧等进行了梳理。孙爱霞《羁旅人生付小词——梁鼎芬〈款红楼词〉研究》(《理论月刊》2011年第7期)主要分析梁鼎芬词的内容与风格。谢燕《近世京津词坛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潮流之外:‘意园胜流’与同光词坛的风骨”介绍了梁鼎芬在近世京津词坛上的一些交游唱和与词学活动,并分析了他的若干词作。钟贤培、汪松涛主编《广东近代文学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陈永正主编《岭南文学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等著作,对梁鼎芬文学方面做了些不同程度的研究。
从性格的角度来研究梁鼎芬的,主要有孙爱霞《梁鼎芬性格论》(《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5期)、陆其国《梁鼎芬性格的两重性》(《中国档案》2015年第5期),这些文章用较多的材料分析了梁鼎芬的多样性格。
关于梁鼎芬生卒年方面,主要有王学庄的《十种辞书工具书民国人物生卒年订补》(《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3期),该文对梁鼎芬生卒(1859—1919)进行了订补,梁鼎芬卒于夏历己未年十一月十四日,时已入公历1920年。故将其生卒定为1859—1920年,但目前仍有较多的工具书、著作、报刊论文等,将其生卒年标注为1859—1919年。
总之,梁鼎芬不仅以政治运动、教育事业、藏书活动等闻名于世,而且在书法艺术、文学创作上也很有造诣,与黄节、曾习经、罗惇曧并称“岭南近代四家”,是近代岭南学研究中不可忽视、值得关注的对象。
目前对梁鼎芬的研究取得的成绩更多地体现在历史、政治、教育等领域。关于梁鼎芬文学领域的研究,民国以来,主要散见于一些诗话诗评、词话词评,诗词总集、选集的注评,文学史评价等,专题的文学研究论文也比较少。而目前学人对其词的了解、研究也不深,研究的视野仍欠开阔,研究的方法也相对单一,主要局限于对词的主要内容、多样风格的分类概括,尚停留在文献梳理和现象描述的层面,且过多关注梁鼎芬的“政治词”,而比较忽视他整体的词作创作,缺乏一个深入挖掘的现代思想高度的立足点。比如可以通过阅读梁鼎芬词作等其他大量资料,分析探讨、归纳总结梁鼎芬的词学思想;可以对梁鼎芬词的接受、传播进行研究;可以对梁鼎芬词学交流活动及其文化意义进行研究,例如,梁鼎芬词中多涉及京都风土人情等内容,以梁鼎芬与一些京师文人的聚会酬唱为中心,考察、描述这些群体所处的近世京津词坛的社会背景、词社活动、词学主张、创作成果、社会影响等方面;可以将梁鼎芬等学花间体的粤词作者作为一个具有某种共同的地域文化特征的群体,置于岭南这个特定的地域、历史文化视野中观察,考察其发展的源流演进、文化意蕴、艺术特色等,并与临桂派、维新派、革命派等粤词作家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揭示、描述岭南词独有的岭南地方特色等。
三、梁鼎芬词现存情况
梁鼎芬生平著作多不存稿,晚年又拉杂摧烧其手稿,不欲留一字于世。其曾手书遗言:“我生孤苦,学无成就,一切皆不刻。今年烧了许多,有烧不尽者,见了再烧,勿留一字在世上。我心凄凉,文字不能传出也。”[26]这一生命节点的焚稿,可看作他个体生命的消亡、文人生涯的终结,亦是他内心失落、悲愤、哀戚的外化,表露出人生理想破灭后的自我放弃的心态。故其词作也散佚颇多。
梁鼎芬《款红楼词》一卷,其版本目前所能闻见者如下:
(1)《款红楼词》手稿本。(后转入东莞画家黄般若手中,但现在这部手稿却不知在何处,故因条件所限,今未能见到)
(2)民国二十一年(1932)番禺叶恭绰刻朱印本。(馆藏地:南京图书馆)
(3)民国二十一年(1932)番禺叶恭绰墨刻本。(馆藏地:国家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
(4)民国二十二年(1933)刊《彊村遗书·沧海遗音集》本。[此本实龙榆生把民国二十一年(1932)番禺叶恭绰墨刻本附入《沧海遗音集》中。馆藏地:北京大学图书馆、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南京图书馆]
(5)甲午(2014)仲夏,梁基永刊仪清室红印本。[刊印的底本为梁基永于北京拍卖所得红印本,此为翻刻民国二十一年(1932)番禺叶恭绰所刻的朱印本。仪清室红印本的书前有梁基永撰《欵红》(代序),详述此书及梁鼎芬生平、诗词成就。附有叶恭绰跋,徐续与梁基永均作跋文,一并影印。书末收董桥《随堂》一文。仪清室红印本刊售于广州]
《款红楼词》版本情况并不复杂,实际上就是手稿本、叶恭绰刻本(朱印、墨刻两种)、仪清室红印本。今据民国二十一年(1932)番禺叶恭绰刻本及甲午(2014)仲夏梁基永刊仪清室红印本,统计《款红楼词》收词一百零四首。
此外,还有《款红楼词》集外词:
(1)《词学季刊》1934年第一卷第四号《近代名贤佚词》辑有梁鼎芬在甲午期间与叶衍兰的唱和之作,为《菩萨蛮·和南雪丈》十首词,但与杨敬安辑《节庵先生遗稿》(香港翻印本,1962年版)中的《菩萨蛮·和南雪丈咏甲午事》十首词重合。《词学季刊》1935年第二卷第三期所辑梁鼎芬的《惜红衣》与叶恭绰所刊刻本中的《惜红衣》,存在一些字词等差异,有可校的部分,简称《词学季刊》本。
(2)《款红楼词未刊稿》(《同声月刊》1944年第四卷第二号辑,简称《同声月刊》本),收词二十九首。
(3)杨敬安辑《节庵先生遗稿》卷四“诗词补遗”部分中的词(简称“杨辑本”),收词三十五首。但《同声月刊》本与杨辑本有重合的词达到二十一首(且有可校部分),除二者重合的二十一首词,以及杨辑本收《菩萨蛮》(着人春色浓如酒)一词已见于《款红楼词》外,则杨辑本有十三首词未收于其他版本。
(4)笔者自江庸著《趋庭随笔》辑得联句《满江红》二首。
综上,所见的《款红楼词》集外词计有四十四首。目前所得梁鼎芬的词共计一百四十八首。
四、梁鼎芬词创作概述
梁鼎芬一生阅历丰富,交游广泛,性情真切,为词多以含蓄蕴藉之笔抒发悱恻之情,哀婉动人。其词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词风多样,艺术成就较高。综观各家对梁氏词评价,可知梁鼎芬在词的创作方面具有较高的成就。
(一)词的内容分类
何艺梅《梁鼎芬文学创作研究》第三章第一节中把梁鼎芬词的内容分为“时事之作、赠友之作、游玩赏景之作、平常生活之作、闺情之作”[27]这五大类。孙爱霞《羁旅人生付小词——梁鼎芬〈款红楼词〉研究》将梁鼎芬词主要分为“欢愉之调”和“愁苦之调”,“与友人的欢聚、对妻子的相思,是梁鼎芬《款红楼词》中欢愉之词的代表,是对清朝晚期文人生活状态一个方面的反映”;“愁苦之调”又包含了“身世之慨”“怀才不遇”“家国之愁”[28]等内容。
其实,梁鼎芬词还可以细分为唱和词、题画词、怀人怀旧词、咏物抒怀词、联句词、佛道词、祝颂词、哀悼词等题材,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词在内容的分类上还会出现交叉的部分。现简要阐述如下。
1.唱和词
李桂芹、彭玉平《唱和词演变脉络及特征》云:“有清一代,唱和词极为兴盛。近人陈乃乾《清名家词》中,收100家名人词,每人都有大量的唱和词。唱和词在顺康、晚清这两个阶段比较集中。”[29]梁鼎芬的唱和词数量较多,且题材丰富。如《蝶恋花·题荷花》《菩萨蛮·题叶南雪丈藏清微道人〈空山听雨图〉》《一剪梅·题叶南雪丈〈梅雪幽闺〉画扇》等属于题画唱和词。《台城路》(片云吹坠游仙影)、《采桑子·香雪约往小港探梅同赋》《念奴娇·海西庵秋海棠日江逢辰作》等属于游览唱和词。《水龙吟·叶南雪丈属赋并蒂莲,同辛白、香雪》《惜红衣·咏雁来红》等属于咏物唱和词。《浣溪沙·仿〈饮水词〉,只求貌似,却无题目也》二首、《菩萨蛮·乍遇》《菩萨蛮·围棋》《菩萨蛮·迷藏》等属于追和词。还有叶衍兰《菩萨蛮·甲午感事,与节庵同作》十首词与梁鼎芬《菩萨蛮·和叶南雪丈》十首组词属于纪时唱和词,被誉为词史之作。这些题材的唱和词既能充分体现梁鼎芬文人生活的多样化,又能反映近代词唱和的兴盛现象。
2.题画词
刘继才曾言“明清两朝是中国题画词、曲高度发展的时期。题画词虽然兴于宋,但数量并不多,属于开创阶段,至明才进入发展期,清代则是题画词的鼎盛期”[30]。梁鼎芬的题画词数量比较丰富,有《菩萨蛮·题叶南雪丈藏清微道人〈空山听雨图〉》《蝶恋花·题荷花》《浣溪沙·题张瓞生〈美人图〉》等近二十首。从内容上又可分为山水画题词、花卉画题词、人物画题词。这些题画词或描绘画面内容,再现画境,将绘画美转化为词意美;或以画题为缘由,快速跳出画面,发表感慨;更多的是借画寄情、托物言志,抒发心境、情思。梁鼎芬的题画词展现了他幽微隐曲的心理过程,也是他人生意象化的表达方式之一。如名词《蝶恋花·题荷花》:
又是阑干惆怅处。酒醉初醒,醒后还重醉。此意问花娇不语,日斜肠断横塘路。多感词人心太苦。侬自摧残,岂被西风误。昨夜月明今夜雨,浮生那得常如故![31]
此题画之作作于清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值中法战争时期,词人疏劾权臣李鸿章,不报。旋被清政府追论妄劾,议降五级调用。此词托荷花寄寓词人深沉的身世之感。“多感”三句是词人代荷花作悲语,也是词人伤怜、悲叹之词。只怨自己上疏遭贬的自我摧残,却不恨西风的摧残,可谓“怨而不怒,骚雅之遗”,实际是自我内心世界的写照。“昨夜”二句谓政局变化莫测,进而无奈地悲叹人生命运无常,但又有宽慰之意。
其以自我的主体意识介入,使书、画、词三者结合,丰富其题画词的内涵,推动其题画词的传播。
3.怀人怀旧词
梁鼎芬的怀人怀旧词数量较多,主要表达的是对亲友、恋人、往事的思念、怀念,兼有孤寂、落寞、惆怅、伤感的意绪。如《采桑子·夜宿烟浒楼,忆寤舅京师,邀黄三和》《红窗月·江楼酒坐,忆寤舅京师》为怀念其舅、思忆往事之作。其中《红窗月·江楼酒坐,忆寤舅京师》有“叹江湖跌宕,萍絮漂摇”[32]二句,词人感叹政局起伏变化,身似萍絮漂泊不定。又如《蝶恋花》(忆昔年时人海里)、《梅梢雪·天寒有忆沈二》《忆王孙·怀武进费屺怀郎中》《忆王孙·怀满洲志仲鲁编修》等怀念友人的词作充满了深情厚谊,如“欲说情怀无一字,鼓琴莫待钟期死”[33]“剑气沉霾且莫伤。好潜藏,来日高冈有凤凰”[34],可见其珍惜朋友情谊,与朋友相知相勉,坚守自己的理想。再如《菩萨蛮·丁亥八月十五夜对月》《菩萨蛮·十六夜》《菩萨蛮·十七夜》三首词,情意缠绵,感情真挚,写出了词人对龚氏的相思之深切。
4.咏物抒怀词
张炎《词源·咏物》云:“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35]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把握咏物词的分寸、写好咏物词并非易事。梁鼎芬的咏物词不仅注意写出物之形貌,更注重传达神韵和情感,深深地寄托了自己的情怀。如《点绛唇·咏西施舌》:
梦雨丝风,溪头网得娇如雪。金琼玉屑,肯使轻磨灭。想是吴宫,曩日曾饶舌。空凄切,江湖贬绝,莫向人间说。[36]
这首词上片“溪头网得娇如雪”,描绘出西施舌娇嫩柔软、肉白似雪的特点。下片“想是吴宫,曩日曾饶舌”二句用了关于西施舌的民间故事,其中“饶舌”一词暗含词人刚正直言、不畏权贵的品格。“空凄切”三句借西施死后化为“沙蛤”,期待有人找到她,她便吐出香舌,尽诉冤情之事,暗指词人贬谪罢官之事,但词人心情凄苦、悲切,不能与人诉说。此词借西施舌来喻己,从而寄托了自己的情怀。可见梁鼎芬咏物词寄托深远,艺术手法出色。
5.联句词
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云:“联句体在诗歌创作中较流行,词体中不多见……联句词在清代颇为兴盛,如朱彝尊《曝书亭词》中即收有他与纳兰性德、姜宸英等人所作大量的联句词,而且联句的方式也更为灵活多变。”[37]梁鼎芬与亲友的联句词有《八归·丁亥九月十二日,舟发新州,同仲、叔返省,应院试,徐大同行,联句一阕》《长亭怨慢·联句寄怀易实甫,并示由甫》等五首。由这些联句词,可知梁鼎芬与其弟手足情深、与其友情谊深厚。梁鼎芬的个人经历、创作心态使其在这些联句词中所作的词句又带有一种淡淡的感伤色彩。如:“长奈恹恹酒病,十年前梦,化作轻烟残月”[38]“便有梦、烟水都迷,将一箭、春韶轻去”[39]“便从今、漂泊送平生,奚须比”[40]。
6.佛道词
梁鼎芬是近代的佛教居士,喜读佛典,喜居寺庙,喜与僧人交谈,而这也就成为他学佛、悟佛的重要方式。最终将佛道思想很好地融通起来,选择道家思想作为人生的出世、归宿。这些佛道思想不仅大量地出现在他的诗歌作品中,也有一些出现在他的词里。他在这类词作中,常把佛道元素的词、典故与个人情感的表达结合在一起。如《菩萨蛮·十六夜》:
禅心错比沾泥絮,冶踪飘荡都无据。有主是杨花,随风便到家。如何双泪落,掩袖惊秋薄。故意近前看,当头月又阑。[41]
“禅心错比沾泥絮”句反用宋道潜《口占绝句》诗“禅心已作沾泥絮”句意。“禅心”为佛教用语,古有云“禅心修佛心”,指寂定之心。“沾泥絮”比喻皈依佛门,心已沉寂。但词人用“错比”一词,又以“冶踪飘荡都无据”作为理由说明,暗含了禅理、禅趣,体现了禅味、禅境,同时又流露出自己内心不定、不安的情绪。
又如《念奴娇·海西庵秋海棠日江逢辰作》:
几丛缃玉,过几番细雨,嫣然幽绝。独客西堂惆怅在,待女萧辰同说。惨绿墙腰,淡黄月额,蛩语添凄切。可曾巢稳?悲哉身是离别。
堪叹弹指春华,露啼霜怨,作到今时节。瘦蝶依迷浑倦去,一点龛灯犹没。有恨偏长,无香更韵,山馆秋难折!恍如定惠,欠他和仲诗屑。[42]
此词作于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时词人正寓居焦山海西庵,在入世不得的时候,他和苏轼一样选择了佛道。这首词出现了较多的佛道词语。如“西堂”,禅宗用语,指枯木堂。词人有《晓过枯木堂渡江作》诗可与之参读相证。“可曾巢稳”,反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43]意。“龛灯”,佛龛、神龛前的长明灯。“定惠”,佛教术语。六祖慧能《坛经》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惠为本。第一勿迷言定惠别。定惠体一不二。即定是惠体,即惠是定用。即惠之时定在惠,即定之时惠在定。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惠等。”[44]即“定”可入“慧”,“慧”亦可入“定”,二者体用统一。寺庙的寂静环境不仅让词人感到孤独、冷清,思乡忆旧,感慨世事艰苦,也有助于词人净化内心,开阔心境,思考人生。
7.祝颂词
祝颂词是表达美好愿望或庆贺的词作,梁鼎芬所写的祝颂词语言典雅,用典细密。如《五福降中天·介朱年伯母七十寿》:
桃花一实三千岁,詄荡天门尺咫。玉杖徘徊,金章焜耀,但见慈颜欢喜。二月良辰。听燕语莺歌,春浓如海。酒落霞觞,跻堂共祝无量祉。岳岳家声鹊起。念柳丸欧荻,母氏劳只。草萦书带,兰茁孙枝,定知丝纶济美。婆娑老福。尽畿甸纵观,板舆戾止。笙歌奏广,微协霓裳宫徵。[45]
此词内容是祝长者寿。词上片“桃花”句用王母桃典。“詄荡天门”“燕语莺歌”“酒落霞觞”极写祝寿场面的盛大,“玉杖”“无量祉”等祝愿老人健康长寿,“金章焜耀”又喻老人身份高贵。词下片“柳丸欧荻”“草萦书带”“兰茁孙枝”“丝纶济美”等用典繁复,贴切恰当,令人叹服。此外,梁鼎芬还有为自己所作的祝寿词《满江红·戊子六月六日三十初度》,这首词亦为述怀词。其常怀有忠君爱国的热情,但在打击磨难面前又有一些失落和消极的情绪,词中不免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懑之情。
8.哀悼词
哀悼词在梁鼎芬词作中所占比例小,其哀悼词多为追思、悼念已逝的亲人,体现出其对亲人逝世的无限悲痛和哀思。如《长亭怨慢·客中重九》:
空盼到、黄花时候。客里消磨,九年重九。海上琴丝,秋星萧散、倩谁叩?残阳马首,但一片、销魂柳。顾影意难忘,渐对、江潭人瘦。
知否?问苔尘霾笛,此际可能同奏。是日,展建侯表弟殡室。灵鸦去也,犹听得、隔邻伤旧!西风紧、催酒醒回,才闷起、镫虫如豆。何况是愁来,小雨窗前吹又。[46]
此词是梁鼎芬悼念其表弟冯启勋而作。时词人在上海,同冯启钧至山庄哭奠表弟冯启勋。词上片“黄花”“海上琴丝”“秋星萧散”“残阳马首”“销魂柳”与词下片“苔尘霾笛”“灵鸦”“西风”“镫虫”“小雨”等意象营造出凄凉悲惨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词人内心的愁闷和悲凄。词人有《上海逢冯二表弟启钧作》《追挽冯表弟启勋六首并序》二诗,可参读。《追挽冯表弟启勋六首并序》序云:“弟殁一百八日为重九节,余至上海,同少竹诣山庄哭奠,心伤神惕,不复能诗,十三日游杭州,过长安坝,追怀亲旧,赋此写哀,寄少竹焚之,当一恸也。”[47]此外,《淡黄柳》(匆匆又别)有哀悼先父的悲戚之情。
梁鼎芬一生读书多,交游广,又经历贬谪流离、民族危亡、时局动荡、清朝衰亡之痛,故词作题材广泛。其词作以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为界,贬谪前的词多写与友人酬唱、京师游玩等愉快的内容。后期的词作题材较前期扩大,思想内容深刻,如《菩萨蛮·和叶南雪丈》十首词能及时表现社会现实生活,使词呈现时代性、现实性的特点。词的情感世界已突破以个人情感为中心的局限,而表现出个人情感与民族、时代联系在一起的特点。其词承担起了批判现实的功能,实践了“以词为史”的精神,符合周济所提出的“词史说”:“感慨所寄,不过盛衰,或绸缪未雨,或太息厝薪,或已溺已饥,或独清独醒,随其人之性情学问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见事多,识理透,可为后人论世之资。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48]
(二)主要风格与艺术手法
梁鼎芬词风以深婉高雅、缠绵悱恻为主。其词作常充满淡淡的哀怨,如感叹人生不定、命运多舛、漂泊之苦、年华易逝、思亲念友、国事维艰等。但其词作风格还有平易自然、豪放雄健、苍凉沉郁的特点。这些词风特点的形成不仅与他自身经历、人生追求、生活态度有关,而且与他词学交游、师法取向以及所处时代、地域的词风流派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他与叶衍兰、谭献、文廷式、汪兆铨、汪兆镛、徐铸等人交游唱和,师法苏轼、辛弃疾、纳兰性德、陈澧、叶衍兰等人,主要受到花间词派、常州词派的影响,又不脱浙西词派的余韵,且接受以“雅健”为宗旨的岭南词风的影响。故梁鼎芬的词学创作并不只受到单股势力的影响,仅被某一个词派所笼罩,而是取法自由,博采众长。此外,他的词作师法取向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的弟子,如曾习经“学‘花间’、北宋,善为小令,尤以情致见胜”[49],江逢辰“其词于宋人白石、碧山为近”[50]。
梁鼎芬词作的主要艺术手法,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1.化用、用典
如《百字令·同叶叔达饮碧螺盦》中的“雪藕丝长,剥莲心苦”化用辛弃疾《卜算子·为人赋荷花》“根底藕丝长,花里莲心苦”之句意。“凭他铁笛,一声吹上云裂”用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载王君玉于中秋阴晦赋诗有“只在浮云最深处,试凭弦管一吹开”之句,后奏乐,果然云开月出之事。又如《蝶恋花》(忆昔高楼明镜里)中的“戏作拈花地”用“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佛典。“似有天涯沦落意”化用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句意。“侯生去后桃花死”用侯方域与李香君之事。再如《点绛唇》(一鹤翩跹)中的“一鹤翩跹,与君合是前生侣”用“梅妻鹤子”之典。“琼楼玉宇,受得寒如许”化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之句意。梁鼎芬化用前人诗词句子,选用典故能够力避艰涩,而通俗易懂、灵活自然,最终与词作达到水乳交融、浑然天成的境界。
2.性灵寄托,相融合一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云:“词贵有寄托。所贵者流露于不自知,触发于弗克自己。身世之感,通于性灵。即性灵,即寄托,非二物相比附也。”[51]又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52]梁鼎芬的寄托也应该是身世之感、君国之忧的自然流露,情真意切,不露痕迹,从而达到了性灵与寄托的浑融合一,故时至今日依然能够感染读者,引发共鸣。如《蝶恋花·题荷花》词借荷花寄寓身世之感,《南乡子·代剑答》词借宝剑抒发怀才不遇之情,《菩萨蛮·和叶南雪丈》词其一借落花感慨时事,寄托君国之忧。
3.字词冷艳,情感沉郁
梁鼎芬词作中出现大量的冷色调字词,如“愁”“恨”“凄”“冷”“泪”“魂”“苦”“梦”“影”“孤”等。其中,“梦”出现了37次,“愁”出现了30次,“影”出现了25次,“泪”“魂”出现了21次,“凄”出现了18次,“恨”出现了15次,“冷”出现了14次,“苦”出现了11次。其余“断肠”“伤心”“惆怅”“无憀”等语更是触目皆是。一些意象的选取也偏忧郁的色彩,如“夕阳”“黄昏”“西风”“孤凤”“伤心月”“乌啼花落”等数不胜数。这些词作表达的或是闲愁或是相思或是哀怨的心绪,表现的多是心胸中的凄苦、郁结,令人读之不欢,感同身受。
总之,梁鼎芬善于运用一些艺术手法,使其词作语言锤炼自然、情感深婉、意味深长。此外,其作词擅长小令,尤偏爱《菩萨蛮》《浣溪沙》等词调,长调多选用《念奴娇》《金缕曲》《满江红》等表达悲壮激烈之情的词调,这表明梁鼎芬在选调方面注重感情表达的需要。
总体而言,梁鼎芬作词在选调用韵、辞藻琢磨、化用诗词及典故、词风融合、词境营造等方面皆有较高的造诣。其在岭南词坛、京津词坛上,均有一席之地,可称晚清名词家。希望对其现存词作进行整理注释不仅可以丰富岭南文学文献研究,而且有助于晚清词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1]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四七二《梁鼎芬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2册,第12822页。
[2]张之洞:《请奖梁鼎芬片》(光绪三十三年七月二十八日),载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卷七十,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册,第1816页。
[3]叶恭绰:《款红楼词跋》,载梁鼎芬著、叶恭绰辑《款红楼词》,民国二十一年(1932)刻本。
[4]叶恭绰选辑,傅宇斌点校:《广箧中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9页。
[5]叶恭绰选辑,傅宇斌点校:《广箧中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0页。
[6]叶恭绰选辑,傅宇斌点校:《广箧中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1页。
[7]汪兆镛:《椶窗杂记》,载邓骏捷、刘心明编校《汪兆镛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45页。
[8]钱仲联:《近百年词坛点将录》,载《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齐鲁书社1983年版,第163页。
[9]钱仲联:《近代古典诗词蠡测——〈近代文学大系·诗词集〉弁言》,载《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第2、3期,第231页。
[10]沈轶刘、富寿荪选编:《清词菁华》,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61页。
[11]陈永正主编:《岭南文学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737页。
[12]严迪昌编著:《近代词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册,第1866页。
[13]陈永正选注:《岭南历代词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3页。
[14]莫立民:《近代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1—192页。
[15]钱仲联:《近百年词坛点将录》,载《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齐鲁书社1983年版,第163页。
[16]刘梦芙:《百年词综论》,载《二十世纪名家词述评》,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17]莫立民:《近代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4、187、192页。
[18]管林等:《岭南晚清文学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页。
[19]谢永芳:《叶衍兰的词学贡献及其文化意义》,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94页。
[20]何艺梅:《梁鼎芬文学创作研究》,暨南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5页。
[21]孙爱霞:《羁旅人生付小词——梁鼎芬〈款红楼词〉研究》,载《理论月刊》2011年第7期,第122—125页。
[22]孙爱霞:《羁旅人生付小词——梁鼎芬〈款红楼词〉研究》,载《理论月刊》2011年第7期,第122页。
[23]谢燕:《近世京津词坛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62页。
[24]谢燕:《近世京津词坛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58页。
[25]谢燕:《近世京津词坛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58页。
[26]余绍宋:《梁节庵先生诗集序》,载王翼飞、余平编校《余绍宋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231页。
[27]何艺梅:《梁鼎芬文学创作研究》,暨南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5—42页。
[28]孙爱霞:《羁旅人生付小词——梁鼎芬〈款红楼词〉研究》,载《理论月刊》2011年第7期,第122—125页。
[29]李桂芹、彭玉平:《唱和词演变脉络及特征》,载《甘肃理论学刊》2008年第3期,第120页。
[30]刘继才:《中国题画诗发展史》,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77页。
[31]梁鼎芬著、叶恭绰辑:《款红楼词》,民国二十一年(1932)刻本,第7b页。
[32]梁鼎芬著、叶恭绰辑:《款红楼词》,民国二十一年(1932)刻本,第17b页。
[33]梁鼎芬著、叶恭绰辑:《款红楼词》,民国二十一年(1932)刻本,第5b页。
[34]梁鼎芬著、叶恭绰辑:《款红楼词》,民国二十一年(1932)刻本,第20b页。
[35]张炎:《词源》,载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261页。
[36]梁鼎芬著、叶恭绰辑:《款红楼词》,民国二十一年(1932)刻本,第12a页。
[37]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
[38]梁鼎芬著、叶恭绰辑:《款红楼词》,民国二十一年(1932)刻本,第25a页。
[39]梁鼎芬著、叶恭绰辑:《款红楼词》,民国二十一年(1932)刻本,第25b页。
[40]江庸:《趋庭随笔》,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9辑,第71页。
[41]梁鼎芬著、叶恭绰辑:《款红楼词》,民国二十一年(1932)刻本,第6a页。
[42]梁鼎芬:《款红楼词未刊稿》,载《同声月刊》1944年第4卷第2号。
[43]〔战国〕庄周著、〔晋〕郭象注:《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44]〔唐〕释慧能著、郭朋校释:《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页。
[45]梁鼎芬著、杨敬安辑:《节庵先生遗稿》,香港翻印本1962年版,第110页。
[46]梁鼎芬著、叶恭绰辑:《款红楼词》,民国二十一年(1932)刻本,第13b页。
[47]梁鼎芬著、黄云尔点校:《节庵先生遗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8页。
[48]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载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册,第1630页。
[49]陈永正主编:《岭南文学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738页。
[50]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惠州市志四》,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540页。
[51]〔清〕况周颐:《蕙风词话》,载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册,第4526页。
[52]〔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载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册,第40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