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和香
黄三出所藏元刊《文信国集杜诗》,属题,盖口中作也,感而赋此。[1]
正气歌成诗更烈[2],字字悲宫阙[3]。石烂海枯心不歇。谁得及、铮铮铁[4]。一卷麻沙[5]精妙绝,来历犹能说。乾嘉朝士题识甚佳[6]。我欲读之喉更咽,君试看、斑斑血!
【注】
[1]此词作于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黄三:即黄绍宪。见前《蝶恋花》(忆昔荷香香雾里)词注。按:《节庵先生遗诗》卷二有《赠黄三绍宪》诗,黄三自注绍宪。黄绍宪《在山草堂烬余诗》卷六《丁亥存稿》有《旧藏元印本文信国狱中集杜诗二百首宪久欲有作懒病未能节盦题四和香词谨和六绝句》,推知此词作于1887年。《文信国集杜诗》:宋文天祥撰,又名《文山诗史》《集杜句诗》,为文天祥在大都狱中的集句之作。作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正月至二月底。《文信国集杜诗》自序云:“予坐幽燕狱中,无所为,诵杜诗,稍习诸所感兴,因其五言,集为绝句。久之,得二百首。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日玩之不置,但觉为吾诗,忘其为子美诗也。乃知子美非能自为诗,诗句自是人情性中语,烦子美道耳。子美于吾隔数百年,而其言语为吾用,非情性同哉!昔人评杜诗为诗史,盖其以咏歌之辞,寓纪载之实,而抑扬褒贬之意灿然于其中,虽谓之史可也。予所集杜诗,自予颠沛以来,世变人事,概见于此矣。是非有意于为诗者也。后之良史,尚庶几有考焉。”此书既被刻入全集,又单刻印行,然而其版本、书名、卷数亦有不同。《文信国集杜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一部感人的诗史之作。
[2]“正气”句:正气,充塞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之气。体现于人则为浩然的气概、刚正的气节。按:文天祥的《文信国集杜诗》感情浓烈,慷慨悲壮,情真意切。这些诗既是南宋末年山河破碎的写照,又是作者尽忠死节的自传,是一曲充满正气的赞歌。文天祥另有名篇《正气歌》,作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当时文天祥已被元军囚禁两年。诗中充满了浩然正气,表现其坚贞不屈的气节、不畏强暴的战斗精神和至死不渝的崇高信念。此诗情感沉郁雄浑,节奏铿锵有力,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3]宫阙:帝王所居的宫殿,因宫殿门外建有双阙,故称。《史记·高祖本纪》:“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大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按:德佑二年(1276)元军攻破临安,俘虏南宋皇帝,南宋灭亡。临安被攻陷后,文天祥等南宋大臣继续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元。文天祥于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俘,次年被押赴元都燕京,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英勇就义。其被俘期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著名的《文信国集杜诗》,共二百首五言绝句。文天祥集杜甫诗句为己所用,以记时事,其中有一部分是对南宋灭亡原因的思考和反思、对南宋末几代帝王的可靠记载等,通过记叙战事,评议朝政,谴责权奸逆贼,讴歌忠臣勇将,抒发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故云“字字悲宫阙”。
[4]“石烂海枯”二句:高度赞扬文天祥意志坚定,永不改变,谁能比得上他呢?铮铮铁:指忠贞刚烈的文天祥。铮铮:象声词,形容金属撞击的声音。比喻有卓越才华或坚强刚毅的人。《后汉书·刘盆子传》:“帝曰:‘卿所谓铁中铮铮,佣中佼佼者也。’”李贤注:“《说文》曰:‘铮铮,金也。’铁之铮铮,言微有刚利也。”
[5]麻沙:即麻沙本,古书版本名。亦称“建本”。福建省建阳县(今建阳区)麻沙镇书坊所刻印的书。自宋至明,该地书籍刻印业极为发达,所印之书销行全国。常被认为校勘不精,质量较差。而实际上,麻沙本质量有优劣之分,不能一概而论。宋朱熹《嘉禾县学藏书记》云:“建阳麻沙板本书籍行四方者,无远不至。”
[6]“乾嘉”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四:“《文信公集杜诗》四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一名《文山诗史》……诗凡二百篇,皆五言二韵,专集杜句而成。每篇之首,悉有标目次第,而题下叙次时事,于国家沦丧之由,生平阅历之境,及忠臣义士之周旋患难者,一一详志其实。颠末粲然,不愧‘诗史’之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