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岁月无情,人间有情。研究生毕业已快三年了,我没想到我的硕士毕业论文《梁鼎芬词笺注》竟然能被收进“岭南文献丛书”中。此刻,怀念与感恩占据了我的头脑,填满了我的心房。
首先,最应感谢的是导师左鹏军教授。研究生三年,蒙左师不弃,忝列门下,在恩师的引领、教导下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学习。恩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谦虚勤勉、为人正派、育人有方!每次上恩师的课,我都受益匪浅、感悟颇多。犹记得恩师在课堂上讲起历代岭南诗人的崖山书写、记忆、象征,以及与崖山精神密切相关、传承发展的岭南遗民精神所蕴含的内容价值、历史影响;讲起屈大均以遗民悲慨之心,以诗存史之笔,慷爽沉郁之风,写兴亡沧桑之感;讲起梁启超小说戏曲中的粤语现象,反映了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的文学创作观念、文体选择、语言运用意识及其文体意义……这些授课内容使我对近代岭南作家文献产生了兴趣。王季思先生对岭南文化和岭南文献的整理做了形象的描绘:“岭南文化,蔚为国光。融通中外,莽莽苍苍。韩潮苏海,奔腾千载。崛起康梁,笼盖近代。取精用宏,继往开来。资我长辈,育我英才。”而我身为岭南人,能够阅读岭南人士的著述,既倍感荣幸和骄傲,也肩负责任和使命!
我家位于惠州市西湖丰湖景区内,旁边就是重建后的丰湖书院景点。它是惠州最具代表性的古代书院,久负盛名,名人荟萃。现存清代名士宋湘的撰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就是书院最好的写照。梁鼎芬曾在丰湖书院担任山长,他通过培养人才,引进名儒学者讲学,创建“书藏”,建“苏公祠”“范孟博祠”等多项举措促进了丰湖书院的发展。这些因素让我开始留意关于梁鼎芬的文献资料。记得恩师当时强调了关于选题的要求:难度、眼光与见识,注意把握目的性、针对性、创新性、可行性等方面,要选择具有前沿性、具有足够学术含量的研究课题。梁鼎芬的词不仅在晚近岭南,而且在清末词坛都是比较有名的,但目前尚未有一个对其现存词做全部系统整理笺注的本子。王兆鹏在《词学史料学》中也说:“虽然词别集的笺注在20世纪已取得比较辉煌的成就,但需要笺注的词别集还有很多,‘同志仍须努力’。”基于以上考虑,我选择梁鼎芬的词作为研究对象。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一些词的人名、本事等,很难注出,但恩师一直耐心地鼓励、细心地指导我,才使我克服障碍,完成论文的写作。
此外,恩师在繁忙的教学、科研、行政工作之暇,坚持给我们开中国传统经典讲读课,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熟悉经文,而且锻炼了我们讲课和评课的能力。每次恩师的点评都是一针见血、深刻中肯,所以每次读经课的讲授与讲义都在不断地改善、进步。
研究生三年的学习,离不开众位老师的关怀和帮助。陈一平、戴伟华、李静等老师的授课给了我很多启迪,开阔了我的学术视野;马茂军、张巍等老师在开题报告会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梁基永老师还赠送了其于甲午(2014年)仲夏所刊的《款红楼词》仪清室红印本等,以示支持、激励;董运来、曹辛华等老师在我所遇到的版本问题方面也做了耐心的解答。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另外,感谢我的同门、同窗对我的鼓励和帮助。特别要感谢我的家人对我求学的鼎力支持和无私付出!感激之情,难以尽言,定当铭心刻骨,感恩一生!
辛丑二月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