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题画[1]
我说君须听。是通明、当年栖隐,亭台佳胜。吹下人间桃花坞[2],画本嫣然可认。仿佛遇①、数声清磬。碧树红桥谁曾到?有人兮、窈窕荷衣影。一回首、四山暝[3]。鸾飘凤泊[4]嗟同命。一作鸾魂凄冷嗟难醒。望天门、群肩历乱[5],晚风方劲。欲挽芳菲无寻处,独向蘼芜[6]旧径。任石灶、无烟也定。点点花前相思泪,便今生②、声断来生应。君尚寐、我还病。
【校】
①“遇”,杨辑本作“过”。
②“便今生”,杨辑本作“便令今生”。按:据本词谱格律,“令”当为衍字。依底本。
【注】
[1]杨辑本有按语云:“敬安按似系沈乙庵属题。”沈乙庵即沈曾植(一作增植)。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盦(乙庵、乙厂、乙龛),又号巽斋,晚号寐叟。别署寐翁、乙僧、睡庵、巽斋老人、东轩居士、逊斋居士等。室名海日楼、曼陀罗华馆等。浙江嘉兴人。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刑部贵州司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安徽司员外郎、江苏司郎中、安徽提学史、署布政使。1917年复辟,授学部尚书。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名震中外,誉称“中国大儒”。精通哲、史、地、医、佛、文艺、律令诸学,工书法,富著述,著有《海日楼诗》二卷、《曼陀罗寱词》一卷、《寐叟乙卯稿》一卷、《海日楼丛稿》二十二种、《元朝秘史补注》十五卷等。
[2]桃花坞: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自古以来,不仅风景秀丽,还是“年画之乡”。这里的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并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当时又被称为“姑苏版”年画。桃花坞木版年画曾被国外誉为“东方古艺之花”,兴盛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衰落于鸦片战争以后,濒于光绪初年,迅速恢复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桃花坞木版年画制作工艺复杂,以门画、中堂、条屏为主要形式,题材多为祈福迎祥、驱凶避邪,民俗生活、戏曲故事等,色彩明快,富于装饰。
[3]四山暝:日晚四方的山色幽暗。暝,昏暗。宋释圆悟《山中四首》诗之二:“坐久四山暝,吟余独鸟飞。”
[4]鸾飘凤泊:亦作“凤泊鸾飘”,原形容书法潇洒,毫无拘束。语出唐韩愈《峋嵝山》诗:“科斗拳身薤倒披,鸾飘凤泊拿虎螭。”此处比喻人离散或漂泊无定。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诗之二五五:“凤泊鸾飘别有愁,三生花草梦苏州。”一作“鸾魂凄冷嗟难醒”句,参见《祝英台近·问徐大病徐铸字巨卿》词“舞台鸾镜”条注。
[5]群肩:指用石块砌成的群肩石,即墙基最下部分,又称护脚石或裙墙。历乱:纷乱,杂乱。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诗之九:“锉檗染黄丝,黄丝历乱不可治。”唐卢照邻《芳树》诗:“风归花历乱,日度影参差。”
[6]蘼芜:香草名,中药名,又名“薇芜”“江蓠”“川芎苗”等,多喻指夫妻分离或闺怨。《玉台新咏·古诗》:“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南朝齐谢朓《和王主簿季哲怨情》诗:“相逢咏蘼芜,辞宠悲团扇。”这里指词人相思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