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江船听雨[1]
卧雨江边听水流,当春风物似清秋[2],可知世事有沉浮。酒尽得茶偏助醉,镫残继烛岂能休?无憀坐到四更头[3]。
【注】
[1]此词约作于光绪十六年至十九年(1890—1893)期间。按:词人被贬后,曾南游寓居于焦山海西庵中读书。他漂泊于江湖之中,虽深感世事沉浮,命运无常,借酒消愁,但仍然心系国家,怀着尽忠效力的心。
[2]“当春”句:似从唐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诗“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句化出。宋秦观《浣溪沙》词:“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清王士祯《秦淮杂诗》之一:“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
[3]四更头:一夜分五更。四更指晨一时至三时。唐杜甫《月》诗:“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宋杨万里《过长峰径遇雨遣闷十绝句》之一:“说着长峰十日愁,夜来发处四更头。”
【评】
陈永正《岭南历代词选》云:“词人被贬南游,寓居焦山海西庵中,敛抑意气,养性读书。深感世事的沉浮,人生命运的无定,他漂泊在江湖之上,借酒销愁,但一心还是挂念着他的君国。”
潘慎、梁海《明清词赏析文集》云:“江船听雨之美境,并没给审美主体带来愉悦,好像是身外不相干的东西。在美的环境中,不能产生美感,分明是因为主人公承受着另外的压力。细读全词,有沉重感和失落感,蕴含着作者在忧患丛集的晚清社会那种身不由己、任人摆布、朝迁暮贬的彷徨之感。再进一步说,怕是有‘忧生之嗟’了。”
陈天恩《浣溪沙一百首》云:“这首词是他漂泊江湖之上、春雨霏霏之中借酒消愁而作,抒发了孤寂、愁苦之情。上片从江边水流写到世事沉浮,下片从得茶助醉写到残灯继烛,结句写出夜不能寐。格调沉深,融事、景、情于一体,感人至深。”
李广超《鱼台李氏韵语》云:“是阕江船听雨,感慨世事沉浮。‘酒尽得茶’‘灯残继烛’,精于练句,乃星海词人之所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