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念奴娇

海西庵秋海棠日江逢辰作[1]

几丛缃玉[2],过几番细雨,嫣然幽绝。独客西堂惆怅在[3],待女萧辰同说。惨绿墙腰,淡黄月额,蛩语添凄切。可曾巢稳[4]?悲哉身是离别。

堪叹弹指春华,露啼霜怨,作到今时节。瘦蝶依迷浑倦去,一点龛灯[5]犹没。有恨偏长,无香更韵,山馆秋难折!恍如定惠[6],欠他和仲诗屑[7]

【注】

[1]此词应作于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九月。按:《江孝通遗集》卷十九《沁园春》词序云:“庚寅九月,落第南归,渡江访节闇先生于焦山,时辟地海西,流连六日。”江逢辰亦有一首《念奴娇·焦山海西庵海棠特盛,余来山中,惨绿危红,凄丽婉转,若悲秋者,将花写照,渺兮余怀,有不知其秋痕满纸也》词。海西庵:位于江苏镇江,为词人被贬后寓居读书之地。江逢辰(1860—1900):字雨人,又字孝通,号密庵,广东归善县(今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桥东)人。生有至性,聪敏好学。师从梁鼎芬,学于丰湖书院、广雅书院。经梁举荐,得张之洞赏识和周济,与梁入张之幕僚。曾任教于湖北尊经书院。光绪十一年(1885)中举。光绪十八年(1892)中进士,任户部山西司主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任会试弥封官,掌管粤册,拒受贿金。光绪二十四年(1898),主讲广东赤溪遵义书院。为官忠亮清节,忧国忧民。曾遵母命,力争苏祠不许为教会学校。母病乞假归,母丧悲痛毁卒,有“江孝子”之称誉。精于诗词、书法、绘画、篆刻,有《江孝通遗集》十九卷存世。

[2]缃玉:指浅黄色的海棠花。

[3]西堂:指枯木堂,禅宗用语,和尚参禅打坐处,即禅堂。因如枯木寂然不动,故称。《僧宝传·潭州石霜诸禅师》:“诸不出霜华二十年,学者刻意师慕,至堂中有不卧,屹然枯株者,天下谓之枯木众。”枯木堂本此。词人有《晓过枯木堂渡江作》诗。江逢辰《念奴娇》词有“枯木堂西

[4]可曾巢稳:反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句意,喻自己未能有暂时的安居。

[5]龛灯:亦作“龛镫”,佛龛、神龛前的长明灯。唐温庭筠《宿秦生山斋》诗:“龛灯落叶寺,山雪隔林钟。”宋余靖《游水南寺》诗:“夜梵龛灯暗,朝香篆火新。”

[6]定惠:惠通“慧”,是佛家修行的必要纲领。佛家有“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和“寂照双融,定慧均等”之语。“定”,亦称增上心学,指禅定,即去除杂念,专心致志;“慧”,又称增上慧学,指智慧,慧可理解为有厌、无欲、见真。定与慧是一体的,定是慧的体,慧是定的用。这里指位于湖北省黄冈市东南的定惠院。苏轼于元丰三年庚申(1080)被贬官至黄州,初寓居于此,作有《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贵也》。苏轼《记游定惠院》云:“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按:江苏省镇江市焦山南麓有定慧寺。词人有《定慧寺晚归》《定慧寺听经归》诗。词人感慨自身与苏轼的命运相似,寄寓身世流落之感。

[7]和仲: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字。诗屑:喻佳词妙语。宋苏轼《送参寥师》诗:“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