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罗香

绮罗香

春日,往南城买花,归过海王村,得瓷杯二,细花蹙浪,知是雅裁与淑华汲新水煎茶试之,漫赋一词。[1]

锦段明装[2],银瓷邢色[3],绿篆花纹微露。黯淡风尘,那知画工心苦。琢红玉、坡老低吟[4],乞白碗、杜陵佳句[5]。笑今番、一晌欢逢,绣囊[6]无用稳相护。琴床人正按谱,检得绯桃千瓣,商量茶具。绝好缥青[7],费了酒钱几许。闲心事、崔托先成,旧款识、哥窑[8]谁署?浑无赖[9]、懒过春阴,隔帘吹梦雨[10]

【注】

[1]南城:位于北京南部,大致指长安街以南的区域。目前南城所包括的区域为原宣武区、原崇文区、丰台区、大兴区、房山区和通州区的南部。晚清时期的南城主要指原崇文区和原宣武区,在这里形成了宣南文化,士人文化、平民文化色彩浓重,是京师的商业文化中心和娱乐休闲的集中区域。海王村:见前《金莲绕凤楼·人日海王村作》词注。蹙浪:波浪涌聚。此处谓煎茶之水如急浪。唐朱逵《怀素上人草书歌》诗:“长松老死倚云壁,蹙浪相翻惊海鸿。”宋洪迈《夷坚丁志·石臼湖螭龙》:“忽有巨物浮宣江而下,蹙浪蔽川,昂首游其间,如蛟螭之类。”雅裁、淑华:生平待考。

[2]锦段明装:锦段,即“锦缎”,丝织物的一种,色彩艳丽,花纹绚丽。原产于江苏省江宁县(今南京),唐代已有,属江南贡品。唐李商隐《鸾凤》诗:“金钱饶孔雀,锦段落山鸡。”明装,或指明亮色彩的服装,此处谓瓷绘取样于锦段明装。

[3]邢色:代指邢州的瓷器。邢,《广韵·青韵》:“地名,在郑,亦州名,古邢侯国也,项羽为襄国,隋为邢州,取国以名之。”邢窑是中国最早的白瓷窑址,邢窑白瓷如银如雪,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处指银瓷颜色如邢州的瓷器一般类银类雪。

[4]“琢红玉”句:宋苏轼《试院煎茶》诗云:“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琢红玉:形容瓷器如同用红玉雕琢而成。坡老:亦称“坡公”,对苏轼的敬称,苏轼号“东坡居士”。宋杨万里《和陆务观见贺归馆之韵》:“平生怜坡老,高眼薄萧统。”

[5]“乞白碗”句: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明王嗣奭《杜臆》谓此诗“叙致委婉,而实与陶(潜)之《乞食》同”。清浦起龙《读杜心解》言其诗“乞食诗也”。杜陵:指杜甫。因杜甫十三世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人,故称。实杜甫祖籍襄阳。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秦时为杜县地,汉宣帝葬于此,遂改杜县为杜陵。杜甫客居长安时,居陵西,故自称“杜陵野老”“杜陵布衣”“杜陵诸生”“少陵野老”等。唐杜甫《投简咸华两县诸子》诗:“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

[6]绣囊:比喻博学而文辞丰富者。唐李冗《独异志》卷中:“《武陵记》曰:后汉马融勤学,梦见一林,花如绣锦,梦中摘此花食之。及寤,见天下文词,无所不知,时人号为‘绣囊’。”

[7]缥青:淡青色。缥,青白色。汉蔡邕《翠鸟》诗:“翠鸟时来集,振翼修形容,回顾生碧色,动摇扬缥青。”三国魏曹植《弃妇篇》:“石榴植前庭,绿叶摇缥青。”

[8]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明宣德三年(1428)《宣德鼎彝谱》卷一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拣选,照依原样,勒限铸成。”相传南宋时浙江处州(今丽水市)龙泉县(今龙泉市)旧有龙泉窑,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此制瓷,各主一窑。生一所主之窑名为“哥窑”,生二所主之窑名为“弟窑”,亦称“章窑”“龙泉窑”。但历史上的哥窑遗址考古,至今仍无确切的结果,因此,传世哥窑成为目前中国陶瓷史上的一大悬案。哥窑瓷的最大特点是釉面开片、金丝铁线、紫口铁足。自宋迄清,哥窑器在历代多有仿制,名曰“仿哥窑”或“哥釉”。

[9]浑无赖:浑,完全。无赖,无聊。此处指情绪因无依托而烦闷。宋苏舜钦《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诗:“意我羁愁正无赖,欲以此事相夸招。”

[10]梦雨:迷蒙飘忽、如梦如幻的细雨。用楚襄王梦与巫山神女交欢事。唐李商隐《重过圣女祠》诗:“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