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三 梁鼎芬年谱简编
附录三 梁鼎芬年谱简编
叙例
本谱以吴天任《梁节庵先生年谱》为基础,结合其他史料文献(包括史传、谱主个人著作、同时代人著作及后人著作等)进行整理、鉴别和考订(有补充、指正、案断等,均附于按语之中,按语以楷体标出),按年、月、日编排而成,以期对梁鼎芬的主要事迹、学术教育、思想政论、交游活动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能够对梁鼎芬做出正确和公允的评价,且有助于对其词的理解。
本谱引文皆注明出处。事迹不明或无事可记之年,则暂时跳过。文繁者摘取要点。所记之事,凡有日期可稽者,均系以月、日;无可稽者,则系以季节等。所用月、日,先从农历,后据陈垣著《二十史朔闰表》(《陈垣全集》第六册,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万年历编写组编《万年历1841—2060》(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年)换算为公历日期,附于其后,以便观览。
清文宗咸丰九年己未(1859),一岁
六月初六日(7月5日)生。先世自广东新会潮连乡,迁至广州,遂为番禺捕属人,世居广州小北门内榨粉街。
曾祖智容,字能万,号雪川,湖北按察使司,赠太子少保。曾祖妣郑氏。
祖名国瑞,字希丰,号祝年。内行纯笃,文学湛深,工书,道光二年(1822)举人。会试报罢归,读书玉山草堂,道光五年(1825)病卒,年二十四。祖妣陈氏,事舅姑孝,舅病,割臂以疗。国瑞殁,无子,夫弟国璸举子葆谦立以为嗣。陈氏矢志守节,旌表节孝,咸丰八年(1858)卒,年五十八。
本生祖名国璸,字希俊,号菶生,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官化州儒学训导。本生祖妣杨氏。
父名葆谦,初名汝谦,字遇恭,号吉士,孝友劬学,县试第一人,补县学附生,曾就馆于广东乐昌县,后以主事改捐知府同知,分发湖南。同治九年(1870),卒于长沙,年四十。妣张氏,同邑南山(维屏)公之孙女。
有弟二人:仲弟鼎荀,字仲强;三弟鼎蕃,字叔衍,号衍若。
原配龚氏,有妾二人:区氏、王氏。
有子二人:长子名卧薪,又名学蠡,一名龙驹,字神骏,早殇;次子名劬,又名学贽,字思孝。
有孙一人,名崇裕,思孝之子。
有女二人:长女名学兰,区氏所生;次女名清蕙,王氏所生。
是年,陈澧(兰甫)五十岁,叶衍兰(南雪)三十七岁,汪瑔(芙生)三十二岁,陈树镛(庆笙)三十一岁,李慈铭(莼客)三十岁,谭献(仲修)三十岁,陈宝箴(右铭)二十九岁,李文田(若农)二十六岁,张之洞(香涛)二十三岁,杨守敬(惺吾)二十一岁,邓承修(铁香)十九岁,王先谦(益吾)十八岁,劳乃宣(玉初)十七岁,缪荃孙(筱珊)十六岁,张鼎华(延秋)十四岁,樊增祥(樊山)十四岁,黄遵宪(公度)十二岁,盛昱(伯熙)十岁,于式枚(晦若)七岁,陈三立(伯严)七岁,文廷式(云阁)四岁,康有为(长素)二岁,易顺鼎(实甫)二岁,徐铸(巨卿)一岁。张维屏(南山)卒年八十。
穆宗同治元年壬戌(1862),四岁
受业七叔父竹贤公,读书聪颖,最为叔父所喜爱。
时父在乐昌任乐桂盐阜出官,鼎芬随在任所,始学书,日识经字二十余。
《节庵先生遗诗》卷一《述哀篇》云:“我生四岁始学书,日识经字二十余。”又云:“是时家在乐昌县,大人宾客无时无,闲论诗品说剑术,小子未解心欢娱。”
同治二年癸亥(1863),五岁
是年起,母张太夫人日授《毛诗》数章。
《节庵先生遗诗》卷三《题潘学士丈辑雅堂校诗图》诗注:“鼎芬五岁,先母日授《毛诗》数章。”
同治三年甲子(1864),六岁
母张太夫人日在病中,仍课《毛诗》。
《节庵先生遗诗》卷四《沈乙庵属题葡萄画册三首》其一诗注:“鼎芬年六七岁时,先母日在病中课《毛诗》数十字,阶前植葡萄,花果繁密,今已萎矣,追思泫然。”
随母张太夫人过外曾祖南山公清水濠故居。
《节庵先生遗诗续编》之《题画》诗:“六龄随母过松卢,老大重来松已无。苦忆孤儿少时月,烟波花竹试相呼。”
同治四年乙丑(1865),七岁
八月二十四日(10月13日),母张太夫人卒,年三十八岁。
《梁祠图书馆章程》第二十条“先母忌日”下注:“八月二十四日。”
按:鼎芬将先母忌日设为其中的一个纪念日,纪念日皆不开馆。
《节庵先生遗诗》卷一《述哀篇》:“仲秋之月岁乙丑,母病虚紧寒痛俱。少顽不识寿亲法,自此无母悲何如。”
从南海潘潼商先生读书。
《节庵先生遗诗》卷三《题潘学士丈辑雅堂校诗图》诗注:“鼎芬七岁,执业丈弟潘潼商先生门下。”
同治五年丙寅(1866),八岁
母张太夫人卒后,七叔母余太夫人抚鼎芬如己出。(《梁节庵先生年谱》)
同治六年丁卯(1867),九岁
随父返潮连省墓。
《节庵先生遗诗续编》有《为关伯衡题白沙先生诗卷》自注:“余家自潮连移省城,遂为番禺人,九岁,随父回潮连省墓。”
鼎芬作小诗、古文均能成篇。(一发编《梁文忠公年谱》)
同治七年戊辰(1868),十岁
三弟鼎蕃生。
《节庵先生遗诗》卷四《三弟来省山居书二百三十字》诗云:“余年方十一,弟年仅有二。”
按:据此推知鼎蕃生于同年。
随七叔父游广州城西泮塘之潘氏海山仙馆故址。
《节庵先生遗诗》卷三《彭园》诗自注:“地为潘园旧址,十岁时随七叔游此。”
学作时艺。(一发编《梁文忠公年谱》)
同治八年己巳(1869),十一岁
是岁,鼎芬作文成章。
七叔父葆颐卒于湖南茶陵知州,无子,父葆谦命以三弟鼎蕃为嗣。
《节庵先生遗诗》卷四《三弟来省山居书二百三十字》诗云:“哀哀孀独居,命弟以为嗣。”
同治九年庚午(1870),十二岁
父改捐知府同知,分发湖南。
随父客长沙,八月二日(8月28日),父卒。
《梁祠图书馆章程》第二十条“先父忌日”下注:“八月二日。”
《节庵先生遗诗》卷四《山中逢先君忌日泣书二百六十字》:“惊心八月朔,撒更前。”又云:“我父文章杰,清门品望先,频观忠义传,不上孝廉船。”
按:据《题潘学士丈辑雅堂校诗图》自注:“先君及四叔父七叔父,皆有文集未镌。”知梁葆谦有遗文,未刊。
鼎芬姑妹适顺德龙寿祺,为凤镳(伯鸾)之母,于先生有饮食教诲之恩。
《节庵先生遗诗》卷一《述哀篇》:“五年荏苒忽长大,十二随宦过湘湖。天胡不惠降凶闵,九原从父志罔渝。遗言在耳痛定省,忍死遂受人间污。贫丧千里兼幼弱,更有盗贼横前途。艰难待尽命不尽,家乡乞食从诸姑。”
同治十年辛未(1871),十三岁
秋祭日,鼎芬回外家祭祖,陈澧(东塾)亦亲至张维屏(南山)清水濠故居,因鼎芬为张维屏之外曾孙,故以所编张维屏《听松卢诗略》初刻本亲付鼎芬,焚之外曾祖座前。
《节庵先生遗诗》卷五《答杨模见赠之作》诗注:“同治十年,师编外太祖南康公诗略成,秋祭日,师亲至清水濠故居,以初印本焚座前,鼎芬随祭。”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十五岁
读明代著名谏臣杨继盛(忠愍)遗书,敬其为人,奉之为师,日思拜其墓,不可得。
鼎芬与沈宝枢(云甫)、徐铸(巨卿)、顾朔(宅南)约为文字交,纠察躬行,互相督责。(《梁节庵先生年谱》)
光绪二年丙子(1876),十八岁
是年以国子监生入京应顺天乡试。冯焌光(竹儒)姨丈资助此行,到京住叶衍兰(兰台)宅,衍兰与梁父为道义交,又怜其孤子远来,故待之逾常人。榜发,中举人。
房师为湖南善化(今长沙)人龚镇湘(静园),与志锐(伯愚)同门,鼎芬谒龚师于官菜园上街,师于鼎芬期许甚殷切。(《节庵先生遗稿》《越缦堂日记》《梁节庵先生年谱》)
鼎芬在京,即寓叶衍兰之米市胡同宅,从其学词。(叶恭绰《款红楼词·跋》)
光绪三年丁丑(1877),十九岁
求学菊坡精舍,追师陈澧门下,于书无所不读,而尤信奉朱子及温公通鉴之学。与同门于式枚(晦若)、文廷式(云阁)、陈树镛(庆笙)相交流砥砺。
《节庵先生遗诗》卷五《答杨模见赠之作》诗云:“君初渡南海,修礼谒灵光,高第推于文,结交为辈行。”又云:“追随逮东塾,得一每十忘。”自注:“鼎芬年十九,受业东塾。”
《节庵先生遗诗》卷四《追悼陈三》诗注:“庆笙住居大石街,去菊坡精舍百步,先师陈先生课日,余与云阁每诣庆笙家,同往侍座。生平学精三礼,尝著饮食考一篇,云阁叹为精深。”
钱仲联撰《文芸阁先生年谱》光绪三年丁丑(一八七七),二十二岁:“先生在广州。番禺梁节庵(鼎芬)始从陈兰甫游,与先生相识。”又云:“时先生客广州将军满洲他他拉乐初(长善)幕府。署有壶园,亭馆极美,花树华蔚。将军又好客,其嗣子伯愚(志锐)、侄仲鲁(志钧),皆英英逾众。宾从多渊雅之士,延秋、节庵、晦若暨先生,皆尤密者。”
徐赓陛为陆丰令,欲聘鼎芬主书院讲席,鼎芬以年少为由辞之。
《节庵先生遗诗》卷一《赠徐赓陛》诗注:“君为陆丰令,聘主院席,余年十九,弗敢任也。”
光绪五年己卯(1879),二十一岁
己卯、庚辰间,与叶佩瑗(伯蘧)、叶佩玱(仲鸾)、叶佩琮(叔达)昆季时有文燕,日相唱和,鼎芬爱《浣溪沙》词调,遂成数十首。(《款红楼词》之《浣溪沙》词序及叶恭绰跋)
冬,宗室伯兰员外孚馨为其从子宝瑛延鼎芬授经于煤渣胡同。
《节庵先生遗诗》卷六《上元夜饮图沈庵侍郎属题》诗注:“宗室宝瑛为伯兰员外从子,己卯冬延余授经于煤渣胡同……宝瑛字后荪,有志节,早逝。”
光绪六年庚辰(1880),二十二岁
二月,于式枚来京,与鼎芬同居煤渣胡同,旋同应会试,成进士,并入翰林,散馆授职编修。
七月,移居南横街吴柳堂故宅,鼎芬左与周銮诒(荟生)为邻,銮诒左与王仁堪(可庄)为邻,三人往来甚密。(《节庵先生遗诗》卷六《上元夜饮图沈庵侍郎属题》诗注,《节庵先生遗诗续编》之《子申子大居相近用闲山韵投一诗并简佛翼丈》诗注)
按:移居据《上元夜饮图沈庵侍郎属题》诗注称在七月,而《子申子大居相近用闲山韵投一诗并简佛翼丈》诗注则云在六月,兹从《梁节庵先生年谱》。
八月二十一日(9月25日),迎娶原配龚氏,龚氏为龚镇湘之兄女,王先谦(益吾)之甥女。龚氏貌美而工诗,一时传为佳话。
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光绪六年八月二十一日记:“同年广东梁庶常鼎芬娶妇送贺,庶常年少有文,而少孤,丙子举顺天乡试,出湖南龚中书镇湘之房,龚有兄女,亦少孤,育于其舅王益吾祭酒,遂以字梁,今年会试,梁出祭酒房,而龚亦与分校,复以梁拨入龚房,今日成嘉礼,闻新人美而能诗,亦一时佳话也。”
九月九日(10月12日),与于式枚并骑游慈仁寺。(《节庵先生遗诗》卷三《悲歌行送于大往天津》诗注)
九月,鼎芬将携新妇南归,李慈铭(莼客)书对联相赠。
《越缦堂日记》九月三十日记:“为梁星海书楹联,赠之句云:‘珠襦甲帐妆楼记,钿轴牙签翰苑书。’以星海濒行,索之甚力,故书此为赠,且举其新婚馆选二事,为助伸眉。”
光绪七年辛巳(1881),二十三岁
十月,鼎芬安葬父柩于广州东门外白云山莲花台之阡。
《节庵先生遗诗》卷一《己丑十一月远游拜别先陇泣赋》诗注:“辛巳十月安葬。”
《节庵先生遗诗》卷六《红梅和乙庵太夷石遗四首》其三诗注:“菊坡精舍,先师讲学处,白云山双溪寺旁,先墓在焉。”
《节庵先生遗诗续编》之《送王息存提刑》诗注:“先墓在白云山莲花台。”
光绪八年壬午(1882),二十四岁
正月二十二日(3月11日),陈澧师卒,年七十三,卒前亲以遗书付门人陈树镛编录。其后,鼎芬与树镛编纂成《东塾集》八卷。陈澧卒数年后,鼎芬与同门集资百万,为置祭田。(《节庵先生遗诗》卷五《答杨模见赠之作》诗注)
三月,别先墓北行。(《节庵先生遗诗》卷一《己丑十一月远游拜别先陇泣赋》诗注)
六月,初至焦山。(《节庵先生遗诗》卷三《庚寅四月二十八日初宿海西庵》诗注)
八月,到京,供职翰林院编修,仍居米市胡同叶南雪旧宅后园。
十月,招李慈铭围炉小饮。(《越缦堂日记》)
十二月,移居栖凤楼,与宗室盛昱(伯熙)祭酒密迩。《节庵先生遗诗》卷一《腊朔自米市胡同移居栖凤楼》诗作于此时。(此与“八月,到京”条,见于《节庵先生遗诗》卷六《上元夜饮图沈庵侍郎属题》)
是年,鼎芬或乘至焦山时,顺道赴江宁,谒两江总督左宗棠(季高),左宗棠一见,许为天下才,以刘弘(和季)期待陶侃(士行)故事相期许,并书“文章或论到深奥,意气相与接胸襟”。对联赠予鼎芬。(《节庵先生遗诗》卷五《左文襄公祠下作》诗注)
按:据《清史》卷一百九十五《疆臣年表七》,本年左宗棠任两江总督。又据《左文襄公祠下作》诗云:“漂摇十二载”,谒祠当在甲午、乙未之间,鼎芬主讲钟山书院时,逆推十二年,则疑鼎芬谒左宗棠在光绪八、九年间。
光绪九年癸未(1883),二十五岁
七月,与盛昱并载,到志锐同听秋声馆论书画。
九月九日(10月9日),与李慈铭、袁昶(爽秋)、朱一新(鼎文)、黄绍箕(仲弢)、沈曾植(子培)、沈曾桐(子封)集崇效寺登高,饯潘存(孺初)归广东文昌。午后登寺中藏经阁阅经,又登寺西偏之西来阁中,祀文昌神,观《青松红杏卷》于静观堂。
按:《梁节庵先生年谱》未载此事,今据《越缦堂日记》《沈曾植年谱长编》等补。
九月,访潘存于雷琼馆,有诗赠之。(《节庵先生遗诗》卷三《访潘孺初丈雷琼馆有赠》)
癸未、甲申花时,辄同先舅张鼎华(延秋)并载访诸寺,清谈竟日。(《节庵先生遗诗》卷五《题邵位西先生遗诗六首》其五诗注)
光绪十年甲申(1884),二十六岁
四月初十日(5月4日),上疏弹劾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少荃),斥其骄横奸恣,罪恶昭彰,办理洋务无成效,对外隐忍、妥协、求和,弃君恩、国体而不顾;植党营私;外削民膏,内伤国帑;为臣不忠,为子不孝;逞其鬼蜮之术,甘作夷狄之媒;惩一儆百,整顿吏治等可杀之罪六条。(《节庵先生遗诗》卷二《甲申四月十日有封事作诗一首》及杨敬安辑《节庵先生遗稿》卷一,奏疏甲《参劾李鸿章骄横奸恣、罪恶昭彰,有六可杀,请特旨明正典刑折》)
六月二十二日(8月12日),鼎芬听闻台湾鸡笼(今基隆)屿失守,感愤作诗。(《节庵先生遗诗》卷二《六月二十二日闻台湾鸡笼屿不守,感愤书此和奯盦韵》)
九月初一日(10月19日),请假出都,归省先墓。此行顺道游西湖,有《梦江南》词五阕为约。
按:《梁节庵先生年谱》云:“有《梦江南》词四阕为约。”误。杨敬安按:“甲申九月朔,别京师,往游西湖,五首,叶刻其四,今补其一。”今订正。(《节庵先生遗稿》卷三《捐赠京师广东学堂书藏藏书记》,《节庵先生遗诗》卷一《己丑十一月远游拜别先陇泣赋》诗注,《款红楼词》及《节庵先生遗稿》卷四)
九月十三日(10月31日),复代廷臣等拟折,奏对数事,力陈和议不能重开。(《节庵先生遗稿》卷二,奏疏乙《战事未获大胜和议不能骤开谨承清问敬献刍言折代》)
按:时为中法战争期间,起因是越南危机。中越两国在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交往中形成了宗主国和藩属国的关系。而法国却屡屡破坏这种宗藩关系,法国的步步进逼,不但使越南陷入了被吞并的危机,而且也危及中国边疆的安全。清政府内部也发生了主战与主和的激烈争论。
十月八日(11月25日),祭墓有诗。(《节庵先生遗诗》卷三《甲申十月八日祭墓》)
十二月朔,大雪,独登泰山题名。(《节庵先生遗诗》卷六《癸丑浴佛日,伯严于樊园招饯林侍郎游泰山,题诗何诗孙图上》)
是年,为张之洞(香涛)拟折二:其一《为科场滋弊请申明旧例量为变通折》;其二《法船扰边请加调刘锦棠带亲兵赴山海关驻守以卫京畿折》。(《节庵先生遗稿》卷二)
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二十七岁
五月,于式枚致信鼎芬,述奉先柩,回蜀安葬,顺游峨眉,及谈师友消息颇详细,对鼎芬弹劾重臣之事,大为称佩,谓鼎芬胆气最不可及,与张之洞、易实甫同深赞叹,勉鼎芬守此勿失,幸勿效季布有摧刚为柔之一日也。(《梁节庵先生年谱》)
六月,诏诫建言诸臣,追论妄劾,鼎芬弹劾李鸿章为诬谤大臣,交部严议,降五级调用。(《清史稿》卷四百七十二《梁鼎芬传》)
是年,鼎芬自刻一印曰:“年二十七罢官。”
叶昌炽撰《缘督卢日记》光绪十二年十二月四日记:“梁星海丙子同年,以弹李傅相挂冠,刻一印曰:‘年二十七罢官。’”
六月二十四日(8月4日),此日为荷花生日。越八日(8月12日),姚礼泰(柽甫)约鼎芬与文廷式往南河泡赏荷花,各得词一首。鼎芬作《台城路》(片云吹坠游仙影),文廷式作《齐天乐·秋荷》。时鼎芬方奉严谴,即将出都。
按:鼎芬《蝶恋花》词序云“越三日(8月7日),柽甫约云阁与余,往南河泡赏荷,云阁得词一首。”而《台城路》词序则云“越八日”,钱仲联编《文芸阁先生年谱》亦云“荷花生日后之八日”,兹据“越八日”之说。(参《款红楼词》之《蝶恋花》《台城路》词序,《文芸阁先生年谱》《梁节庵先生年谱》)
九月九日(10月16日),盛昱、杨锐(叔峤)等三十三人,饯鼎芬于崇效寺静观室,各赋诗赠行,鼎芬亦有《出都留别往还》诗。
《节庵先生遗诗》卷一《出都留别往还》诗:“凄然诸子赋临歧,折尽秋亭杨柳枝。此日觚棱犹在眼,今生犬马竟无期。白云迢递心先往,黄鹄飞骞世岂知。兰佩荷衣好将息,思量正是负恩时。”
九月,以眷属托诸文廷式,又与志锐别于栖凤楼,南下经上海,送张鼎华北行后,旋归广州。(《节庵先生遗诗》卷五诗题《乙酉九月罢归,与伯愚别于栖凤楼,自此日后今始再见,时庚戌九月》)
十月,返回广州。(《节庵先生遗诗》卷一《十月到家口占谢亲旧作》)
十一月,汪兆铨(莘伯)招同鼎芬,与王存善(子展)、杨锐、朱启连(埭垞)、陶邵学(子政)集于越秀山学海堂。酒半,同过菊坡精舍,见雁来红盛绝,鼎芬首倡赋《惜红衣》词纪之,汪兆铨因属余士恺(子容)绘《雁来红图》,各题所作词于后。第二年,叶衍兰、文廷式、易顺鼎(仲实)等人均有和作,和作者唯有叶衍兰与鼎芬同调,其余人各自选调,借物抒情一同。戊戌秋,陈庆森(菶阶)又补作焉,并装成册,冀垂永久。(汪宗衍跋《雁来红词录》,《词学季刊》1935年第2卷第3期)
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二十八岁
正月,杨锐将自广州入都会试,朱启连有打油诗柬鼎芬,戏邀作饯饮东道,与会者有杨锐、朱启连外,有汪兆镛(憬吾)、章琮(梅轩)、郑权(玉山)、于式棱(渊若)。
二月,杨锐起程,鼎芬复有诗相赠行。(《节庵先生遗诗补辑》之《送杨锐赴礼部试》)
三月二日(4月5日),先至莲花台拜先墓,午归,检理书箧,晚访陈树镛,畅论为学之旨,期以风教自任,互相感叹发奋,夜深分别。三日(4月6日),乘东江船启行,舟中读《孟子》、韩诗以自遣。六日(4月9日),泊于惠州府城门外,登岸进丰湖书院。七日(4月10日),署惠州府事夏铭献(子新)来谈院事。八日(4月11日),鼎芬赴府署答谢。九日(4月12日),丰湖书院开课,凡接见生徒,增加斋课奖赏,选定五经读本,修订学规及日记程序,刊布朱子白鹿洞教条大端,按次第施行。(《节庵先生遗稿》卷三《至丰湖书院日记》)
按:是年,鼎芬主讲丰湖书院,并创建丰湖书藏,自编一套完整的图书管理制度,编有《惠州丰湖书藏书目》一册。
三月二十八日(5月1日),林绍年(赞虞)自西湖来院问疾,鼎芬有诗赠之。(《节庵先生遗诗》卷三《丙戌三月二十八日林赞虞侍御自西湖来问疾感赠》)
五月二十一日(6月22日),鼎芬与张鼎华闻文廷式至广州,邀文廷式往“同兴居”酒馆一叙。王存善、于式枚在座。鼎芬与于式枚、文廷式同宿于张鼎华所寓之烟浒楼,谈至天明。
按:吴天任《梁节庵先生年谱》未载此事,今据文廷式《南旋日记》补。
六月十二日(7月13日),鼎芬与文廷式在上海邀饯张鼎华。十三日(14日),早送张鼎华上船北行,午后与文廷式同乘马车游申园、张园。十四日(15日),下午同文廷式、于式枚乘马车浪游。夜,月色极佳,复与文廷式乘马车到申园、张园一游。十五日(16日),晚,邀文廷式观剧于“天仙”茶园。十六日(17日),早,与文廷式送于式枚开船。早饭于“聚丰园”。饭后,同到张园避暑,午睡。十七日(18日),与文廷式游各书肆。夜,复与文廷式乘马车游静安寺。十八日(19日),以回粤尚未有船,暂留两日。约饯妓者王雅卿家,二更散。十九日(20日),与文廷式联句,得词三首,一寄延秋,一寄仲鲁,一寄实甫。二十日(21日)出城,闻“谏当”船是夜开,约文廷式今日同下船。亥刻,送文廷式上船,谈至夜深,始归。二十一日(22日),文廷式归江西,鼎芬南下。
按:吴天任《梁节庵先生年谱》未载此事,今据文廷式《旋乡日记》补。五月二十一日至六月二十日期间,鼎芬与文廷式、于式枚等人交往较密。
是年,鼎芬会集官绅,倡建范孟博祠与苏文忠公祠于惠州。(《节庵先生遗稿》卷三《祭苏文忠公文》)
是年,于肇庆七星岩拓《包孝肃庆历三年题名》《周见公熙宁二年题名》,以赠张之洞,及朱一新(鼎文)、缪荃孙(筱珊)、杨锐诸子,皆云未见,以为至宝。(《节庵先生遗诗》卷六《癸丑浴佛日,伯严于樊园招饯林侍郎游泰山,题诗何诗孙图上》诗注)
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二十九岁
立春日,鼎芬蓄须,粤中名流广设春筵贺之,名“贺胡会”。广州诗人黄绍宪(季度)于《在山草堂烬余诗》卷六《丁亥存稿》有《梁节庵太常留须戏调一首》,颇有意致,并附短札于后。(刘禺生《世载堂杂忆》之《梁节庵之胡与辫》及黄绍宪撰《在山草堂烬余诗》卷六)
按:吴天任编《梁节庵先生年谱》据刘禺生著《世载堂杂忆》中《梁节庵之胡与辫》引“香山黄蓉石孝廉”,而著录“香山黄蓉石(玉阶)孝廉,有贺先生蓄胡诗”,今查黄玉阶(1803—1844),字季升,一字蓉石,番禺(今广州)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有《黄蓉石先生诗集》三卷。黄绍宪(1862—1897),号季度,广东南海(今属佛山)人。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与鼎芬交好,鼎芬尝作诗题其《墨荷图》。有《在山草堂烬余诗》十四卷。此当为黄绍宪,非黄玉阶,故吴天任著录显误。
三月,张之洞延鼎芬主讲端溪书院。(许同莘编《张文襄公年谱》卷三)
四月十三日(5月5日),鼎芬率诸弟子祭范孟博祠及苏文忠公祠。(《节庵先生遗稿》卷三《祭范孟博先生文》《祭苏文忠公文》)
夏,主讲端溪书院。(《梁节庵先生年谱》)
按:吴天任编《梁节庵先生年谱》第61页云:“先生于光绪十三年十一月,始主端溪书院。”而在第63页云:“惟先生以丰湖书院主讲祭范苏祠,在四月十三日,是接长端溪,必在闰四月后,而又不能定为何月,姑以夏言耳。”两处说法不一,今从后说法。
闰四月,病中作诗。(《节庵先生遗诗》卷二《丁亥闰四月病中不寐作》)
六月六日(7月26日),二十九岁生日有诗。(《节庵先生遗诗补辑》之《丁亥二十九岁初度》)
八月十五日(10月1日),中秋对月,有《菩萨蛮·丁亥八月十五夜对月》词。(《款红楼词》)
按:此词后续有同调词二首,分咏十六、十七两夜,词意缠绵悱恻,似忆龚氏之作。
重九日(10月25日),招学者集宴宝站台,为登高之会。(《江孝通先生遗集》卷八《九日,节庵先生招学者二十人,宴于宝月台,为登高之诗,迟至补赋》)
按:是年,鼎芬有赠门人江逢辰(孝通)诗,期许甚深,逢辰亦呈诗答谢。(《节庵先生遗诗》卷一《归善江生逢辰执业甚恭,考其文行,佳士也,赠之以诗》、《江孝通先生遗集》卷八《端溪集·呈梁节庵先生》)
九月十二日(10月28日),与仲弟仲强、三弟叔衍自新洲返省应院试,徐铸(伯巨)同行,舟中联句,为《八归》词一首。(《款红楼词》之《八归》词序)
十一月二十四日(1月7日),率弟子以一羊一猪祭(宋)朱熹、(明)陈献章(白沙)等先师祠。(《节庵先生遗稿》卷三《端溪书院先师祠祭文》)
是月,鼎芬率诸弟子祭全祖望(谢山)先生。(《节庵先生遗稿》卷三《祭全谢山先生文》)
是年,刊先哲遗书二十种,为《端溪丛书》四集。(详见沈乾一编《丛书书目汇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黄荫普编《广东文献书目知见录·附补篇》,广州:黄氏忆江南馆,1978年版)
《节庵先生遗诗》卷五《题邵位西先生遗诗六首》其三诗注:“鼎芬丁亥主讲端溪书院,刻有丛书,朱先生集其一也。”
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三十岁
春至长沙,有《重至长沙写哀一首》,既有怀念哀悼父亲的悲哀之情,又有报国无门、志向难伸的伤感之情。
《节庵先生遗诗》卷一《重至长沙写哀一首》:“浮世蓬根不道怜,秋怀到此更追牵。再寻旧巷悲回辙,独泫愁春泪彻泉。报国未能伸志事,沈湘空自梦婵娟。剪灯暗记当时话,身是孤儿十九年。”
三月十四日(4月24日),文廷式偕鼎芬同访陈三立(伯严)、郭嵩焘(伯琛)、程颂藩(伯翰)。(《湘行日记》《郭嵩焘日记》)
按:《梁节庵先生年谱》未载此事,今据文廷式《湘行日记》、郭嵩焘《郭嵩焘日记》补。
三月二十日(4月30日),曾广钧(重伯)招鼎芬、王闿运(壬秋)、文廷式、陈三立、罗正钧(顺循)等饮第宅。鼎芬有诗纪之。(《节庵先生遗诗》卷五《曾广钧招饮第宅》自注、钱仲联撰《文芸阁先生年谱》、王闿运《湘绮楼日记》)
三月二十四日(5月4日),陈三立偕曾广钧(重伯)等人邀文廷式(云阁)、鼎芬至刘忠庄祠观剧。(《湘行日记》)
按:《梁节庵先生年谱》未载此事,今据文廷式《湘行日记》补。
是年,张之洞聘鼎芬任广雅书院讲席,选两广优秀高材生,进院肄业,并以经史词章课士,师生关系亲密,亲若骨肉。继鼎芬主讲广雅者,为朱一新(蓉生),两公皆因直言被谴,人云:“好主人在,不患无书院坐。”以此慰藉。(汪兆镛著《椶窗杂记》、许同莘编《张文襄公年谱》卷三)
六月六日(7月14日),徐铸以双砚为寿,鼎芬有《满江红·戊子六月六日三十初度》词及报谢徐铸诗。(《款红楼词》、《节庵先生遗诗》卷三《徐铸以双砚为寿报谢》)
九月三日(10月7日),舅张鼎华卒于京师旅邸,年四十三。鼎芬赴到之日,设位泣奠于光孝寺,祭者众多。(《节庵先生遗稿》卷三《创建感旧园缘起小引》、《广州感旧园约拜张延秋先生生日启》)
重九前一日(10月12日),追忆枣花寺旧游,有诗寄文廷式京师。(《节庵先生遗诗》卷二《戊子重九前一日,追忆枣花寺之游,书二十字寄文三京师》)
十一月初六日(12月8日),率广雅书院诸弟子祭先师陈澧先生。(《节庵先生遗稿》卷三《祭陈先生文》)
是年,东塾门人陈树镛卒。曾著《饮食考》。尚有《复古述闻》《学礼述闻》《文献通考订误》,未及成书。仅《汉官答问》五卷,被鼎芬刻入《端溪丛书》。有《陈茂才文集》四卷刊行。
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三十一岁
三月,约集同人,于广州城北内外,择地创建感旧园,并建祠宇,此为祭祀纪念先舅张鼎华之所。(《节庵先生遗稿》卷三《创建感旧园缘起小引》)
七月,张之洞任湖广总督,鼎芬送至焦山,赋诗赠别。(《节庵先生遗诗》卷二《张尚书移节湖广送至焦山长歌为别》)
七月二十九日(8月25日),率广雅书院诸弟子致祭于先父母之灵。(《节庵先生遗稿》卷三《祭先父母文》)
十一月,别墓北上,黄埔临发有忆三弟衍若,皆有诗纪之。(《节庵先生遗诗》卷一《己丑十一月远游拜别先陇泣赋》、卷三《黄埔当发有忆三弟》)
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三十二岁
元旦客上海南园有诗。(《节庵先生遗诗》卷二《庚寅元日客南园书四十字》)
春,江逢辰亦至上海,与鼎芬晤于南园,有《喜见节庵先生于海上南园》诗,鼎芬和之,且续有唱酬。(《江孝通先生遗集》卷十五及附录)
四月二十八日(6月15日),至焦山,初宿海西庵,读书庵中。(《节庵先生遗诗》卷三《庚寅四月二十八日初宿海西庵》)
按:海西庵中有书藏,为清代著名学者、名臣阮元(伯元)首倡,并与焦山诗僧借庵(巨超)、诗人王豫(柳村)等人商榷,于嘉庆十九年(1814)在镇江焦山西麓海西庵焦公祠内建楼五楹,作藏书之所,定名为“焦山书藏”。至鼎芬整理书藏,有《检理焦山书藏讫事口占二首示庵主佛如》,并撰《焦山藏书约》一卷、《书目》一卷、《续》一卷。(《节庵先生遗诗》卷三,《清史稿》卷一百四十六、志一百二十一、艺文二)
八月二日(9月15日),父二十周年忌日,《节庵先生遗诗》卷四有《山中逢先君忌日泣书二百六十字》(《梁节庵先生年谱》)
按:以起首“别墓将周岁,衔哀忽廿年”诗句核之,鼎芬去年十一月,有《己丑十一月远游拜别先陇泣赋》诗,至今年八月,是所谓将周岁也。父卒于同治九年,时鼎芬年十二,距今恰为二十年,正符合“衔哀忽廿年”之语,故将此诗创作年月系于此。
九月,江逢辰落第南归,有《苦怀节庵先生焦山》诗,遂至焦山修谒,流连数日,与鼎芬有对雨联句诗。江逢辰善画,鼎芬属其摹绘杨忠愍公像,雇匠刻石,嵌于庵壁,供人观之。(《江孝通先生遗集》卷十五、《节庵先生遗诗》卷四《对雨同江生联句》、《遗诗》卷三《拜杨忠愍公纪事》注)
江逢辰别鼎芬归里,鼎芬有送行诗及忆逢辰诗。(《节庵先生遗诗》卷四《送江生归惠州》《送江生归里七百字全用侵韵》《十六夜望月忆江生》、《江孝通先生遗集》卷十九《沁园春》词序)
是年,三弟衍若来省山居,有诗。(《节庵先生遗诗》卷四《三弟来省山居书二百三十字》、《梁节庵先生年谱》)
按:诗无创作年月,以“汝兄去一年,孤身托山寺”之语,鼎芬去年十一月,别先陇,至焦山,寓海西庵,至今年冬,正周岁,故系诗于此。
是年,女兰生。
按:《节庵先生遗诗》卷五《玉泉山居思儿女》诗云:“阿贽年十二,阿兰长七年。”据《子申同游玉泉山先归口占送之戊申四月二十四日》,知鼎芬戊申四月隐居玉泉山,即光绪三十四年(1908),时阿贽年十二,阿兰长七年,则阿兰年十九,推知兰当生于本年。
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三十三岁
寄寓焦山海西庵元日有诗。
《节庵先生遗诗》卷四《辛卯元日》:“日月一以迈,志士无穷期。兹长庆岁首,万树迎朝晖。劳生三十三,今是昨未非。山中尔何人,木食而草衣。寒泉彻肝胆,清风醒心脾。指头春鸟鸣,欣欣得所归。故山岂不怀,腥浊辞芳菲。佳人不随世,智者要见微。滔滔江海流,目眵心更违。弹琴以乐道,读书且忘饥。”
二月,汪瑔(芙生)卒于广州,寄诗挽之。(《节庵先生遗诗》卷四《挽汪丈瑔六首》)
二、三月间,张之洞欲聘鼎芬主岳州书院讲席,数书劝行,杨锐、陈三立亦交相督促,鼎芬致书杨锐,托向张之洞婉拒之。(《梁节庵先生年谱》)
秋,江逢辰有《沁园春》词,寄怀鼎芬。(《江孝通先生遗集》卷十九)
十月,表弟龙凤镳(伯鸾)来山居问疾,同游北固山。凤镳又见海西庵内仰止轩供杨忠愍公像,敬仰瞻拜,鼎芬遂劝其并刻杨公集,为《杨忠愍集》四卷,是《杨忠愍公集》之初刻本。(《节庵先生遗诗》卷三《同龙二登北固山》、《节庵先生遗稿》卷三《拜杨忠愍公墓纪事》注)
按:吴天任编《梁节庵先生年谱》误将《同龙二登北固山》诗系于《遗诗》卷四。龙凤镳尝在粤杂钞鼎芬诗,并刊入《知服斋丛书》中,名曰《节庵集》,计四卷(一作五卷)。《节庵集》一说四卷(张昭芹《节庵先生遗诗·跋》,许衍董编纂《广东文征续编》第2册,广东文征编印委员会,1987年,第31页);一说五卷(参汪宗衍辑《节庵先生遗诗补辑》,1952年铅印本)
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三十四岁
寓焦山海西庵,元日有诗。(《节庵先生遗诗》卷四《壬辰岁朝》)
二月,文廷式北上,鼎芬有诗赠送。(《节庵先生遗诗》卷四《壬辰二月送文三北上》)
秋,张之洞邀请甚切,鼎芬乃勉至武昌,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讲席,并参其幕府事,成为其幕府高参、得力助手。“之洞锐行新政。学堂林立,言学事,惟鼎芬是任。”(《清史稿》卷四百七十二)“佐张之洞筹设湖北文武各级学校,及派遣留学,成材甚众。其自题门联,有‘楚材必有用,教成君子六千人’。实录也。”(《节庵先生遗稿》卷首《节庵先生事略》)因此,两湖学堂林立,人才辈出,冠于全国。
按:据《节庵先生遗诗》卷六《题子申画春心秋心冬心图卷八首》其六诗自注云:“壬辰游鄂”,吴天任《梁节庵先生年谱》云:“据《遗诗》卷四,《题子申春心等图卷》诗自注”,误将《题子申画春心秋心冬心图卷八首》系于《遗诗》卷四,且引用诗题过于简略。又《遗诗》卷四《戒庵自山东来省山居,遂偕至武昌衍若家夜坐,同赋二首》其一:“十年涕泪飘秋雨,九日茱萸惜异乡。”知鼎芬至武昌年期在是年秋后。
九月十九日(11月8日),张之洞招同鼎芬、陈三立、陈维垣、杨锐、江逢辰于八旗馆露台登高展重阳作。张之洞有诗纪之,鼎芬亦有继作。(《张文襄公诗集》卷三《九月十九日八旗馆露台登高赋呈节盦、孝通、伯严、斗垣、叔峤诸君子》、《节庵先生遗诗》卷四《孝达尚书招同陈三立、陈维垣、杨锐、江逢辰集八旗馆露台展重阳作九月十九日》)
同月,杨锐、纪巨维招集两湖书院,饯送江逢辰南归,鼎芬、张权、刘君符等同席。(《节庵先生遗诗》卷四《杨叔峤纪香骢招同陈伯严、张君立、刘君符、江孝通集两湖书院楼上望雨作》)
十月二十七日(12月15日),子龙驹生,生时骨壮而鬓长,七叔母喜谓鼎芬曰:“他日此子当如汝耳。”(《节庵先生遗诗》卷四《四月朔日哭龙驹四首》其一、其三诗自注)
十二月二十日(2月6日),张之洞招宴鼎芬及陈三立、易顺鼎、杨锐于凌霄阁有诗,鼎芬亦次韵和之。(《节庵先生遗诗》卷四《十二月二十日孝达尚书宴集凌霄阁,有诗奉和》)
是年,邓承修(铁香)病卒于惠州,年五十二,鼎芬时位于焦山,以诗哭之。(《节庵先生遗诗》卷五《哭邓鸿胪承修五首》)
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三十五岁
正月,陈宝箴(右铭)招邀乃园赏梅,陈三立小病新愈,亦与之。(《节庵先生遗诗》卷五《乃园梅花陈提刑招酒赏赋》、陈三立《乃园赏梅和梁大》及《散原精舍诗文集补编·诗录第三》)
二月十九日(4月5日),陈三立偕鼎芬、范钟、易顺鼎等酒集琴台,饮后泛湖并登梅子山。
范钟《我行枯冢千累累》序云:“清明二日,偕陈伯严、梁节庵、易硕甫宴集琴台,长乐郑刑部寿彭工相人术,是日亦集。”(《蜂腰馆诗集》卷一)
三月三日(4月18日),陈三立偕鼎芬、范钟、易顺鼎等人修禊曾公祠,张之洞因事未赴,惠馈酒食。(《节庵先生遗诗》卷五《上巳集曾公祠修禊赋诗孝达督部饷以酒食赋谢兼示同游》、范钟《蜂腰馆诗集》卷一《三月三日修禊曾公祠南皮尚书拟集不果既而惠酒食同节庵石甫伯严赋谢》)
按:1893年正月至三月三日事,《梁节庵先生年谱》未载,今据李开军撰《陈三立年谱长编》卷三补。
三月初九日(4月24日),谭献(复堂)抵达武昌,留居数月,与鼎芬往来至密,鼎芬请谭献审定近诗,谭献亦请鼎芬审定其词录、杂文及所辑《箧中词续》。
谭献《复堂日记》续录(光绪十九年):“二月廿五日,登舟赴鄂,三月初九日,抵武昌,十七日,审定星海近诗三十余首,廿二日,星海又送诗十纸来。点阅竟,殊有高唱。廿五日,又定节庵诗十叶,盖已五十叶矣。四月初四日,阅节庵第八次诗,有《绿阴》七言律四章、《小孤山》七古,皆绝佳。望日,星海来,还《复堂词录》写本二册、《箧中词续》卷四稿本一册……十七日,星海又校《词录》一册来……五月十二日,星海为予审定《文续》卷二,札来,答之。”
按:二、三月间,鼎芬与陈三立、汪康年(穰卿)、易顺鼎、纪巨维等在鄂贤达多所交游。
四月朔,子龙驹殇,鼎芬有诗哭之。(《节庵先生遗诗》卷四《四月朔日哭龙驹四首》)
六月初一日(7月13日),张之洞招饮,鼎芬、谭献、陈三立、汪康年、纪巨维等同席。初二日(7月14日)重返海西庵有诗。(《节庵先生遗诗》卷四《癸巳六月重返海西庵口占一首》)
谭献《复堂日记》续录六月一日:“赴南皮先生之招,同星海、伯严、穰卿、香骢集饮。自午正至酉初,谈宴始终,虽文酒清集,究非多事封疆之所宜也。出节府,至星海寓话别。星海明日又归焦山旧隐矣。”
六月初六日(7月18日),三十五岁生辰有诗。(《节庵先生遗诗》卷四《三十五岁初度》)
八月三日(9月12日),张之洞五十七岁生辰,鼎芬有诗祝寿。(《节庵先生遗诗》卷四《八月三日寿孝达督部》)
同月,陈三立为鼎芬诗集撰序。
十月二十日(11月27日),王仁堪(可庄)卒于苏州知府官舍,年四十六。时鼎芬在武昌养病,二十五日闻噩耗,二十六日即东下赴丧。(《梁节庵先生年谱》)
同月,张之洞于湖北省城铁政局旁设立自强学堂。将方言商务学堂改为自强学堂,分方言、格致、算学、商务四门,每门学生人数暂定为二十人,方言在堂肄业,余按月考课。(许同莘编《张文襄公年谱》卷四,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二册、卷三十四、奏议三十四《设立自强学堂片》)
十一月三日(12月10日),作《与江生逢辰伍生铨萃书》,述其哀悼追思之意。(《节庵先生遗稿》卷三《与江生逢辰伍生铨萃书》)
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三十六岁
春,过黄州,访杨守敬(心吾),同游东坡所迁居的临皋亭,并观守敬邻苏楼藏书。
按:《节庵先生遗诗》卷五《黄州二首》其一诗云“春晓过黄州”,知过黄州之季节。其二诗自注:“去秋八月,伯严、叔峤、静山、穰卿、社耆来游杨惺吾邻苏园,余以病未至。”又陈三立《散原精舍诗》卷下有《过黄州因忆癸巳岁与杨叔乔屠敬山汪穰卿社耆同游》一诗,知陈三立等人癸巳之游,鼎芬原亦有约,因病未赴。因知此游在今年春也。
五月一日(6月4日),陈三立录旧诗送鼎芬还焦山海西庵。
陈三立《丁丑岁长沙闲园饯别隆观易游肃州》诗后跋:“节厂诗家以甲午五月朔遁还焦山,恨极,录劣诗送之。”
按:《梁节庵先生年谱》未载此事,据《散原精舍诗文集补编·诗文补遗》补。
六月,缪荃孙(艺风)至镇江,访鼎芬于海西庵,已病还鄂。
按:《梁节庵先生年谱》未载此事,据《艺风老人年谱》补。
六月二十三日(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以当时的中国清政府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告结。
按:鼎芬次年有和叶衍兰《菩萨蛮》词十首,皆有感于甲午之战。
七月初二日(8月2日),朱一新(蓉生)病逝于广雅书院,年四十九。鼎芬急赴上海迎哭其丧。
《节庵先生遗稿》卷五《挽朱蓉生》:“斯人甚贤,未报君父恩,如何瞑目。视吾犹弟,便倾江海泪,难罄伤心。”
七月初四日(8月4日),鼎芬招饮,打诗钟,陈三立、缪荃孙、沈瑜庆(涛园)、志钧(仲鲁)、杨锐等同席。
缪荃孙《艺风老人日记》七月初四日:“晴。校济南集。梁星海招饮,沈艾苍、赵惠卿、陈伯年、余尧衢、志仲鲁、双松如、杨叔乔同席,并诗钟。”
按:《梁节庵先生年谱》未载此事,今据《艺风老人日记》补。
秋,杨守敬至武昌,复与鼎芬等同登黄鹤楼,鼎芬有诗纪之。(《节庵先生遗诗》卷五《鹤楼吟》)
叶衍兰招邀鼎芬、冒广生等䜩集于秋梦盦。冒广生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月作《寄梁节庵》诗,末句云:“沉思江浒红云宴,愁共春潮满酒杯。”注:“谓甲乙间叶南雪师招节庵及余辈䜩集秋梦盦。”
按:《梁节庵先生年谱》未载此事,据谢永芳《叶衍兰年谱》补。
十月,张之洞迁署两江总督。欲辟鼎芬幕府,仍坚辞,张之洞责以大义。(《梁节庵先生年谱》)
同月,来白下,雪后同纪巨维(悔轩)、杨锐(钝叔)、沈塘(陶宦)游南京的莫愁湖。风景凄冷,感触万分。陶宦归作图,鼎芬有《貂裘换酒》词。
按:吴天任《梁节庵先生年谱》中“悔轩”前脱“纪”,“陶宦”前脱“沈”,今据《同声月刊》1944年第4卷第2号补。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三十七岁
主讲钟山书院,实参与张之洞幕府事。刘世珩(葱石)、徐乃昌(随庵)皆富藏书,时以相借。所刻丛书皆精本,并赠鼎芬。(《节庵先生遗稿》卷三《梁祠图书馆借书约》第五条)
按:是年编刻《钟山书院乙未课艺》,鼎芬鉴定,肄业诸生校字。
正月十四日(2月8日),鼎芬偕陈三立招饮,缪荃孙、杨守敬、余肇康(尧衢)志钧等人来赴。二十九日(23日),赴缪荃孙云自在龛招饮,陈三立、吴德潇(小村)、丁秉衡等同席。三十日(24日),赴余肇康招饮,陈三立、缪荃孙、邹代钧(沅帆)等人同席。(《艺风老人日记》)
按:《梁节庵先生年谱》未载正月十四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事,今据《艺风老人日记》补。
三月二十三日(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是日有书与马季立言此次中日战局形势。(手札可参《梁节庵先生年谱》)
四月,二楞招鼎芬及张佩纶(绳庵)游蒋陵湖,云气苍莽,雨色沉黯,感慨不知何世,鼎芬有《念奴娇》词纪之。(《同声月刊》1944年第4卷第2号所辑的《款红楼词未刊稿》、《节庵先生遗稿》卷四《诗词补遗》)
按:《梁节庵先生年谱》未考出“二楞”姓名。“二楞”为朱二楞,《艺风老人日记》多有提及“朱二楞”,即朱溍(1859—?),字子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五月,文廷式以奏参李鸿章被斥,乞假南归,五月抵达金陵,与鼎芬及黄遵宪(公度)、王德楷(木斋)饮集吴船,各赋《贺新郎》词以抒悲欢,并有《吴船听雨图》纪之,又曾联句填《摸鱼儿》词一阕。时文廷式有《贺新郎·赠梁节庵》《贺新郎·赠黄公度观察》词。(钱仲联撰《黄公度先生年谱》《文芸阁先生年谱》,谢永芳著《广东近世词坛研究》)
六月十八日(8月8日),张之洞荐举人才,称赞鼎芬。
《荐举人才折并清单》:“志节清竣,学行敦笃,平日究心经济,伉直敢言,颇能识微见远,众论称之;其治事之才,亦甚精敏。使处侍从论思之职,必能献纳竭忠,念念不忘君国。”[1]
同月,回粤省墓。(《节庵先生遗稿》杨敬安跋)
九月十五日(11月1日),率弟子致祭于钟山书院飨堂诸先生之位。(《节庵先生遗稿》卷三《钟山书院飨堂祭文》)
同日,康有为(长素)至江宁(南京),谒张之洞,与鼎芬及黄绍箕(仲弢)商议章程,合请张之洞为发起人。张之洞颇以自任,首捐银一千五百两兴办上海强学会。鼎芬又代黄遵宪签名为会员,时黄遵宪未识康有为。康有为在南京留居二十余日,张之洞与之隔日一谈,然张之洞不信孔子改制,频劝康有为勿言此学,又托鼎芬言之,康有为未许。(参康有为撰、楼宇烈整理《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二种)》,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1页)
按:十月(11月),上海强学会成立,并发行《强学报》。十二月(1896年1月),北京、上海两地强学会相继被禁止。
十一月十八日(1896年1月2日),上谕张之洞回任湖广总督,鼎芬力辞钟山书院讲席。(《张文襄公年谱》卷五)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三十八岁
三月,文廷式至汉口,与鼎芬、黄绍箕、志钧、顾印愚、纪巨维、张权(君立)作琴台宴集,文廷式有诗。(钱仲联编《文芸阁先生年谱》)
五月,龙凤镳北上,鼎芬有诗送之。(《节庵先生遗诗》卷四《丙申仲夏龙二表弟凤镳北上作此送之》)
八月三日(9月9日),张之洞六十生日,鼎芬有诗祝寿。(《节庵先生遗诗》卷四《南皮尚书六十生日四首》)
八月初九日(9月15日),陈宝箴上折密荐鼎芬、于荫霖、赵尔巽、黄遵宪、志钧等十三人。(汪叔子、张求会编《陈宝箴集》卷七《遵旨密荐人才折》上册,第227页)
按:《梁节庵先生年谱》未载此事,今据《遵旨密荐人才折》补。
是年,鼎芬佐张之洞所办学务甚多。(《张文襄公年谱》卷六)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三十九岁
子劬生,劬字思孝,小名贽。
按:《节庵先生遗诗》卷五《玉泉山居思儿女》诗:“阿贽年十二,阿兰长七年。”前文已证女兰生于光绪十六年,推知子思孝本年生。
七月,扩充经心书院课程,分设讲堂,兼课时务。(《张文襄公年谱》卷六)
九月,筹设农务学堂,翌年二月正式成立。(《张文襄公年谱》卷六)
是年,三弟衍若卒,年三十。盛昱有《哀两生诗》,其一为番禺梁鼎蕃。(盛昱撰《郁华阁遗集》卷二)
《节庵先生遗稿》卷三《捐赠广东学堂书藏藏书记》:“三弟衍若,爱国朝掌故,书工楷,兼学篆,钞予文诗词最多,予料理焦山书藏,远来相助。两弟无年,往事如昨,今理此堂书藏,是两弟生平最喜之事,为之捐书题名。悲夫,人天虽隔,心梦可通,孤立孑存,潸然何已。”
十一月,有书致汪康年,勉其勿惑邪说,须时时自警,自是鼎芬与康、梁政见已趋歧义。(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900页)
按:时梁启超(任公)在上海《时务报》刊发《变法通议》,以鼓吹变法为宗旨,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的政治主张。文中多诋纪昀(晓岚)、倭仁(文端)之言,更诋及张之洞,鼎芬虽主开新,而伦常君国之心终不可变。
是年起书院学科,增加西学,使中西并重,以期成明体达用之学。自光绪二十三年至二十八年,属旧教育与新教育之过渡时期。此时期书院、学堂改章情况,详见吴天任《梁节庵先生年谱》。
是年,叶衍兰卒,年七十五。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四十岁
二月,又创办工艺学堂,延日本教习二人,一人教理化学,另一人教机器学,招募制造工师二人。(《张文襄公年谱》卷六)
三月,张之洞撰《劝学篇》成,分内外篇,大旨在正人心、开风气。同时,创办《正学报》,主旨为昌明正学、弘扬圣道。编撰人员除鼎芬外,还有沈曾植(子培)、陈衍(叔伊)、纪巨维(悔轩)等多人。鼎芬为总理,核定一切事宜及各人撰述文字。(《张文襄公年谱》卷六、《劝学篇》序、《正学报》叙例)
四月,简朝亮(竹居)有再寄鼎芬言兵书。(《读书堂集》卷二《再寄梁星海言兵书》)
是年,康有为、梁启超在京师,黄遵宪在湖南,分别推动变法,而朝政实权皆在慈禧太后手中,康、梁欲独奉光绪帝以行急变。鼎芬与张之洞虽亦主张新法以富强,而不尚偏宕激进之言行,仍欲维持名教,以保圣道。鼎芬于闰三月至四月间,先后致电黄遵宪、汪康年及陈宝箴,对康梁变法之事有远识之见。(《梁节庵先生年谱》)
六月二十五日(8月12日),张之洞宴客于工程队营外,前临东湖,令工程兵搭一桥人湖中,携客观之。鼎芬、钱恂(念劬)、沈曾植、郑孝胥在座。二十六日(8月13日),鼎芬招饮,钱恂、沈曾植、郑孝胥在座。(《郑孝胥日记》)
按:《梁节庵先生年谱》未载六月二十五日、二十六日事,今据《郑孝胥日记》补。
同月,上谕改上海《时务报》为官报,派康有为做督办。汪康年改办《昌言报》,聘请鼎芬为主笔。(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
按:《昌言报》前身为《时务报》,是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的刊物。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初一日(1898年8月17日),汪康年改为现名,以副光绪帝广开言路、据实昌言之谕,并自任为总理,延鼎芬为总董。戊戌政变后,鼎芬辞,同年11月19日停刊,共出十册。
秋,致书王先谦祭酒,指斥康、梁煽乱变教,祸害湖南,请合湘中诸君齐力声讨。(《翼教丛编》卷六《梁节庵太史与王祭酒书》)
八月(9月21日),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幽禁,大捕新党,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谭嗣同(复生)、康有溥(广仁)、杨深秀(漪邨)、刘光第(裴村)、林旭(暾谷)、杨锐(叔峤),此六君子被杀。
十二月,张之洞欲明经例以正人心,续编纂经学明例,嘱咐鼎芬物色通经之士,分任纂述。鼎芬有《致广州杨惇甫户部电》。(《张文襄公年谱》卷七)
是年,廖廷相(泽群)卒,年五十五。鼎芬有挽联哀悼。(《节庵先生遗稿》卷五《挽廖泽群》)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四十一岁
正月,改定两湖、经心、江汉三书院课程。(详见《张文襄公年谱》卷七)
杨锐遗柩回籍过湖北,鼎芬有诗吊之。(《节庵先生遗稿》卷四《叔峤京卿遣柩回籍过鄂吊之》)
五月,黄体芳(漱兰)卒,年七十二。
八月二十三日(9月27日),鼎芬招饮,同席沈曾植、沈曾桐、刘家立(坚伯)、罗振玉(叔蕴)、王同愈(栩缘)、钱恂、张权等。
按:《梁节庵先生年谱》未载此事,今据王同愈《栩缘日记》补。
十二月二十日(1月20日),盛昱卒于京师,年五十。盛昱藏精本书甚富,不轻易借人,而于鼎芬则无所吝惜。(《节庵先生遗稿》卷三《梁祠图书馆章程》第四条“借书约”注)
十二月二十一日(1月21日),赴青山观操练军队。夜,张之洞招饮楚材船,沈曾植、郑孝胥、纪巨维在座。(《郑孝胥日记》《沈曾植年谱长编》)
按:《梁节庵先生年谱》未载此事,今据《郑孝胥日记》《沈曾植年谱长编》补。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四十二岁
在武昌。
正月十二日(2月11日),郑孝胥来。十三日(12日),郑孝胥约十八日(17日)琴台午饭。十八日,赴郑孝胥琴台午宴,沈曾植、陈衍、岑春蓂(尧阶)在座。
按:《梁节庵先生年谱》未载正月十二日、十三日、十八日事,今据《郑孝胥日记》补。
二月十八日(3月18日),沈曾植约同人,鼎芬、张之洞、郑孝胥、纪巨维、钱恂在座。十九日(19日),赴岑春蓂约,沈曾植、郑孝胥、纪巨维在座。二十五日(25日),赴张之洞约,沈曾植、郑孝胥、程仪洛在座。三十日(30日),沈曾植招同人观海棠,鼎芬、郑孝胥、纪巨维、朱克柔(强甫)、王仁俊(捍郑)等在座。
按:《梁节庵先生年谱》未载二月十八日、十九日、二十五日、三十日事,今据《郑孝胥日记》补。
四月(5月27日),义和团运动爆发。
五月十六日(6月12日),设宴饯沈曾植,郑孝胥未赴。二十一日(17日),赴张之洞邀饭,沈曾植、郑孝胥、黄绍箕在座。
按:《梁节庵先生年谱》未载五月十六日、二十一日事,今据《郑孝胥日记》补。
五月二十五日(6月21日),鼎芬自鄂来粤电,略告联军犯京情形,以为辱极忆极,后患忧极。(《梁节庵先生年谱》)
六月,八国联军侵犯,连陷天津、北京。
六月六日,四十二岁生辰,因念两宫方在围城,故寝食难安,谢绝酬酢。(《答马季立札》,详见《梁节庵先生年谱》)
七月二十一日(8月15日),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奔西安。鼎芬首倡进呈方物之议。(《西巡大事记》卷一《清季外交史料》附刊之一,《清史稿·德宗纪》《清史稿·梁鼎芬传》)
闰八月,张之洞从鼎芬建议,会同湖北巡抚于荫霖(次棠),派督粮道谭启宇,夹折驰赴行在,恭请圣安,并进方物。(《张文襄公年谱》卷七)
十二月十五日(1901年2月3日),鼎芬奉上谕,着赏还原衔。
伍铨萃撰《北游日记》:“两湖书院院长降调翰林院编修梁鼎芬,训课精勤,卓著成效,着赏还原衔。”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四十三岁
二月,粤绅黎国廉(季裴)、梁庆桂(小山)、陈昭常(简墀)、谭学衡(人凤)等,赴西安行在,进呈方物,遵鼎芬之议。十六日,奉谕时升叙有差。(《清史稿·德宗纪》《北游日记》)
三月二十五日(5月13日),张之洞上奏《保荐人才折并清单》,鼎芬于保荐九人中名列第三。
《保荐人才折并清单》称鼎芬:“品行方严,才力强果,心存忠爱,出于至诚,平日讲求经济之学,尤能通达时势,不为迂谈,在湖北主讲书院有年,崇尚品行,力求实学,造就人材不少,众论翕然。”[2]
是年,鼎芬复入仕途,初以端方(午桥)荐,起用直隶州知府,张之洞再荐,认为其才华堪用,诏赴行在所。(《清史稿·梁鼎芬传》)
八月,密陈太后,请废大阿哥(溥儁),西太后为之动容,不数日而废大阿哥之议遂定。
八月初二日(9月14日),鼎芬奉上谕以知府发往湖北,遇缺即补。(以上两条参《清史稿·梁鼎芬传》,《节庵先生遗稿》卷首事略及卷三《辛丑西安行在奏对私记》《奉旨以知府发往湖北,遇缺补用谢恩折》)
八月初四(9月16日),张之洞致电西安,劝鼎芬回湖北补缺,并论《性理九通》,全是假门面,不如《四书朱注》,请设法劝阻。(详见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十册,卷二百四十六,电牍七十七《致西安梁星海太史》)
按:吴天任编《梁节庵先生年谱》与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关于《致西安梁星海太史》中“性理九通全是假门面四书朱注岂不能包括性理九通卒业须十年”这段文字有标点的不同。主要区别如下:《梁节庵先生年谱》在第一次出现的“性理九通”后断,而《张之洞全集》在第一次出现的“性理”后断。即吴天任先生认为“性理九通”为一书,《张之洞全集》标点者认为《性理》《九通》为二书。《梁节庵先生年谱》在“岂不能包括”后断,而《张之洞全集》在第二次出现的“性理”后断。
八月初九日(9月21日),张之洞以鼎芬仍迟迟未行,续致电西安戴鸿慈(少怀)侍郎,托其就进力劝,总以朝命为重。(参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十册,卷二百四十六,电牍七十七《致西安戴少怀侍郎电》)
八月二十日(10月2日),鼎芬谢恩,复召见。鼎芬涕泣,奏事甚详,两宫称赞其声名甚好。
八月二十四日(10月6日),太后与光绪帝自西安返京,鼎芬恭送至临潼。(以上两条参《梁节庵先生年谱》)
冬,署理武昌府知府。(《张文襄公年谱》卷七,《梁节庵先生年谱》)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四十四岁
四月,补授汉阳府知府。(《张文襄公年谱》卷七,《梁节庵先生年谱》)
四月二十六日(6月2日),张之洞就数月与鼎芬的筹商定议,应兴办及改制之学堂,有公牍《札学务处专设办公处所》,以学务文牍繁杂、图书荟萃、人员众多,应专设学务处一区。札饬学务处切实执行,刊刻湖北学务处关防,并将经费筹议详办等。(参《张文襄公全集》卷一百〇四,公牍十九;《张文襄公年谱》卷七)
按:《札学务处专设办公处所》,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六册,卷一百四十八,公牍六十三作《札北善后局刊呈学务处关防备发并将该处经费筹议详办》。
同日,张之洞有《札委梁鼎芬充师范学堂监督》。(《张之洞全集》第六册,卷一百四十八,公牍六十三)
十月初一日(10月31日),张之洞有《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其中将第一之师范学堂委托鼎芬为监督,并为学务处文学堂总提调。(详见《张之洞全集》第2册,卷五十七,奏议五十七)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四十五岁
正月,兼署武昌盐法道。(《清史稿·梁鼎芬传》、《节庵先生遗稿》卷首《节庵先生事略》及《张之洞全集》第十一册,卷二百五十五,电牍八十六《致武昌端署制台、梁署盐道台》)
按:据《致武昌端署制台、梁署盐道台》原注:“光绪二十九年正月二十八日丑刻发”,已称鼎芬署盐道台,故将署盐道志于此。
五月十三日(6月8日),张之洞在京致电鼎芬,以近来东洋及上海、京师学风不安定,请劝谕湖北诸学生,守法率教,专心力学,以保全良好名声。(详见《张之洞全集》第十一册,卷二百五十六,电牍八十七《致武昌梁太守》)
夏,龙氏姑妹卒,表弟龙凤镳远来商量丧事,鼎芬追怀姑妹有饮食教诲之恩,悲不能止。(《节庵先生遗诗》卷五《癸卯秋同年鲜庵学士以三夷陵洞口山谷题名寄赠,文闱之暇漫成三绝,末首自况又不如也》诗注)
六月初六日(7月29日),鼎芬四十五岁生辰,张之洞致电鼎芬,提添募新军事及练兵一事为其身心性命之学。(《张之洞全集》第十一册,卷二百五十七,电牍八十八《致武昌梁署盐道》)
秋,黄绍箕(鲜庵)以三夷陵洞口山谷题名寄赠,鼎芬题诗三首,末首自况,为追悼龙氏姑妹。(《节庵先生遗诗》卷五《癸卯秋同年鲜庵学士以三夷陵洞口山谷题名寄赠,文闱之暇漫成三绝,末首自况又不如也》)
十二月,日俄以中国辽东为战场,北京迫近东北,朝廷下旨命各省调兵入卫,张之洞于十一日致电端方及鼎芬,云宜留兵镇压长江匪徒,不可调张彪一镇出。(《张之洞全集》第十一册,卷二百五十八,电牍八十九《致武昌端兼院、武昌府梁太守》)
按:日俄战争爆发于1904年2月8日,终于1905年,战争以沙俄战败而告终。这是日本与沙俄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所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冬,湖北方言学堂开学,鼎芬代端方撰演说词,阐明强调外语之功用,训勉学生,以成德达材,体用兼全,可备国家任使。(《节庵先生遗稿》卷三《湖北方言学堂开学演说癸卯代端方》)
是年起,至光绪三十三年间,遵照张之洞去年四月二十六札,所列湖北应兴办及改革各种学堂,是新学制时期,较光绪二十三年至二十八年之书院改章时期,更进步了。(详见《梁节庵先生年谱》)
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四十六岁
二月十四日(3月30日),张之洞回任湖广总督。(《张文襄公年谱》卷九)
六月,整理制定湖北营务处职掌,并分列四门:参谋、执法、督操、经理。此与北洋营务处的章程节目大同小异。参谋、执法两所,各设提调三员,鼎芬均为首席提调。(《张之洞全集》第六册,卷一百五十,公牍六十五《札司道酌定营务处新章》)
八月十三日(9月22日),广西巡抚于荫霖卒于南阳,鼎芬以于荫霖及已故广东巡抚马丕瑶的政事节行足以风世,而又同被张之洞所深许,因代张之洞拟折,奏请加恩赐恤,并将生平事迹,宜付国史馆立传,可吏治人心,有所激劝。(《节庵先生遗稿》卷二《已故大员马丕瑶、于荫霖,节行可以风世,仅胪列上陈,吁恳恩施折代张之洞》)
八月二十四日(10月3日),文廷式卒于里第,年四十九。(钱仲联编《文芸阁先生年谱》)
九月,厘定学务处职掌,分设六科为审订、普通、专门、实业、游学、会计。鼎芬原任文武管理提调,张之洞令改为学务处总提调。(《张之洞全集》第六册,卷一百五十,公牍六十五《札学务处分设六科》)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四十七岁
秋初,鼎芬重访汉阳鹦鹉洲,谒东汉文学家祢衡(正平)墓,有怀贤叹世之感,故有建祠之意,张之洞语人曰:“此千年未有之事也。”(《节庵先生遗稿》卷三《建祢祠设学堂文》、《节庵先生遗诗续编》之《为关伯衡题陈白沙先生诗卷二十首》诗注)
秋,沈曾植(乙庵)来武昌,旋即北上,鼎芬有诗送行。[《节庵先生遗诗》卷五《乙巳与乙庵别》、《乙巳秋送乙庵北上》(一作《车上别乙庵》)]
《乙巳秋送乙庵北上》:“沧海若(一作‘已’)干吾泪在,西(一作‘秋’)风不冷酒怀春(一作‘新’)。劳劳车马闲闲柳,肠断人间晚嫁人。”(引自《清代诗文集汇编》七八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9页)
按:吴天任编《梁节庵先生年谱》引《乙巳秋送乙庵北上》,既未标出原异文,且“闲闲柳”引作“闲闲客”。
九月九日(10月7日),张之洞登洪山宝通寺,还饮曾文公正祠,为鼎芬饯行,且有诗相送,陈三立、易顺鼎、纪巨维等同集。
《送梁节庵之官襄阳道》:“此去提封楚北门,几年江国悴兰荪。谤书那得湮公,远谪终然念至尊。健笔凌秋花未晚,停杯感世酒无温。三雍辇方兴学,台省旬周伫异恩。”(引自《张之洞诗文集》卷四诗集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83页)
按:是年三月以武昌知府补授安襄勋荆道。
同月,署湖北按察使。(《清史稿·梁鼎芬传》)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四十八岁
三月,鼎芬奉委至江西南昌,查访知县江召棠(云卿)被法国天主教传教士王安之刺死之案。(《节庵先生遗稿》卷三《奉委查南昌教案江令兆棠被戕事件到赣启事丙午》)
按:《致南昌胡抚台、余臬台》(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亥刻发):“敝处现奉廷寄有饬查江西事件,兹特派委梁署臬司前往确查,约明日可到南昌。”则推知鼎芬于三月十六日(4月9日)到达南昌。
三月二十二日(4月15日)至二十九日(4月22日),鼎芬查明江召棠被杀案,先后致电张之洞。随后,张之洞电奏外务部、军机处。[详见《张之洞全集》第十一册,卷二百六十四,电牍九十五《梁署臬司来电》(光绪三十二年三月二十二日未刻到)、《梁署臬司来电》(光绪三十二年三月二十九日辰刻到),《致外务部、军机处》(发后照录致梁署臬司,光绪三十二年三月二十六日巳刻发);《节庵先生遗诗》卷五《子贤以先世所藏江南昌牡丹属题,为赋三绝句哀之,此花可宝,此人可悲,前事在眼,不胜黯然》诗注]
三月二十八日(4月21日),鼎芬于公务之暇,曾赴新建青山,拜陈宝箴墓,有诗。(《节庵先生遗诗》卷五《新建青山拜陈抚部丈墓》)
按:四月五日(4月28日),陈三立入西山,至墓上祭扫,方知鼎芬七日前曾来拜墓。(《陈三立年谱长编》卷八)
四月,鼎芬应湖北布政使安县李珉琛之聘请,允为武昌四川旅学堂监督。(《节庵先生遗稿》卷三《复李珉琛允就聘武昌四川旅学堂监督启丙午》)
八月,奉上谕真除湖北按察使,上折谢恩,并请求准许来京陛见。(《节庵先生遗稿》卷一《真除鄂臬吁恳陛见折附朱批》)
八月二十四日(10月11日),张之洞致鼎芬札,商议驳刑部诉讼法与审讯案犯应酌用刑责事。(《张之洞全集》第十二册,卷二百八十七,书札六《致梁节庵先生》)
是年冬,鼎芬上折请建曲阜学堂,有附片三:一、请饬下张之洞、黄绍箕招集通经守正之士,尽心经理;二、请重修曲阜县志;三、保举陈澧、马贞榆、陈树镛。(《节庵先生遗稿》卷一《请建曲阜学堂折附朱批并谕旨》及附片)
十一月十五日(12月30日),鼎芬陛见,面劾庆亲王奕劻及袁世凯(慰亭),随后上折,请追录已故直臣黄体芳、张佩纶、邓承修等十二人,又附片请召见录用王先谦、陈宝琛(弢庵)、吴兆泰(星阶)三员。(《节庵先生遗稿》卷一《请追录直臣以维风化折》及附片一《保举王先谦、陈宝琛、吴兆泰》)
按:《节庵先生遗稿》卷一《请追录直臣以维风化折》前已称十一月十五日蒙恩召见,而折末却署十一月十二日,后先倒置,使人生疑。吴天任先生疑“末署十二日为二十日,植字时倒误”[3],可备一说。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四十九岁
兼署湖北布政使。(《清史稿·梁鼎芬传》)
六月二十四日(8月2日),鼎芬上折,请化除满、汉界限,以固邦本。旋朱批会议政务处知道。
七月初二日(8月10日),上谕,以满、汉界限究应如何全行化除,着内外衙门各抒所见,将切实办法,会议具奏,即予施行。(《节庵先生遗稿》卷一《恳请化除满汉界限以固邦本折附片一及谕旨》)
七月二十八日(9月5日),张之洞上奏陈鼎芬办理学务成绩卓著,称鼎芬“学术纯正,待士肫诚,于教育事体大纲细目擘画精详,任事多年,勤劳最著……”[4]请准将鼎芬赏加二品衔。
是年七月,鼎芬上奏陈预备立宪为第一要义,劾庆亲王奕劻通贿赂,请每月加给庆亲王奕助养廉三万两,使其得以专心办事,免受外官应酬。又附片有弹劾直隶总督袁世凯。(《节庵先生遗稿》卷一《奏陈预备立宪第一要义请每月加给庆亲王奕劻养廉银三万两折附片三》、《清史稿·梁鼎芬传》)
是月,担任礼学馆顾问。(《礼学馆顾问纂修官绅衔名单》,载上海《大同报》第8卷第23期)
八月初八日(9月15日),奉朱批,着赏加鼎芬二品衔。(《张之洞全集》第三册,卷七十,奏议七十《请奖梁鼎芬片》)
八月二十日(9月27日),张之洞抵达京城后有电致鼎芬及黄绍箕,请托举人才。(《张之洞全集》第十一册,卷二百六十九,电牍一百《致武昌梁署藩台、黄学台》)
九月,上折奏报交卸兼署湖北布政使事,并谢赏加二品衔。又附片奏劾奕劻、袁世凯、徐世昌、载振等人。朱批则言“此时局日棘,乃不察时势之威迫,不谅任事之艰苦,辄有意沽名,摭拾空言,肆意弹劾,尤属非时,着传旨申饬”。(梁鼎芬著、杨敬安辑《奏报交卸兼署鄂藩,并附片奏劾奕劻、袁世凯、载振、徐世昌等折附片一及朱批》,《节庵先生遗稿》卷一,香港排印本,1962年版,第19页)
十一月十三日(12月17日),鼎芬引疾乞辞湖北按察使,呈请湖广督臣赵尔巽(次珊)代奏开缺。
十二月二十六日(1908年1月29日),奉上谕,着准开缺。鼎芬有乞病纪恩诗。(《节庵先生遗稿》卷一《奏报交卸鄂臬折》《附两湖总督赵尔巽代奏因病呈请开缺原折》、《节庵先生遗诗》卷五《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乞病纪恩一首》)
是年,鼎芬倡捐先贤祠墓祭田多处。(详见《节庵先生遗稿》卷三《捐置杨忠烈公墓祭田文丁未,公讳涟,明应山人》《捐置谢万二公祠祭田文丁未》《捐置熊襄愍公祠墓祭田文丁未,公讳廷弼,明江夏人》《捐置温墓祭田文丁未,温公名待考》)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五十岁
正月,祢衡祠建成,内设正平学堂。(《节庵先生遗稿》卷三《建祢祠设学堂文,建祢祠设学堂事》)
正月二十九日(3月1日),张之洞在京,致电时任湖广总督赵尔巽,劝留鼎芬为存古学堂监督,谓其辞官而为师,于义未尝不可。(《张之洞全集》第十一册,卷二百六十九,电牍一百《致武昌赵制台》)
四月,与李孺(子申)同至杭州,游玉泉山,二十四日,子申先归,鼎芬有诗送之。自是隐居玉泉山养疴。(《节庵先生遗诗》卷五《戊申四月初宿玉泉寺同子申作》《子申同游玉泉山先归口占送之戊申四月二十四日》《题邵位西先生遗诗六首》其五诗注)
六月六日(7月4日),五十生辰。陈三立有《节庵五十生日诗》为寿。(《散原精舍诗》卷下)
六月二十六日(7月24日),万寿节,鼎芬在武昌,集百人于织布局,置酒奏乐,庆寿达旦。(《节庵先生遗诗》卷五《德宗景皇帝诞辰,集广州府学官明伦堂行礼,凡四五百人。礼成,敬告父老兼示学生。时宣统元年六月二十六日》诗注)
九月,陈宝琛至上海,鼎芬自焦山往会,有赠答之作。(《节庵先生遗诗》卷五《上海喜晤陈伯潜前辈赋赠》)
按:九月十一日(10月5日),赴陈宝琛洋务局招饮,并作诗钟。十三日(7日),赴郑孝胥花如兰家招饮,陈三立、陈宝琛等人同席,席罢,邀至红冰馆。十四日(8日),赴陈三立燕春楼招饮,为陈宝琛饯行。(《郑孝胥日记》)
十月二十一日(11月14日),德宗景皇帝驾崩,年三十八。次日(11月15日),慈禧皇太后升遐,年七十三。鼎芬奔赴京师哭临,越日即行。(《清史稿·梁鼎芬传》)
逊帝宣统元年己酉(1909),五十一岁
元旦,有口占诗及春词。(《节庵先生遗诗》卷五《己酉元旦口占》《己酉春词》)
按:鼎芬自去岁解职,曾至杭州玉泉山小住,先还武昌,再至焦山。
三月,有山居怀两湖书院等诗。(《节庵先生遗诗》卷五《己酉三月山居有怀两湖书院诸子》)
同月,还乡省墓。(《节庵先生遗诗》卷五《己酉三月还乡省墓》)
五月二十九日(7月16日),坐感旧园竹窗下,题江逢辰遗画,园南小屋为江逢辰昔日住处,题其额曰密庵。(《节庵先生遗诗续编》诗题)
按:江逢辰,字孝通,号密庵,广东归善县人(今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桥东人)。从鼎芬学于丰湖书院、广雅书院,经鼎芬举荐,得张之洞赏识和周济,与鼎芬入为张的幕僚。卒于1900年,年四十一。精工诗词、书画、刻印等,有《江孝通先生遗集》(一作《江孝通遗集》)十九卷行世。
六月二十三日(8月8日),鼎芬以礼学馆顾问官的名义致书广东自治研究社,恳劝省会绅商诸公,凡遇太后、德宗寿诞忌辰,均不宴会、不嫁娶。又以德宗寿诞期近,宜有所纪念,同维护忠义之邦,识君臣之分,有利于世道,可止邪心云云。(《节庵先生剩稿》卷上《致广东自治研究社函》)
六月二十六日(8月11日),德宗景皇帝诞辰,集广州府学官明伦堂行礼,凡四五百人。礼成,敬告父老兼示学生。(《节庵先生遗诗》卷五诗题)
八月二日(9月15日),父忌日,上坟。(《节庵先生遗诗》卷五《玉山草堂作》)
八月二十一日(10月4日),张之洞卒于京邸,年七十三。鼎芬北上,亲自送葬至南皮。(《张文襄公年谱》卷十,《清史稿·梁鼎芬传》,《节庵先生遗稿》卷五《挽张文襄公之洞》)
九月九日(10月22日),鼎芬招陈宝琛、潘清荫(吾刚)、伍铨萃(叔葆)、江孔殷(霞君),集广化寺陈曾寿(仁先)斋中,为重阳之会,陈宝琛有和鼎芬诗。(陈宝琛《沧趣楼诗集》卷六《九日节庵招集广化寺同陈仁先曾寿潘吾刚清荫伍叔葆铨萃江霞君孔殷感和节庵并怀伯严江南》诗题)
按:鼎芬原诗,今不见其集中。
冬,张之洞之丧,既归南皮,鼎芬与张之洞之子张权(君立)、仁侃谋辑刊其遗著,设广雅书局于地安门内,由许同莘、王孝绳商榷遗书体例,就鼎芬与陈宝琛质正。(《编辑〈张文襄公全集〉叙例》)
宣统二年庚戌(1910),五十二岁
晚春有诗。
《庚戌晚春》:“中庭嘉树有晴阴,怅触芳菲已往心。窗几安闲身世外,图书零乱病春深。闭窗弱燕逡巡入,绕槛新莺得意吟。一炷炉香天未晓,碧苔划地玉笙沉。”(《节庵先生遗诗续编》)
六月六日(7月12日),五十二岁生辰,有口占诗。(《节庵先生遗诗》卷五《庚戌六月六日口占二首》)
八月十八日(9月21日),李孺招鼎芬与顾印愚、杨觐圭(锡侯)、程颂万(石巢),集远山簃,各呈所为诗互赠,因属汪洛年(社耆)作桐馆钞诗图,分题于上,并限“闲、删、关、还、山”五韵。(《节庵先生遗诗》卷五诗题、《梁节庵先生年谱》)
按:本年闲山社在北京成立,因首次集会赋诗限“闲、删、关、还、山”五韵而得名。成员主要有梁鼎芬、程颂万、顾印愚、李孺等。不久,因社员分散而集会停止,但一些社员之间仍有唱和。(《节庵先生遗诗》卷五诗题、《梁节庵先生年谱》;卓如、鲁湘元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编年1900—1931》,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107页)
九月九日(10月11日),陈曾寿招鼎芬与陈宝琛集北京广化寺,述张之洞去年今日事,鼎芬感而有作。(《节庵先生遗诗》卷五《九月仁先招集广化寺述张文襄去年今日事感赋》、《梁节庵先生年谱》按语)
同月,捐赠京师广东学堂书藏藏书。(《节庵先生遗稿》卷三《捐赠广东学堂书藏藏书记》)
十一月,鼎芬南归,适天山草堂落成,与同人倚栏拍照。题曰:“斜阳衰柳,如此栏何,问吾庵九弟。”盖自比于辛弃疾,乃用其“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词意,作题语以贻盛景璇。(《岭南学报》1950年第11卷第1期)
按:《梁节庵先生年谱》未载此事,今据《岭南学报》1950年第11卷第1期补。
十二月二十日(1911年1月20日),盛昱忌日,鼎芬早起往意园独祭,有诗纪之。(《节庵先生遗诗》卷五《十二月二十日伯兮忌日,意园独祭,感赋》、《节庵先生遗诗续编》之《庚戌十二月二十日,伯希祭酒忌日,早起往意园祭之,旋道上斜街庙前得二十八字,遂题此卷》)
同月二十七日(1911年1月27日),乞病南归上坟,翌日谒感旧园,祭告先舅张鼎华。(《节庵先生遗稿》卷三《广州感旧园约拜张延秋先生生日启》)
按:鼎芬祭盛昱后,南归上坟,并谒感旧园,随即又北上焦山。
宣统三年辛亥(1911),五十三岁
正月,在焦山,于滩上坠石,俯见觅得宋儒陈襄(古灵)题名石刻,乃屡年求之不得者,自是世间始有搨本。(《节庵先生遗诗》卷六《癸丑浴佛日,伯严于樊园招饯林侍郎游泰山,题诗何诗孙图上》诗注)
清明日(4月6日),领弟、儿等省先墓。(《节庵先生遗诗续编》之《宣统三年清明省墓》)
省墓归后,先书《梁祠图书馆启》,并附《梁祠图书馆章程》二十三条,还附有“观书约”八条、“钞书约”五条、“借书约”七条、“读书约”八条、“捐书约”十四条。拟定四月初一日(4月29日)开设梁祠图书馆,以承先志,为省会各学堂学子求益之用。(《节庵先生遗稿》卷三《梁祠图书馆启》《梁祠图书馆章程五约附》)
五月二十九日(6月25日),约集同人于广州感旧园,拜先舅张鼎华生日。(《节庵先生遗稿》卷三《广州感旧园约拜张延秋先生生日启辛亥》)
六月六日(7月1日),五十三岁初度,子思孝(劬)画双松扇为寿。(《节庵先生遗诗续编》之《甲寅六月六日口占寄劬儿》)
闰六月初一日(7月26日),集议重开学海堂。(《节庵先生遗稿》卷三《重开学海堂启》)
闰六月十七日(8月11日),鼎芬约同姚筠(俊卿)、李启隆(襄文)、沈泽棠(芷邻)、吴道镕(玉臣)、温肃(毅夫)、汪兆铨(莘伯)、黄节(晦闻),发起重开南园诗社于广州抗风轩,与会者百数十人,以号召振兴广东诗学。(详见汪宗衍《广东文物丛谈》之《南园诗社杂谈》、《节庵先生遗诗》卷五《南园诗社重开赋诗,会者百数十人》)
是年夏,与同人集饮孔园烟浒楼,有《饮食宴乐精义》之作。(详见《梁节庵先生年谱》)
七夕(8月30日),辑刻《后南园诗社摘句图》一册。(《节庵先生遗稿》卷三《后南园诗社摘句图题记辛亥》)
八月十九日(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次日黎元洪(宋卿)被迫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汉阳、汉口也相继成立了革命政权,湖广总督瑞澂(莘儒)弃城而逃,袁世凯被清政府起用为湖广总督,以节制长江水陆军。时革命军声势大振,全国各省纷纷响应,宣告独立。鼎芬深忧之。
九月,与两广总督张鸣岐(坚白)商议仿庚子东南自保事,划岭而治,已有誓约。(据《梁节庵先生年谱》引《致张坚白手札》)
同月十一日(11月1日),致电黎元洪,劝其仍归服朝廷(《节庵先生剩稿》卷上《电劝武昌革命军黎元洪文》)。十五夜(11月5日),对月有诗。(《节庵先生遗诗》卷六《辛亥九月十五夜》)
十月甲辰日(11月30日),赏鼎芬三品京堂,命其会合李准,收复广东。(《清史稿·宣统皇帝本纪》)
十一月十三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逸仙)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改用阳历,以是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退位诏书,清朝宣告结束。鼎芬即日穿孝,终身如此。(《梁节庵先生年谱》引《与马季立手札》)
按:《苌楚斋三笔》卷一“本自江海人”条云:“自宣统辛亥国变后,为人书件,后钤一印,文曰:‘本自江海人’五字。声木谨案:此五字本六朝谢灵运诗,诗云:‘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动君子’云云。钤此印文,隐寓黍离麦秀之痛,伤心人诚别有怀抱,非随波逐流者所能比拟也。”
中华民国元年壬子(1912),五十四岁
正月,病咯血,寓居上海爱文义路,以卖字为生。(《梁节庵先生年谱》引《哀启·人往风微录》)
同月,樊增祥(樊山)以鼎芬所投诗次为三品,鼎芬有诗答之,邀沈曾植(乙庵)、陈籀园、易顺鼎(实甫)、杨钟义(留垞)同赋。(《节庵先生遗诗续编》之《樊山以三品次所投诗答一首招乙庵籀园实甫留垞同赋》)
四月十六日(6月1日),与陈三立、李瑞清(梅庵)、秦树声(右衡)、左绍佐(笏卿)、麦孟华(蜕庵)、樊增祥、陈曾寿、朱祖谋(古微)、郑孝胥、胡思敬等二十七人于愚园集会。晚归,宴六合春,约各赋一诗,未成而散。(胡思敬《退庐文集》卷二《吴中访旧记》)
按:《梁节庵先生年谱》未载此事,今据《沈曾植年谱长编》《陈三立年谱长编》引《吴中访旧记》补。
端午日(6月19日),樊增祥和沈曾植诗有五言律六首,以示鼎芬,鼎芬亦次其韵奉简二公。(《节庵先生遗诗续编》之《壬子端午樊山示和乙厂诗因次韵奉简而公》)
六月六日(7月19日),五十四岁生辰。顾印愚有诗祝寿。(《成都顾先生诗集》卷九《六月六日寄清士》)
七月,端方无首灵柩运抵武汉,鼎芬西上迎之,经理丧事,有诗表哀。后在焦山建归来庵祭祀之。(刘成禺《世载堂杂忆》之《梁节庵之胡与辫》、《节庵先生遗诗》卷六《忠敏公端方榇归重来鄂渚迎之,口占一首》)
按:1911年辛亥革命,端方时为川汉铁路督办,在入川镇压保路运动中,为起义新军杀于资州,年五十一。
九月,北上京城,遂至梁格庄,叩谒德宗景皇帝梓宫。时崇陵工程因费用被克扣而停顿经年,鼎芬愤切忧深,即回上海与同人陈小石、程庆霖等,广邀诸遗臣集款报效,稍有成效。旋又自上海北上与时任内务总长赵秉钧(智庵)商得继续拨款,使得工程早日完成。再到梁格庄,露宿寝殿旁,瞻仰流涕。(《节庵先生剩稿》卷上《梁格庄私议三条》,《清史稿·梁鼎芬传》)
十月,还上海,与王秉恩(雪澄)宅酒集,备述行踪劳苦,陈三立有诗纪之。(《散原精舍诗续集》卷上《雪晴王雪城宅酒集坐客梁髯北游初还述行踪甚苦感赋》)
孔教会于本年10月在上海成立,鼎芬为发起人之一。
旋以病入院。十二月三日(1月9日),致书于端方之弟仲纲,杂陈病院生活,作诗甘苦等。(《梁节庵先生年谱》引手札)
是年,顾印愚有一再过栖凤楼寄鼎芬诗。(《成都顾先生诗集》卷十《过栖凤楼》)
民国二年癸丑(1913),五十五岁
正月二日(2月7日),访王闿运(壬秋)上海寓斋。王闿运回湘,鼎芬赠以崇陵石,并有诗赠送。(王闿运著、马积高主编《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3222页;《节庵先生遗诗》卷六《王检讨闿运回湘赋别》)
正月十三日(2月18日),招饮于王子展寓宅,陈三立、王闿运、易顺鼎、樊增祥等同集。(《湘绮楼日记》《陈三立年谱长编》卷十)
按:《梁节庵先生年谱》未载此事,今据《湘绮楼日记》《陈三立年谱长编》补。
正月十七日(2月22日)凌晨,清隆裕太后薨逝,旋移崇陵暂安殿,鼎芬北上哭临。自此有三良之志却不得遂,手书遗言,谓其生孤苦,学无所成,一切皆不刻。所作诗文,多烧之,勿留一字于世,凄苦之心,文字不可传出云。(《清史稿·后妃传稿》、《节庵先生遗诗》余绍宋叙略)
自崇陵还京,以祭余羊果赠陈宝琛,陈宝琛作长篇古诗报之。(《沧趣楼诗集》卷七《节庵自梁格庄以崇陵祭余羊,果见饷感赋》)
四月,返上海。浴佛日(即四月八日,5月13日),陈三立于樊园主持超社第四集,招饯林绍年(健斋)游泰山,与会者除鼎芬、林绍年外,有瞿鸿禨(子玖)、周树模(孝甄)、王仁东(完巢)、缪荃孙(炎之)、林开謩(贻书)、沈曾植、沈瑜庆(涛园)、吴庆坻(子修)、吴士鉴(絅斋)、何维朴(诗孙)等人。诗孙为图,鼎芬题诗其上。(《节庵先生遗诗》卷六《癸丑浴佛日,伯严于樊园招饯林侍郎游泰山,题诗何诗孙图上》自注)
按:吴天任编《梁节庵先生年谱》中,关于此次社集活动的一些与会者的名字信息未全部列出。姚达兑《民初清遗民的身份认同和文化想象——何维朴〈登岱图〉及其题咏研究》一文认为现有的研究称“超社第四次雅集到场的遗民诗人,共有十二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他提出:“事实上本次社集时,还有一些遗民诗人在场,是为历史的在场者和历史书写的缺席者,被遗老排除在其圈之外。”[5]列举了何维朴、林开謩、冯煦、郑孝胥,还有一些在场的遗少,所以参会者不止十二位。
四月十五日(5月20日),招集沈瑜庆寓宅,题陈宝琛《听水斋图》,沈曾植、陈三立、瞿鸿禨、樊增祥、沈瑜庆、吴庆坻等同集。此为超社第五集。鼎芬有社作《题陈师傅听水斋图十首》(《艺风堂友朋书札·沈曾植第四十七函》、《节庵先生遗诗》卷六、《陈三立年谱长编》卷十)
四月十六日(5月21日),陈三立、樊增祥、周树模、吴庆坻、沈曾植于樊园公宴林绍年,鼎芬、瞿鸿禨、沈瑜庆、王仁东等同集,此为超社第六集。众人看花观画,鼎芬提议合咏所观郑所南画兰和倪鸿宝画精忠柏。(《樊山集外》卷二《四月既望沈观补松乙庵伯严及余公宴健斋参政于樊园止庵涛园节庵旭庄诒书俱来会园中芍药玫瑰盛开辅以西洋杂花烂如云锦酒罢作歌》、《郑兰倪柏歌》、《陈三立年谱长编》卷十)
按:《梁节庵先生年谱》未载四月十五日、十六日事,今补。
六月,顾印愚卒,年五十九。二十七日(7月30日),鼎芬为位哭之于上海翠竹庵。(《节庵先生遗稿》卷三《哭顾诗人印伯纪事寄程康》)
七月十五日(8月16日),赴蔡乃煌提篮桥寓园诗钟之招,陈三立、樊增祥同集,打诗钟两课。十六日(17日),赴樊增祥寓园诗钟之招,蔡乃煌、陈三立、杨钟羲、张彬等同集,打诗钟四课。十七日(18日),赴蔡乃煌樊园诗钟之招,樊增祥、陈三立、杨钟羲等同集,打诗钟五课。十八日(19日),陈三立假樊园宴客,鼎芬、樊增祥、蔡乃煌、杨钟羲、吴士鉴、张彬等同集,打诗钟五课。十九日(20日),赴张彬樊园诗钟之招,樊增祥、陈三立、蔡乃煌、杨钟羲等同集,打诗钟五课。(《陈三立年谱长编》引樊增祥《樊园五日战诗纪》)
按:《梁节庵先生年谱》未载七月十五日、十六日、十七日、十八日、十九日事,今补。
秋,还粤,倡修《广东通志》,旋复携带所书崇陵碑字北行。(《梁节庵先生年谱》引《致盛季莹札》)
十月,康有为自日本归香港,以奔母丧。鼎芬与康有为自戊戌政见不合,遂绝往来,至温肃规劝,何藻翔又为双方媒介,至香港亲唁康有为,自此关系复合。(康同璧编《南海康先生年谱续编》、《梁节庵先生年谱》按语)
是时,崇陵工程已被续修将竣,鼎芬旋奉崇陵种树之命,于十月二十二日(11月19日),乃率同兼署崇陵内务府郎中遐龄等,带领人员前往崇陵勘察地势,规划种树之事。(《节庵先生剩稿》卷上《谨拟崇陵种树办法附陈报效经费衔名数目折》)
十一月十六日(12月13日),德宗景皇帝隆裕皇太后,奉安崇陵,鼎芬奔赴哭临,哭之最痛,恭送如礼。(《清史稿·后妃传稿》《清史稿·梁鼎芬传》)
十一月二十四日(12月21日),奉到崇陵种树谕旨,鼎芬以自揣病躯,难胜此任,恳请收回成命。
同月二十七日(12月24日),复奉谕旨,仍遵前旨妥为办理,毋庸固辞。(《节庵先生剩稿》卷上《谨拟崇陵种树办法附陈报效经费衔名数目折》)
按:鼎芬既奉崇陵种树之命,仍恐经费不足以开销,又劝旧日遗臣,与同乡亲友,前后捐资报效,共得三万余元。更抱病亲自督理种树事,寒暑不断,不辞劳苦。三年竟成活树株十余万本,为公家省费十五万元。(《节庵先生遗稿》卷首《节庵先生事略》)
十二月十四日(1914年1月9日),樊园雅集,送鼎芬诣崇陵种树,陈三立、沈曾植、缪荃孙等同集。(《艺风老人日记》《陈三立年谱长编》《沈曾植年谱长编》)
民国三年甲寅(1914),五十六岁
正月,奉逊帝溥仪颁赏御书“穆如清风”匾额一方。
二月初六日(3月2日),上折答谢。(《节庵先生剩稿》卷上《奉给穆如清风匾额恩折》)
二月二十七日(3月23日),招饮葵霜阁,观全谢山画像,陈三立、缪荃孙、樊增祥、周树模、沈瑜庆等同集,此为超社第二十二集。(《艺风老人日记》、《陈三立年谱长编》卷十一)
按:《梁节庵先生年谱》未载此事,今据《艺风老人日记》,《陈三立年谱长编》补。
春,还粤。二月,亲访温肃于顺德之龙山,吊奠其母之丧。鼎芬有挽温母联。(《温侍御毅夫年谱》)
五月二日(5月26日),赴超社第二十四集。陈三立、缪荃孙、沈瑜庆等同集。(《艺风老人日记》、《陈三立年谱长编》卷十一)
按:《梁节庵先生年谱》未载此事,今据《艺风老人日记》《陈三立年谱长编》补。
五月十二日(6月5日),赴周树模招饮,缪荃孙、沈曾植、樊增祥、沈瑜庆等同席。(《艺风老人日记》《陈三立年谱长编》)
按:《梁节庵先生年谱》未载此事,今补。李开军按:“十二日”缪荃孙日记误作“十三日”,此处径正之。
五月,以杨继盛(忠愍)、杨涟(忠烈)二公集付杨履瑞。(《节庵先生遗诗》卷六《甲寅五月,惟杨忠愍、忠烈二公集付杨生履瑞》)
八月十五日(10月4日),逊帝溥仪赏银一千两,江绸二端,鼎芬上折辞谢。(《节庵先生剩稿》卷上《辞谢秋节赏赐银两绸缎折》《奉准辞赏银两绸缎谢恩折》)
十一月二十日(1915年1月5日),李孺画松梅分贶陵官,又为文兰亭画松,鼎芬分别题诗。(《节庵先生遗诗》卷六《甲寅十一月二十日,子申画松分贶陵官,各题一诗》《子申为文兰亭画松题二十八字甲寅冬至》)
十一月二十七日(1915年1月12日),奉旨准在光绪帝几筵前随班行礼。(《梁节庵先生年谱》)
十二月二十一日(1915年2月4日),与温肃、林纾(琴南)同谒崇陵。(林纾著《畏庐续集》之《三谒崇陵记》)
是年,袁世凯派刺客行刺鼎芬于种树卢,鼎芬不为所惧,反感动刺客,下不得手。(爱新觉罗·溥仪著《我的前半生》第二章第四节《毓庆宫读书》)
按:此事以鼎芬是年始于崇陵旁筑种树卢,故系于此。
民国四年乙卯(1915),五十七岁
寒食日,以《祢正平祠墓图》赠送温肃,请其题诗。鼎芬于原图署宣统七年寒食,即民国四年。(《梁节庵先生年谱》)
正月十七日(3月2日),逊清孝定景皇后二周年忌日,鼎芬参祭,并致函沈曾植。(《上海崇源2003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图录》之《梁鼎芬与沈曾植书》)
正月十九日(3月4日),沈曾植于上海为公子颎完婚,宴于海日楼,鼎芬请汪洛年画《海日楼春宴图》,并题诗祝贺,沈曾植又有和鼎芬诗。(《节庵先生遗诗续编》之《赠沈乙庵》、《海日楼诗注》卷七《和藏翁寄赠〈海日楼春宴图〉诗韵》)
五月六日(6月18日),自梁格庄南归,经上海,以崇陵祭品馎馎一枚赠叶昌炽。(叶昌炽《缘督卢日记钞》第四册)
夏,还粤。(《温文节公集》之《题梁文忠公札稿》)
七月,有写哀示儿诗。诗云:“负土成坟昔所为,崇陵今日倍凄其。孤臣身世孤儿泪,千载无人识此悲。”(《梁节庵先生年谱》)
十一月,自焦山致书郑孝胥(苏戡),称其先人之考功词,已被送入焦山书藏。(《海藏楼诗》卷九《正月廿二日先考功忌日适梁节庵自梁格庄祭贻崇陵祭品遂以设供》诗自注)
十一月初六日(12月12日),袁世凯接受帝位。十九日(12月25日)申令从1916年起取消民国纪元,改为洪宪元年,时云南独立,誓师讨袁。
是年,至河北定兴县拜杨继盛墓。(《节庵先生遗稿》卷三《拜杨忠愍公墓纪事乙卯》)
是年,鼎芬或在梁格庄度岁。
按:据《节庵先生遗诗》卷六《乙卯雪夜》《庄西海棠》《蔬园绝句七首和放翁寄黄孝廉》诸诗推知。
是年,成立广东通志馆,设馆于广州南园故址(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以重修《广东通志》。聘鼎芬为总纂,为总纂十三人之首,鼎芬未就。(《梁节庵先生年谱》;陈泽泓著《岭表志谭》,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82页)
是年,杨守敬卒,年七十七。
民国五年丙辰(1916),五十八岁
正月十七日(2月19日),孝定景皇后三周年忌日,崇陵大祭,鼎芬随班行礼,再诣隆恩门外痛哭。(《梁节庵先生年谱》引《致陈公辅(庆佑)札》)
同月,以崇陵祭品寄赠郑孝胥,郑孝胥有诗答之。(《海藏楼诗》卷九《正月廿二日先考功忌日适梁节庵自梁格庄祭贻崇陵祭品遂以设供》)
二月,以崇陵雪泉玉兰寄陈宝琛,陈宝琛有诗答谢,并题鼎芬葵花画扇次韵诗。(《沧趣楼诗集》卷七《二月八日节庵寄饷崇陵桥下雪泉》《谢节庵惠寄玉菌》)
清明日(4月5日),林纾南来谒崇陵,宿葵霜阁,有诗赠鼎芬。(《畏庐诗存》卷上《宿葵霜阁赠梁节庵》)
四月十日(5月11日),赴陈夔龙花近楼社集,陈三立、沈曾植、瞿鸿禨、邹嘉来、刘锦藻、胡嗣瑗在座。(《花近楼诗存三编·丙辰集》卷一《浴佛后二日柬约止庵紫东澂如节庵乙庵伯严铭伯琴初花近楼雅集以饭后钟为起句各赋一律得句呈诸公教》。自注:乙庵、节庵诗最工。又可参《陈三立年谱长编》《沈曾植年谱长编》)
按:《梁节庵先生年谱》未载此事,今补。
同月,在上海,作诗送陈三立还南京,陈三立亦有诗答寄。(《节庵先生遗诗》卷六《丙辰四月送伯严还金陵散原别墅》、《散原精舍诗续集》卷下《为嫁女客沪上两月,四月二十四日,移还白下别墅,节庵、止庵、乙盦诸公咸题扇赠别,依依答寄,凡三首》)
五月十七日(6月17日),赴刘承干(翰怡)招饮,叶昌炽、吴庆坻、沈曾植、杨钟羲、曹元忠在座。叶昌炽云:“节庵不见二十余年矣,神观奕奕,谈兴甚豪,犹如畴曩,但颔下长髯亦白矣。”(叶昌炽《缘督庐日记》)
八月二十七日(9月24日),钦奉谕旨,着在毓庆宫行走,为逊帝溥仪授读,并加恩在紫禁城内骑马,每月赏给养廉银六百圆。
九月初四日(9月30日),上折谢恩。(《节庵先生剩稿》卷上《奉派毓庆宫行走赏紫禁城骑马谢恩折》)
十月二十一日(11月16日),林纾南来与鼎芬、毓廉同谒崇陵。(《畏庐诗存》卷上《十月廿一日先皇帝忌辰,纾斋于梁格庄清爱室,五更具衣冠同梁鼎芬毓廉至陵下》)
十一月十四日(12月8日),奉逊帝赏阎立本画孔子弟子像一卷。(爱新觉罗·溥仪著《我的前半生》第二章第四节《毓庆宫读书》)
是年,朱庆澜为广东省省长,与鼎芬等主持修通志,却因时局动荡而中辍,最终完成《续修广东通志》未成稿十九册。(《广东地方志纪事》)
按:《梁节庵先生年谱》中未提本年此事。
是年,西南各省反对袁世凯称帝,并相继独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废止洪宪年号。袁于五月初六(6月6日)病卒。
民国六年丁巳(1917),五十九岁
正月初五日(1月27日),康有为六十生辰,鼎芬拟奏逊帝,请加崇典,后未施行。(《温文节公集》之《跋梁文忠札》)
同月初七日(1月29日),庆亲王奕劻卒,逊帝溥仪因争论赐谥法一事,被鼎芬称为真英主。(爱新觉罗·溥仪著《我的前半生》第二章第四节《毓庆宫读书》)
同月十七日(2月8日),以崇陵祭品寄赠张勋(绍轩),张勋有书报谢。(《温文节公集》之《谢梁节庵馈崇陵祭品书代》)
三月初十日(4月30日),奉逊帝赏《唐宋名臣相册》一册。(爱新觉罗·溥仪著《我的前半生》第二章第四节《毓庆宫读书》)
五月十三日(7月1日),张勋拥立逊帝溥仪复辟帝制,又称丁巳复辟。时鼎芬已卧病,强起周旋,甚忧事变。张勋派鼎芬等入总统府劝黎元洪退位,黎元洪避难于日本公使馆。十九日(7月7日),宫中被投弹,鼎芬立托日友含泽转请日本林公使致书令停攻。二十四日(7月12日),鼎芬复劝段祺瑞,令军人勿犯皇室。(详见《梁节庵先生年谱》《清史稿·梁鼎芬传》)
按:此次复辟于7月12日结束,仅持续了12天,是一次社会倒退的复辟活动。
十月,足病加剧,请朱益藩(艾卿)师傅诊视,服药十余帖。(《梁节庵先生年谱》引《哀启》)
是年,王先谦(益吾)卒,年七十六。
民国七年戊午(1918),六十岁
二月初,入德国医院,住十日,出院。此后常住院诊视,至六月,病已良。(《梁节庵先生年谱》引《哀启》)
六月六日(7月13日),六十岁生辰,逊帝面赏绿玉朝珠一盘、寿扁一面、寿联一副、银一千五百两等,敬懿皇贵妃等亦各有赏赐。鼎芬上折谢恩。温肃、林纾为寿序,海内亲知弟子多有诗联祝寿。(《节庵先生剩稿》卷上《六十赐寿谢恩折》、《梁节庵先生年谱》)
按:时鼎芬居京师,赋诗文以寿者颇多。
九月九日(10月13日),招陈宝琛等集觉生寺遥集楼有诗。(《节庵先生遗诗》卷六《戊午九日遥集楼》、《沧趣楼诗集》卷九《过觉生寺,观华严钟庭中盘松亦数百年物也,戊午九日节庵招集其下》)
按:《沧趣楼诗集》卷九作品的创作被系为起丙寅(1926)讫庚午(1930)年间。且《过觉生寺,观华严钟庭中盘松亦数百年物也,戊午九日节庵招集其下》诗云:“曾陪髯叟作重九,不扣禅扃经十冬”[6],则可知鼎芬于重九日招集,而陈宝琛此诗似作于十年后的1928年。
九月二十日(10月24日),忽然中风昏跌,家人即约朱益藩来寓所诊治,并托代请假。旋入德国医院诊治数日无效,乃回家调养,渐有起色。
十二月,奏请开去毓庆宫差使,奉谕旨毋庸开去差使,着赏假一月,安心调理。鼎芬上折谢恩。(《节庵先生剩稿》卷上《因病赏假一个月谢恩折十年十二月》)
民国八年己未(1919),六十一岁
正月,病假期满,尚未复原,多次上折,请求开去毓庆宫行走之职务,逊帝谕令赏假慰留,故鼎芬亦有多次谢恩之折。(《节庵先生剩稿》卷上《假期届满,病仍未痊,恳请开去差使折十一年一月》《谢再赏假两个月折十一年二月》《谢再赏假两个月折十一年四月》《谢再赏假两个月折十一年六月》《谢再赏假两个月折十一年闰七月》)
是年,病中有口占示儿诗及训语。
《节庵先生遗诗》卷六《己未病中口占》:“往事都成梦,愁来只赋诗。梦残诗尚在,真是断肠时。”
十一月十四日(1920年1月4日),病卒。
按:关于鼎芬的卒年、卒日有不同的说法,《清史稿·梁鼎芬传》谓卒于民国七年(1918),有一些研究论文、专著等标为1919年,还有如陈谊著《夏敬观年谱》云:“1月9日(己未十一月十九),梁鼎芬卒于北京,年六十一”[7],谢永芳著《广东近世词坛研究》谓:“己未十二月,梁鼎芬卒,年六十二”[8],陈永正笺注《王国维诗词笺注》:“梁鼎芬卒于己未十二月,即1920年1月”[9]等,此处遵从《梁节庵先生年谱》的考证,采用己未十一月十四日,即1920年1月4日的说法。《大公报》1350号,阴历十一月廿四日(1920年1月14日)“梁鼎芬逝世余闻”条云:“梁鼎芬于本月四号逝世,五号大殓”,亦可证。
[1]张之洞:《荐举人才折并清单》(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十八日),载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卷三十八,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册,第1013页。
[2]张之洞:《保荐人才折并清单》(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十八日),载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卷五十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册,第1389页。
[3]吴天任:《梁节庵先生年谱》,艺文印书馆1979年版,第221页。
[4]张之洞:《请奖梁鼎芬片》(光绪三十三年七月二十八日),载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卷七十,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册,第1816页。
[5]姚达兑:《民初清遗民的身份认同和文化想象——何维朴〈登岱图〉及其题咏研究》,载《兰州学刊》2017年第7期。
[6]陈宝琛著,刘永翔、许全胜校点:《沧趣楼诗文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18页。
[7]陈谊:《夏敬观年谱》,黄山书社2007年版,第98页。
[8]谢永芳:《广东近世词坛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64页。
[9]王国维著、陈永正笺注:《王国维诗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3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