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蝶恋花

题荷花①[1]

又是阑干惆怅处。酒醉初醒,醒后还重醉[2]。此意问花娇不语[3],日斜肠断横塘路[4]。多感词人心太苦。侬自摧残,岂被西风误[5]。昨夜月明今夜雨,浮生那得常如故[6]

【校】

①“题荷花”,《广箧中词》本、《清词选》本、《岭南历代词选》本、《中国近代文学大系:诗词集》本作“题荷花画幅”。

【注】

[1]此词作于清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按:是年冬,词人自京回粤,康有为因和此词,以宽慰友人。兹附康词《蝶恋花》:“记得珠帘初卷处,人倚阑干,被酒刚微醉。翠叶飘零秋自语,晓风吹堕横塘路。词客看花心意苦,坠粉零香,果是谁相误?三十六陂飞细雨,明朝颜色难如故。”《同光风云录》下篇云:“以落花况节庵,凄迷怅惘,怨悱交融,一往情深,想见老辈之笃交重义。”又可参阅陈永正《康有为蝶恋花词辨》一文。

[2]“又是”三句:宋黄庭坚《醉落魄》词序引《醉醒醒醉曲》:“醉醒醒醉,凭君会取皆滋味。”金元好问《鹧鸪天》词:“醒复醉,醉还醒。灵均憔悴可怜生。”当与此同感。康有为《蝶恋花》词:“记得珠帘初卷处,人倚阑干,被酒刚微醉。”与此三句同意。

[3]“此意”句:化用五代冯延巳《蝶恋花》词“泪眼问花花不语”句意。

[4]横塘路:本泛指水塘,此处指赏荷花之处。清文廷式《齐天乐·秋荷》词:“几时不到横塘路,西风送秋如许!”按:是年,词人曾与姚礼泰、文廷式到京师南河泡赏荷。此处或特指京师南河泡。参见前《蝶恋花》(忆昔荷香香雾里)词“南河泡”条注。

[5]“多感”三句:此是词人代荷花作悲语,也是词人自伤、自怜、自叹之词。只怨自己上疏遭贬的自我摧残,却不恨西风的摧残,可谓“怨而不怒,骚雅之遗”,实际上是自我内心世界的写照。侬:此处为荷花自称。

[6]“昨夜”二句:谓政局变化如天气阴晴不定,进而无奈地悲叹人生命运无常。那得:哪敢、怎能、怎会。用于反诘询问。《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唐钱起《送李秀才落第游荆楚》诗:“离居见新月,那得不思君。”

【评】

叶恭绰《广箧中词》云:“柔厚。”

陈永正《岭南文学史》云:“在题画之作中,寄寓了作者身世之感。荷花在雨雨风风中横被摧残,正是词人在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遭到挫折和失败的真实写照,词人倚阑看花,顿生惆怅,因而借酒消愁,酒醒后惆怅依然,唯有重饮再醉。问花而肠断,表现了作者在无人理解自己时的痛苦心情。下阕笔锋一转,代荷花作语。荷花只怨自我摧残,而不恨西风劲猛,这就是所谓‘怨而不怒’之旨。天气阴晴不定,政局变幻无常,深感人生命运也是难测的,词人只好发出无可奈何的悲叹。”

陈永正《岭南历代词选》云:“此词是题画之作,在中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荷花在雨雨风风中横被摧残,不正是词人在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遭到挫折和失败的写照么?清光绪十一年(1885),梁氏疏劾李鸿章不报,旋又追论劾奏,议降五级调用。词云:‘昨夜月明今夜雨。’可见宦海中波涛翻覆的境状。”

李广超《鱼台李氏韵语》云:“‘昨夜月明今夜雨,浮生那得常如故。’风云变幻,世事无常,名为咏荷,实乃感慨世事之篇。用笔苍凉。”

莫立民《近代词史》云:“梁氏一生与政治打交道,为晚清政界一位活跃的敏于‘政’、勤于‘事’的人物。所以,其词作为发抒其幽微心绪的一种工具,也有浓重的‘政治’气息。朝廷里波谲云诡的激烈党争和对外战争的失败,他叙之以词;其在宦海中波涛翻覆的境状也在其词中有着全面的反映,可以说他的词中最具可读性的就是这些具有‘政治’信息、别有幽怀的词作。可贵的是,他在抒写这些‘政治’之作时,却能敛抑意气,笔曲辞婉,托旨渊深,没有叫嚣和亢奋的弊病。如《蝶恋花·题荷花画幅》,这是题画之作,其中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感。‘侬自摧残,岂被西风误’,荷花在风风雨雨中横被摧残,不正是词人在激烈的政治纷争中横被打击和屡遭挫折的写照么?词人凭栏惆怅,借酒浇愁愁更愁,他感到政治纷争就如那‘昨夜月明今夜雨’的物候,变幻无常,不可捉摸,所以短暂如斯的人生又怎能长期经受这无常的政治纷斗的播弄!此词以深婉悱恻之笔,全盘托出他的‘政治’幽怀。”

刘继才《趣谈中国近代题画诗》云:“这首词所写虽然都是常见之景和常抒之情,但词人与荷花的对话也颇有情致:一方面,自抒怀抱,‘心太苦’;另一方面,又为荷花的被摧残而不解和不平。最后又互相宽慰:‘浮生那得常如故。’此词词调疏朗,似与前词(《摸鱼儿·题缪艺风〈耦耕图〉》)之‘风味’不同。此外,词人所题之‘荷花画幅’并未注明画者,当是自画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