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同云阁至上海送寤舅北行,云阁归江西,余亦南下,作此为别。[1]
酽淡春晴初酒里。不是无憀,那有埋忧地[2]。无数笛声天外起,夕阳浅水成苍翠。西北浮云终有意[3]。似絮[4]非花,底甚[5]干卿事。独倚阑干书卍字[6],庾郎漫赋枯桐死[7]。
【注】
[1]此词应作于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六月。按:文廷式《旋乡日记》光绪十二年六月十二日(1886年7月13日)记:“余与晦若搭书信船,夜到沪,寓‘泰安栈’。延秋、星海已于初十日到。是日,延秋行李已上‘顺和’轮船,将入都矣。余与星海邀饯延秋,酣饮达旦。”又六月二十日(7月21日)记:“星海出城,闻‘谏当’船是夜将开,约我今日同下船……亥刻,星海送我上船,谈至夜深,星海始归,‘谏当’船亦以明日寅刻启程矣。劝星海以‘沉思读书、虚心应世’,伊皆不以为然,惟欲以聪明颠倒时人,盛气凌隶一世而已。此才亦良可惜,为之浩叹。”故知此词作于光绪十二年。云阁: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希又作“燨”“溪”),号云阁(又作“芸阁”),又号芗德、菩提流支、匡庐山人、罗宵山人等,晚号纯常子,江西萍乡(今萍乡市)人。同治十一年(1872)受业陈澧之门。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兼日讲起居注官,署理大理寺正卿等。甲午战争,力主抗战。为人遇事敢言,上书直谏,无畏强权,倡言变法,致力于洋务。光绪二十二年(1896)被革职回籍,后屡遭缉拿。精史学,善诗词,工书法,尤工于词,为清末著名词人。著撰颇丰,著有《云起轩词钞》一卷、《文道希先生遗诗》一卷、《纯常子枝语》四十卷、《知过轩随录》一卷、《补晋书艺文志》、《闻尘偶记》等。寤舅:指张鼎华(1845—1888),原名兆鼎,字延秋,号寤子,广东番禺(今广州市)人,张维屏孙,梁鼎芬舅,易孺师。梁鼎芬誉其:“秉性孝友,襟抱瓖异,少有圣童之誉。”又云:“文章通雅,性韵清深,有志无年,蹉跎遂尽。”康有为自注云:“神识绝人,学问极博,少以神童名,十三岁登科。曾直军机,三十二乃入翰林,则已颓矣。词馆不娶妻者,惟先生一人。过从累年,谈学最多,博闻妙解,相得至深也。”高要冯侍郎誉骥字以女,未婚女殁,鼎华终身不娶。咸丰八年(1858)中顺天乡试副榜贡生。咸丰十一年(1861)中举人,官内阁中书。光绪三年(1877)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主讲越华书院。后入京,记名以御史用。以文学盛名京师。曾参纂(光绪)《密云县志》六卷、首一卷、附诗文一卷。此志修于同治十一年(1872),成于光绪七年(1881)。光绪八年(1882)春,署知县丁符九刊刻,刻本八册。光绪十一年(1885)任福建副考官,所取多知名士。试竣乞假归,与孔广陶议修云泉山馆,未毕工,还京师,病卒,归葬广州大东门外,梁鼎芬因其地筑“感旧园”以祀之。
[2]埋忧:排除忧愁。此句极言忧愁无可排遣。《后汉书·仲长统传》:“百虑何为?至要在我。寄愁天上,埋忧地下。”清谢质卿《金缕曲·学集中体》:“那有埋忧地。向人间、将歌代哭,非痴非醉。”
[3]“西北”句:此句暗指张鼎华北行。有意:有志向。明谢肇淛《登峄山》诗四首其二:“雄图往迹都休问,西北浮云意不禁。”
[4]似絮:言云如絮。南朝梁庾信《拟咏怀》诗之二十:“秋云粉絮结,白露水银团。”唐杜牧《长安杂题长句》:“晴云似絮惹低空,紫陌微微弄袖风。”
[5]底甚:谓此怎么;这怎么。宋林季仲《竹轩杂著·重九前一日宿灵岩》:“花如相问终羞涩,底甚重阳不在家。”
[6]卍字:亦作“卐字”。古印度宗教的吉祥标记。佛教中以“卐”为佛陀“三十二相”之一。武则天定其读音为“万”,意为“吉祥万德之所集”。唐实叉难陀译本《华严经·如来十身相海品》:“卐字相轮,以为庄严,放大光明,普照法界。”
[7]“庾郎”句:庾郎,指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初仕梁为东官学士,善作宫体诗,风格绮艳,辞藻华美,与徐陵齐名,时称“徐庾体”。后奉使西魏,被留不得归。历仕西魏、北周,又称“庾开府”。入北后,常思故乡,抒发愁怀,晚年作品风格转为萧瑟悲凉。其所作《哀江南赋》最为著名。著有《庾子山集》。唐杜甫《咏怀古迹》诗:“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宋姜夔《齐天乐》词:“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枯桐死:西汉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庾信从南朝初至北朝时,曾作《枯树赋》:“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全文借托枯树的悲惨遭遇抒发亡国之痛,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借枯树形象表达感伤身世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