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

肩周炎

肩关节周围炎又称漏肩风、冻结肩,简称肩周炎,多是软组织的退行性病变、长期过度活动、持续不正确的姿势、外伤因素或者其他引起肩部肌肉的痉挛、缺血、萎缩的疾病等导致的。本病早期肩关节呈阵发性疼痛,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以后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逐渐加重,且昼轻夜重,夜不能寐,不能向患侧卧,肩关节活动受限。肩部受到牵拉时,会引起剧烈疼痛。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且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

临床症状

1.肩部疼痛:呈钝痛、刀割样痛或撕裂样剧痛,阵发性发作,昼轻夜重,多因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

2.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特别是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影响。

3.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暑天也不敢吹风。

4.肌肉痉挛与萎缩: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挛,晚期可发生肌肉萎缩。

预防措施

1.体育锻炼。由于本病与肌腱、韧带、关节囊的退行性变有关,中老年人应开展肩部及上肢的各种功能活动,可预防本病的发生,并能缓解症状,下面介绍几种简单的体育锻炼方法。

(1)肩部运动法。

①两上肢高举法:取站立位,两足横跨同肩宽,双手下垂置于身侧。肩部放松,两上肢分别上举,一举一落为1次,各做12次。肩关节在矢状轴上运动,增强了肩部肌肉力量,可预防肩周炎的发生。

②前后伸推法。取站立位,双手握拳,掌心向上,置于腋下,然后手立掌,掌心朝前,并向正前方推出。双手交替进行。其可改善肩肘关节功能,预防肩周炎及肩软组织粘连等。

③肩臂旋转法:两足分开,略宽于肩,一手叉腰,另一手握拳做肩部环转运动,如同车轮环转,先向前环转数次,再向后环转数次。其作用主要是使关节及其周围的软组织松弛,以防粘连。

(2)上肢运动法。

①两上肢外展内收法:取站立位,两足横跨同肩宽,两上肢外展,平伸,高度同肩,用力外展后再内收,双手交叉置于两侧肩部,如此反复进行。其作用是使肩关节在横轴面上运动,增强肩部肌力,扩大肩关节活动范围,防止粘连。

②双肩外展法:取站立位,两手指交叉放于枕骨后,使两肩臂内收,然后再尽量外展。其作用是锻炼肩关节的外展、内旋功能,缓解粘连,预防和缓解功能障碍。

③手指爬墙法:两足分开,面对墙壁站立,双手指分开扶在墙上,五指用力慢慢向上爬行,使上肢逐渐高举,然后五指用力,慢慢向下爬行复原。其可练习肩关节高举运动,防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肩关节功能障碍。

2.加强饮食营养。加强饮食营养以增强机体抗御疾病的能力,并注意保暖,常用护肩,防御风寒侵袭。

3.积极治疗原有疾病。对原有心脏、肺部疾患应积极治疗,保持健康体质。

饮食注意

√发病期间,应选择具有温通经脉、祛风散寒、除湿镇痛作用的中药材和食物,如附子、丹参、鸡血藤、川芎、羌活、枳壳、蕲蛇、蚕沙、川乌、肉桂、桂枝、黄檗、胆南星、两面针、青风藤、薏苡仁、细辛、木瓜、葱、花椒、樱桃、木瓜、胡椒、羊肉、狗肉、生姜等。

√静养期间则应以补气养血或滋养肝肾等扶正法为主,宜吃当归、桑葚、葡萄、栗子、黄鳝、鲤鱼、牛肝、大枣、阿胶等。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寒凉生冷食物。肩部怕冷者可在菜肴中放入少许生姜、花椒、茴香等调味料,这些都有散寒祛湿的作用。

√要加强营养,补充足够的钙质。营养不良可导致体质虚弱,而体质虚弱又常导致肩周炎。

√寒湿型肩周炎患者可多食温补散寒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生姜、花椒等。

穴位保健

取穴:缺盆、云门、肩井、天宗、肩髃、手五里。

缺盆穴:位于人体的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云门穴:位于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肩井穴:位于肩上,前直乳中穴,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天宗穴:位于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相平。

肩髃穴:位于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向凹陷处。

手五里穴:位于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按摩方法

1.患者取坐位,医者双手食指、中指并紧,放于患者缺盆穴上,揉按2分钟。

2.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并紧,放于患者云门穴上揉按,以局部酸胀为宜。

3.患者取坐位,医者将双手大拇指、食指、中指指腹放于肩井穴上,捏揉3分钟。

4.患者取俯卧位,医者伸出双手大拇指放于患者的天宗穴上,其余四指握拳,用力揉按3分钟。

5.患者取坐位,医者伸出双手大拇指分别放于患者的肩髃穴、手五里穴上揉按,其余四指附于患手臂上,以局部酸胀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