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中毒

一、药物中毒

某些物质如化学品、药物、食物等,接触人体或进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与体液、组织相互作用,损害组织、破坏神经及体液的调节功能,使正常的生理功能出现严重障碍,导致一系列代谢紊乱,甚至危及生命,称为中毒(poisoning)。能引起中毒的物质,称为毒物。随着全球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接触的有毒物质频度明显增加(据报道目前全球化学品数量达两千余万种之多),而化学品管理(包括药物和农药)和研究相对滞后,发生中毒的概率和危害也日益突出。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十余万人发生各种急性化学毒物中毒,而急性药物中毒人数在逐年增多,在同期各种急性中毒病例中仅次于急性化学物中毒。

毒物,根据来源和用途可分为:①工业性毒物;②药物;③农药;④有毒动植物。本书重点讲述药物中毒。药物(drug,medicine)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其作用是有目的地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药物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药物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治病,又可因药物的不良反应导致人体损伤。当药物过量(drug over dose)时,可以引起人体生理、生化方面的改变和内脏器官功能和(或)形态损害,发生药物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中药作为中医学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使用中药治病的人越来越多。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有关中药中毒病例的报道逐渐增多。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深入,也促进了医药界人士对许多中药饮片和中成药毒性的进一步认识。

根据中毒症状发生的时间,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主要由接触毒物的毒性、剂量和时间决定。短时间接触大量毒物可引起急性中毒,表现为发病急骤、症状严重、变化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长时间接触较小量毒物可引起慢性中毒,表现为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缺乏中毒的特异性诊断指标、容易误诊或漏诊,因此要仔细查体和询问病史。

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包括:①经胃肠道进入;②经呼吸道进入;③经皮肤吸收;④经眼、耳、口、胸腔、腹腔、阴道、直肠等处进入;⑤经创口或皮下注入直接进入血液。毒物排出人体的途径主要包括:肾脏、胃肠道、呼吸道、皮肤、汗腺、唾液腺、乳腺、胆管等。

毒物对人体的作用主要有①局部作用:是指毒物直接接触部分引起的反应;②反射作用:大多数毒物通过刺激黏膜和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经过神经、体液通路,反射性地影响整个机体;③吸收作用:毒物被吸收入血液循环后,通过代谢途径表现出来的作用;④蓄积作用:某些毒物(多为金属毒物)侵入人体后,长期储存于肾、肝、脑、骨等组织中,但不出现症状,当过劳、饮酒或情绪改变时可引起中毒的急性发作;⑤药物相互作用。

影响毒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包括:

(1)毒物的性质和进入量

①化学结构:物质的毒性取决于其化学结构,低价化合物较高价化合物的毒性大。

②性状:液体状态的毒物在胃肠道容易被吸收,毒性作用发生较快;气体状态或挥发性大的毒物,易被呼吸器官吸收,毒性作用发生更快;毒物越稀薄,溶解度越大,吸收越容易;酸碱等强腐蚀性毒物,其浓度越大,腐蚀作用越强。

③溶解度:一般来讲,溶解度越高,毒性越强。

④溶剂:溶解毒物的溶剂,对毒性的发作影响极大。油溶性毒物的中毒作用发生较慢,溶于乙醇的毒物,毒性作用发生最快,而水溶性毒物介于二者之间。

⑤温度:冷溶液中的毒物较热溶液中的毒物难被组织吸收,故毒性作用发生较迟。

⑥进入量:一般是进入机体的量越少,中毒越轻;进入量越大,中毒越重。

(2)进入途径: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不同,其毒性反应出现的早晚不同。通常依次为静脉注射、呼吸道吸入、腹腔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和直肠灌注。

(3)机体的状况和耐受性:药物的特性相同,其中毒反应的程度取决于病人的年龄、体质、身体各器官及神经、内分泌、酶系统的功能状态。通常机体的解毒反应包括氧化、还原、结合和水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