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胆子

鸦胆子

(Fructus Bruceae/Java Brucea Fruit)

【药理作用】

●抗痢疾作用:有杀灭阿米巴原虫,治疗阿米巴痢疾的作用。

●抗疟作用:鸦胆子仁煎剂的MED为0.09g/kg,与奎宁相等,而小于常山。

●杀虫作用:对肠内寄生虫,如鞭虫、蛔虫、绦虫、钩虫等亦有极强的驱杀作用。

●其他:鸦胆子仁或油对正常皮肤或黏膜面有刺激作用,系一种细胞毒,临床上治疣或乳头状瘤有效。

●毒性:鸦胆子的毒性成分主要存在于水溶性的苦味成分中,其中酚性成分的毒性最强。鸦胆子油或壳的毒性小,挥发油对皮肤和黏膜具有强烈的刺激性。鸦胆子为剧烈的细胞原浆毒,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对肝、肾等实质有损害作用,并能使动脉及内脏血管显著扩张,引起出血。长期给药,有积累性毒性。

鸦胆子煎剂对雏鸡肌内注射的LD50为0.25g/kg,口服0.49g/kg。去油鸦胆子猫口服的最小致死量(MLD)约为0.1g/kg。

【诊断要点】

●确切的服药史,具体中毒原因可见于

(1)外敷超量,部位、方法不对或时间过久。

(2)内服方法不对。

(3)超量、不规范使用鸦胆子油乳注射液。

●临床表现:鸦胆子内服、外敷及鸦胆子油乳注射液静脉滴注均可引起过敏反应。

(1)内服可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则出血性胃肠炎。过敏者面部发红,轻度水肿瘙痒,随即面、颈部发红,迅速蔓延至全身,出现周身瘙痒,皮肤荨麻疹和红斑,伴气短胸闷、心慌、头晕。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外用亦可导致过敏反应,出现全身发痒,潮红,眼球充血,视物模糊,眼睑水肿,并大量流泪,咽部发痒,有大量分泌物,呼吸困难,鼻腔内也有大量分泌物,尿量增多。

(2)静脉滴注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过敏,可感脸发红,胸闷,皮肤潮红,头胀欲裂,双上肢及胸、背、腹部奇痒,伴恶心,继而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亦可出现腹痛,严重水泻等不良反应。

●实验室检查:药材苦木苦味素理化试验阳性。

毒物分析:取剩余药材粉末(脱脂)0.5g,用乙醇20ml回流10min,滤过。取滤液数滴置瓷蒸发皿中,于水浴上蒸干,残渣加浓硫酸3~5滴,溶液由黄色变为紫红色,表明其可能含有苦木苦味素。

【急救措施】

●现代解救措施

(1)催吐、洗胃: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内服蛋白、牛奶及10%药用炭悬液100~200ml,酌用泻药。

(2)补液排毒。静脉滴注葡萄糖氯化钠溶液及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K促进毒物排泄。

(3)对症处理:腹痛剧烈时,肌内注射阿托品解痉。腹泻严重者,可予以口服8万U庆大霉素2支,每日3次。昏睡、呼吸困难时吸氧,给予呼吸中枢兴奋药,必要时人工呼吸。

(4)抗休克。出现过敏性休克者,立即给予吸氧,肾上腺素0.5mg皮下注射,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20ml,多巴胺60mg静脉滴注,待血压回升时,调整用量直至呼吸平稳。

●传统解救措施

(1)煮绿豆水50~100g,大量饮水并服食绿豆。

(2)甘草10g煎水频服,后喝红糖水及冷粥。

(3)芦根100g,绿豆50g,金银花15g,葛根9g,甘草9g,水煎2次,早晚顿服。

(4)出血性胃肠炎者,可予以大黄面5g,白及(面)12g,或云南白药5g,冲服,1日3~4次。

【特别提示】

●本品内服:0.5~2g用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饭后吞服;亦可去油制成丸剂、片剂服,不宜入煎剂。

●外用捣敷,用胶布保护好周围正常皮肤以防止对正常皮肤的刺激。

●胃肠出血或有消化性溃疡者,肝、肾病患者应忌用或慎用。孕妇及儿童慎用。

●脾胃虚弱、呕吐者忌服。

●近年来,鸦胆子油乳注射液的使用增多,应该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洋金花中毒要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