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
(Mylabris/Blister Beetle)
【药理作用】
●发泡作用:斑蝥具有攻毒蚀疽、破血散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痈疽、溃疡、癣疮等病症。斑蝥素对皮肤、黏膜有发赤、发泡作用。刺激性颇强烈,但其组织穿透力却较小,因此其作用较缓慢,仅有中度疼痛,通常不涉及皮肤深层,所成的泡很快痊愈而不遗留瘢痕。对黏膜或皮肤创口,作用较为剧烈,亦较难痊愈。临床上可用其刺激发泡作用于一定部位,治疗多种疾病,如各种关节炎、神经痛等。关于斑蝥素引起皮肤发泡的原理问题,进行过很多研究,一般认为是由于皮肤中某种酶的参与所致。
●抗肿瘤作用:斑蝥素抑制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降低癌毒激素水平及影响癌细胞的核酸代谢,促使小鼠腹腔积液肝癌细胞明显萎缩、退化,胞质多空泡等形态学改变。临床上对胃癌、肺癌、乳腺癌、食管癌效果较好,但其毒性强烈。此外,人工半合成或合成品,如去甲斑蝥素能诱导人肝癌细胞、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细胞凋亡。斑蝥酸钠可降低cAMP磷酸二酯酶的活性从而提高癌细胞内cAMP的水平,改善癌细胞和荷瘤小鼠的能量代谢途径,提高过氧化氢酶的活力,降低荷瘤小鼠的癌毒素水平,对S180、U-14艾氏腹腔积液癌和肝腹腔积液型有明显抑制作用,抗肿瘤作用明显优于斑蝥素,毒性、刺激性则较轻。可用于食管癌和贲门癌、原发性肝癌、肠癌治疗。甲基斑蝥胺对原发性肝癌疗效优于斑蝥素,且毒性较低,对肝毒性小,但对肾仍有一定毒性。羟基斑蝥胺毒性仅为斑蝥素的1/500,对原发性肝癌、贲门癌、胃癌及肠癌等有疗效。
●其他作用:斑蝥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有人报道斑蝥素有雌激素样作用;但有人认为,只有不纯的斑蝥素方有此作用,而单纯的斑蝥素并无激素样作用。
●毒性:本品属剧毒药。小鼠急性试验,斑蝥素腹腔注射的LD50为1.25~1.7mg/kg;其内脏切片检查,无论急性或亚急性毒性试验,各脏器皆出现病变;心肌纤维浊肿明显(尤以亚急性试验为著);肝细胞浊肿、脂变;肺、脾淤血,并有小灶性出血;肾小管上皮浊肿。
内服斑蝥可引起食管、胃黏膜糜烂出血,伴阶段性上皮坏死脱落,以回肠末端为重。肾小管广泛坏死,肾盂黏膜出血,肾小球上皮细胞产生严重浊肿,白细胞升高,出现蛋白尿、管型尿、血尿及血清非蛋白氮升高。心内膜有散在的出血点。肺弥漫性水肿,胸腹腔血性积液,其余脏器均有不同程度的淤血。可使中毒的动物发生肝细胞肿胀,肝淋巴细胞纤维性损伤和肝细胞坏死,心肌肿胀、出血,并可引起毛细血管和神经系统的损害。其中毒量为1.0g,致死量为3.0g,死亡原因包括急性肾衰竭、中毒性休克、呼吸及循环衰竭、多脏器衰竭等。
斑蝥素口服易自肠胃道吸收,外用皮肤亦能吸收少量;主要通过肾排泄,可引起胃肠炎,特别是肾及泌尿道,对斑蝥素很敏感,小量可扩张肾小管,中毒量主要伤害肾小管。口服斑蝥素30mg即可使人死亡。
斑蝥素及其衍生物的毒性依次为:斑蝥素>斑蝥酸钠>去甲基斑蝥素,羟基斑蝥胺及甲基斑蝥胺的毒性很小。
【诊断要点】
●有狗咬伤史和确切的服药史,具体中毒原因可见于:
(1)滥用和误用。使用“民间偏方”是斑蝥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见于用斑蝥防治狂犬病、癌、银屑病、不孕症、堕胎等,所用药物均为原药材及粉末。斑蝥药材管理混乱、制度不严亦是导致其误用的原因之一。
(2)超大剂量使用。未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生理病理状态,在规定安全剂量范围内合理使用斑蝥,是导致中毒的又一原因。
(3)计量单位使用不规范。多数患者处方,以个数来计算斑蝥剂量,由于斑蝥种属和个体的差异,导致剂量不确定性亦是中毒的又一原因。
(4)剂型和使用方法的差异。研末吞服或酒送服比汤剂更易发生中毒,主要是在同等剂量条件下,斑蝥的散剂所含的斑蝥素高于汤剂,口服中毒的发生时间较外用快。
●临床表现:内服中毒的病例表现以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症状为主,部分患者兼见心血管、呼吸、神经等系统症状;外用则以皮肤受损和泌尿系统症状为主。发病多在服药后10~120min,有长达5d者,也有不及2min者,中毒症状首先表现为消化道毒性反应,或皮肤损害,然后是泌尿系统症状。
(1)消化系统症状:口腔糜烂、牙龈出血、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咖啡样液体、血水样物、血丝或血块、流涎和口干,上腹烧灼样疼痛或剧痛、腹泻、大便水样或带血液、黑便等,其中上消化道出血症状较常见。严重者可致肝损害,出现黄疸,肝大。
(2)泌尿系统症状:持续性腰部疼痛,双侧肾区有明显的叩击痛,尿频、尿急、尿道灼痛、洗肉水样小便或鲜血尿、少尿或无尿等。严重者可因急性肾衰竭而致死亡。
(3)皮肤症状:外用可致局部皮肤烧灼样疼痛或剧痛,可见红肿、充血、水疱、糜烂、渗液等各种皮损。
(4)循环系统症状:胸闷,心悸,心律不齐,口唇发绀,四肢冰凉,血压下降而致休克,或引起中毒性心肌炎,治疗后其恢复期可出现心率减慢。
(5)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多汗,烦躁不安,视物不清,瞳孔散大,听力下降,口唇麻木或四肢强直性抽搐,面瘫,或出现精神失常症状。
(6)眼部损伤症状:表现为在加工炮制斑蝥后出现流泪、眼睑痉挛、高度水肿、球结膜充血、视物模糊等症状。
(7)生殖系统症状:女性流产、阴道出血;男性阴茎勃起及疼痛,或继发无精症等症状。
(8)其他症状:面部潮红、皮下淤血和黏膜充血;咽部充血、咳嗽或咯血痰、呼吸困难等。
按照中毒程度分:仅表现消化系统、皮肤黏膜刺激症者为轻度;内脏两个系统以上损害者为中度;出现休克、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性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者为重度。
●实验室检查:该药理化鉴别试验阳性。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升高者;尿常规及沉渣检查可见有蛋白尿、血尿、管型尿(颗粒管型),尿蛋白为(+)~(++++),红细胞(++)~(++++)。
生化检查:肝损害可见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可达270U/ml;肾损害可见Cr和BUN升高明显,严重者可表现为急性肾衰竭现象。
●心电图检查:多见窦性心动过速,有心肌损害时,ST-T段压低≥
0.05mV,T波低平,Q-T间期延长。【急救措施】
现代解救措施
(1)清除毒物:立即停服含有斑蝥的中药,根据服药时间可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灌肠和冲洗皮肤等方法将毒物排出体外。
催吐:对服药后4~6h的神志清醒患者,要多饮纯净水或0.9%生理盐水,用压舌板刺激咽后壁催吐。
洗胃:用纯净水或0.9%生理盐水对昏迷患者及口服催吐失败者进行洗胃。洗胃时,每次灌洗液量控制在20~30ml,以免驱毒入肠。洗胃时动作不能粗暴,以免加重对消化道的损伤。
灌肠:用0.9%生理盐水或1%肥皂水高位灌肠,以加快毒物排泄。导泻:用50%硫酸镁溶液进行导泻,以加速毒物排泄。
清除皮肤毒物: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皮肤。对中毒呕吐物溅及皮肤者,应立即进行了清洗。
忌用油类、牛奶、肉类,因斑蝥素是脂溶性的,以防毒素进一步吸收。
(2)对症与支持疗法:注意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神志等改变,对有呕吐血、便血者,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应用血浆代用品和止血剂,可静脉推注50%葡萄糖溶液20~40ml及呋塞米20~40mg,以利尿排毒。
催吐、洗胃后要给予胃黏膜保护剂,内服药用炭以减少毒物吸收,亦可内服新鲜牛奶或鸡蛋清、氢氧化铝凝胶保护胃黏膜。要根据病情斟酌使用抗生素,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以保护重要器官的功能,警惕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
(3)中毒后血中毒物浓度较高,有条件者可采用血液置换疗法,加速毒物排泄。严重中毒病人应尽早进行血液透析,加速毒物排出。
●
传统解救措施
(1)口腔黏膜或皮肤发泡部位用黄连粉、冰片粉或冰硼散外敷。(2)洗胃后,黄连3g,绿豆30g,甘草10g煎汤,冷后加入蛋清内服。(3)清热解毒方剂: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淡竹叶、蒲公英各30g,甘草、地榆、滑石、桔梗各20g,煎服,3~4/d。
(4)《本草纲目》:“斑猫、芫青、亭长,地胆之毒,靛汁、黄连、黑豆、葱、
●茶皆能解之。”
(5)黄柏9g煎汤,冷后加入蛋清,频频口服。
【特别提示】
●斑蝥内服应严格控制剂量,使用方法与宜忌,严格遵守炮制规范、控制剂量、注意使用方法与宜忌。研末吞服0.03~0.06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敷贴发泡或酒、醋浸涂。有报道水煎剂和散剂中的最小中毒剂量分别为0.1g和0.02g,均为儿童病例,儿童对斑蝥毒性更加敏感。内服斑蝥宜选用米炒斑蝥,因斑蝥素在110℃可升华,受热挥发一部分成分,从而达到减毒目的。
●外用时尤当慎重,亦不能大面积涂敷,不宜在头面及五官使用,以防吸收中毒;内服宜制成丸剂,以缓解其毒性;并且避免持续服用,以防蓄积中毒。
●该药为国家规定的毒性中药品种,使用凭医生签字的正式处方。
●有剧毒,内服宜慎。孕妇、体弱者忌服。
●洗胃、催吐前应先给予黏浆性饮料,如牛奶、蛋清等,应当注意治疗过程中忌用油类食物。
●中毒早期,斑蝥进入胃肠,可采用中和解毒法,绿豆、甘草、黄连煎汤,冷后加入蛋清内服,有解斑蝥素作用,尤其适用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等不宜洗胃者。
●当毒物已吸收,临床上除消化道症状外,出现泌尿、心脏、中枢神经多系统损害加用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竹叶、甘草等中西药合用,可起到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收敛泻火,和胃止痛,利尿通淋作用,能加速毒素排泄,保护重要脏器正常功能。
●严重中毒者可出现,高热、寒战、脉速、谵妄、惊厥;常因昏迷、虚脱、心脏以及呼吸受抑制而导致死亡。如急救及时,虽生命可保,但有患者可遗留中毒性慢性肾炎等症状。
●在临床应用斑蝥时要注意规范处方,谨慎合理选择炮制品,提倡使用斑蝥素及其衍生物制剂。加强斑蝥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特别是改变民间习惯用斑蝥作为偏方防治狂犬病、堕胎等错误的做法。
(毛 敏 马秉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