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霉素B
(AmphotericinB)
【药理作用】
口服不吸收,易受破坏。常采用静脉滴注和鞘内注射。用量大时,可损害哺乳类动物的细胞,主要在细胞浆膜上发生作用。对肾小管损害较重,还可引起小动脉痉挛收缩。能损害肝,抑制骨髓,对心脏亦有毒性作用,并有排钾作用,可导致低钠、低血镁。
【诊断要点】
●有应用两性霉素B史。
●临床表现特点
(1)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纳差、黄疸等,频繁呕吐可致上消化道出血。
(2)肾损害:蛋白尿、管型尿、血尿、血尿素氮及肌酐升高,尿钾、镁、钙排出增多,重症发生急性肾衰竭。
(3)毒性反应:静脉给药的病人,50%~80%出现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出汗、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静脉滴注过久或浓度过大对静脉壁有直接刺激作用,可导致血栓性静脉炎;如静脉滴注速度过快,偶可引起全身抽搐、心室颤动、心脏停搏。鞘内注射可发生神经根炎和蛛网膜炎,出现背部及下肢疼痛、感觉异常、麻痹、排尿困难、视物模糊等。
(4)电解质失衡:主要是与低血钾、低血镁有关的症状。①低血钾的症状:肌腱反射迟钝或消失、乏力、肌肉瘫痪,可因呼吸肌麻痹而出现呼吸困难;或有腹胀、肠麻痹、心律失常等;②低血镁的症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增强、手足徐动、肌肉抽动;③精神方面为表现焦虑不安、谵妄、幻觉、定向力障碍等。
(5)其他表现:过敏反应(皮疹、血小板减少)、肝损害等。
●实验室检查:该药理化鉴别试验阳性。
【急救措施】
●停药。
●对症支持治疗:①静脉输液以促进药物排泄;②纠正电解质紊乱,防治低钾血症和低镁血症;③毒性反应和(或)过敏反应较重者,可选用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治疗;④肝、肾损害者,应加强保肝治疗,肾衰竭者必要时行透析治疗;⑤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特别提示】
●对本类药物过敏的患者禁用。
●两性霉素B毒性大,不良反应多见,但本药又常是某些致命性深部真菌病唯一有肯定疗效的治疗药物,因此必须从其拯救生命的效益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两方面权衡考虑是否选用本药。
●两性霉素B所致肾损害常见,少数患者可发生肝毒性、低钾血症、血液系统毒性,因此用药期间应定期测定肾、肝功能、血电解质、周围血象、心电图等,以尽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出现肾损害时,应根据其损害程度减量给药或暂停治疗。原有严重肝病者不宜选用本类药物。
●原有肾功能减退,或两性霉素B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肾损害或其他不良反应,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治疗者,可考虑选用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
●本类药物需缓慢避光静脉滴注,常规制剂每次静脉滴注时间为4~6h或更长;含脂制剂通常为2~4h。给药前可给予解热镇痛药或抗组胺药或小剂量地塞米松静脉推注,以减少发热、寒战、头痛等全身反应。
●如果治疗中断7d以上,需重新自小剂量(0.25mg/kg)开始用药,逐渐递增剂量。
●妊娠期患者须有明确指征时方可应用。
●哺乳期患者用药期间应暂停哺乳。
氟胞嘧啶中毒要揽

(续 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