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蝎
(Scorpio/Scorpion)
【药理作用】
●抗惊厥作用:由全蝎和蜈蚣各等量混合而成的止痉散,对硝酸马钱子碱所致惊厥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对抗纯烟碱次之,对抗卡地阿唑的效果又次之。从河北东亚钳蝎及从粗毒提纯的抗癫
肽,有抗惊厥作用,能对抗咖啡因,士的宁引起的惊厥,其对抗咖啡因惊厥作用较强。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静脉注射全蝎浸剂及煎剂均可使兔、犬血压暂时下降,少数可见暂时上升,但很快恢复,接着出现持久性的血压下降,维持1~3h。灌胃或肌内注射给药,仍有显著持久的降压作用,重复用药不出现快速耐受现象。降压原理为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血管,直接抑制心脏以及对抗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对清醒动物有明显镇静作用,但并不使动物入眠,也可能与降压有关。
从全蝎中分离的蝎酸钠盐,给麻醉兔静脉注射产生暂时血压下降,但对离体蛙的心脏呈兴奋作用。对蛙后肢及离体兔耳血管则均呈收缩作用。有人报道:蝎毒可使离体的豚鼠心脏收缩,张力增强,心率减慢,并呈现频繁的心律不齐,能引起主动脉明显收缩。
蝎毒能引起兔主动脉条明显收缩,作用强度约为去甲肾上腺素的1/5,在蝎毒作用的基础上,妥拉苏林使收缩曲线升高,普萘洛尔使曲线降低。AEP使兔主动脉条轻微松弛。用光电容积搏动法实验,蝎毒和AEP都能使小鼠末梢血管收缩。
●镇痛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蝎毒对内脏、皮肤灼痛和三叉神经诱发皮层电位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用钳蝎毒提取物及镇痛活性肽,对小鼠抗体实验表明钳蝎毒的镇痛作用较粗毒强3倍,较安痛定作用亦强。
●对脑神经的作用:蝎毒毒素对大鼠脑神经细胞线粒体的作用蝎毒毒素对鼠脑神经细胞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具有显著的影响。初分毒素抑制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的活力,降低呼吸控制率、氧化磷酸化效率和耗氧速率,增加线粒体膜的流动性。
●对破伤风杆菌的作用:全蝎15g,赤芍15g,大黄10g,甘草7.5g,制成200ml煎液即为蝎子汤,用1%~10%蝎子汤与破伤风杆菌混合,60~90min无抑制作用,但混合入培养基进行培养,则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破伤风毒素无中和或破坏作用;无论口服或皮下注射蝎子汤,对豚鼠或小白鼠实验性破伤风均无治疗和预防作用。
●对皮肤真菌的作用:测定全蝎水浸剂(1∶5)在试管内对奥杜盎小芽胞癣菌有抑制作用。
●对骨骼肌的作用:蝎毒素对骨骼肌具有直接作用,可引起骨骼肌自发抽动和强直性痉挛,最后导致不易恢复的麻痹。
●其他作用:蝎毒对培养小鼠心肌细胞钠通道有阻滞作用;全蝎粗提物具有抗肿瘤作用。
●毒性:蝎毒主要毒性可使呼吸麻痹,其最小致死量对兔为0.7mg/kg,小鼠为0.5mg/kg,蛙为0.7mg/kg。小鼠口服、皮下或静脉注射蝎子汤0.1~1ml/只,豚鼠口服或皮下注射0.2~5ml/只,均未见明显中毒症状。从华北产活蝎的腹节毒腺提得的毒素,小鼠静脉注射0.5~1.0mg/kg可产生流涎和惊厥,给兔静脉注射0.07~0.1mg/kg导致瞳孔缩小、流涎、强直性惊厥,最后窒息而死。蝎毒粗毒的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2.4 mg/kg,蝎毒中哺乳动物神经毒素Ⅰ和Ⅱ的小鼠腹腔注射LD50分别为0.48mg/kg和0.63mg/kg。
蝎毒肌内注射和腹腔注射给雌性大白鼠,最初作用部位是肺和心脏,随后可分布到各个组织中,主要为肾,而在脑中分布最低,表明其不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蝎毒在鼠体内排泄率非常快。
【诊断要点】
●确切的服药史,具体中毒原因可见于以下几种。
(1)超量:使用散剂或入丸剂量过大。
(2)患者体质差异:医师对年老体虚、肝、肾功能不佳者、婴幼儿用药过大,辨证不清等。
(3)过敏体质:有全蝎等过敏史者,用药前,未审查患者病史及体质;误服蝎尾,刺入食管黏膜,引起食管水肿。
●临床表现
(1)呼吸系统症状:中毒表现主要是呼吸抑制麻痹的结果,出现急性肺水肿,可见呼吸浅表,节律不整,大量泡沫痰阻塞呼吸道,两肺满布痰喘鸣,呼吸严重困难,全身发绀。
(2)神经系统症状:全蝎最重要的作用是抗惊厥,中毒后可使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早期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烦躁不安,继而陷入昏迷状态,最后终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亦可见两腿挛急抽筋,颈部阵发性脚弓反张,鼻音重,听力、视力下降,喝水时卷舌、呛水等。
(3)循环系统症状:用药后可见心悸、心动过缓,血压升高,继之血压突然下降。
(4)消化系统症状:早期可表现出胃肠道刺激症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并逐渐加重,严重者,可引起胃肠道出血。
(5)泌尿系统症状:小便涩痛不利、尿少、尿蛋白等,亦可引起二阴瘙痒。
(6)过敏反应:出现全身剥脱性皮炎,症见全身皮肤瘙痒、疼痛,头、面、颈、四肢呈现弥漫性潮红肿胀,大片状脱屑,手、足呈片状剥脱,伴少量渗出液;亦可出现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可能与蝎毒素、胺和多种氨基酸成分有关。
(7)其他:蝎毒无溶血及混血作用,有别于蛇毒的毒性作用。
●实验室检查: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可见全蝎粉末特征。
毒物分析: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可见刚毛、横纹肌纤维、脂肪油滴等特征。
【急救措施】
●现代解救措施
(1)立即停用全蝎及含全蝎的复方、中成药;轻症停药观察可逐渐缓解。
(2)被蝎子蜇伤者,如有刺针残留,立即拔出。伤口可用1∶5 000高锰酸钾或3%氨水洗涤。随后用拔火罐吸出毒液,局部用0.5%普鲁卡因及α-糜蛋白酶封闭。
(3)洗胃、催吐。服药后4~6h内,无呕吐或呕吐不严重者,可反复洗胃、催吐,减少毒物吸收,并服鸡蛋清或药用炭,保护胃肠黏膜并吸附药物。
(4)补液排毒。静脉滴注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2 000~3 000ml,促进蝎毒素排泄。
(5)对症处理。流涎、恶心呕吐、腹痛甚者,可肌内注射盐酸甲氧氯普安注射液(胃复安)、硫酸阿托品注射液或山莨菪碱等止吐、解除胃痉挛。出现全身症状者,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ml,地塞米松5~1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同时注入抗组胺药物,防治低血压、肺水肿,注入抗蝎毒血清。
●传统解救措施
(1)蝎子蜇伤者,可用大青叶、半边莲捣烂外敷或用蜗牛捣碎,涂患处。
(2)明矾研末后,用米醋调匀外敷。
(3)玄明粉18g,煮服,可促使毒物排泄。
(4)金银花30g,半边莲9g,土茯苓、绿豆各15g,甘草9g,水煎服,3~4/d。
【特别提示】
●全蝎内服:入煎剂,3~6g,蝎尾1~1.7g;研末吞服,每次0.6~1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古代医家方中多用蝎尾,并且认为全蝎之功力“全在于尾,性情下行”。
●服用全蝎水煎剂很少中毒。因蝎毒易挥发,不耐热,100°C加热30min后即被破坏;而服用含全蝎的丸、散剂易中毒。
●血虚生风者、阴虚者、过敏体质者慎用;对全蝎过敏者,及孕妇忌用。
●体虚气弱、血虚生风者不能单独使用本品,如需使用宜配伍党参、当归、黄芪等攻补兼施。
●连续服用全蝎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宜加强监测,防止发生体内蓄积中毒。
●人被蝎子蜇伤后,伤口剧痛,可持续达数小时之久。蝎毒和眼镜蛇相似,毒液进入人体后,局部出现肿胀,发黑,有时引起水疱、血疱和坏死。与伤口部位相应的局部淋巴管和淋巴结肿痛发炎。儿童被蜇症状较成人更加严重。
蟾酥中毒要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