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黄
(Garcinia morella Desv/Gamboge)
【药理作用】
●抗微生物作用:藤黄具有较广谱的抗菌活性,并能抗原虫和真菌。藤黄宁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而对真菌、草分枝杆菌、人型结核杆菌效力很弱,对大肠杆菌无效。新藤黄宁也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其异构体(异藤黄宁及异新藤黄宁)的抗原虫作用较其母体有效(藤黄宁或新藤黄宁通过肠管时可异构化)。藤黄素在体外对非致病性原虫有抑制作用,特别是β及γ藤黄素效力较强。抗原虫与抗菌作用,并不平行。
●抗肿瘤作用:藤黄抗肿瘤作用与给药途径、瘤体类型有关。有试验证明其抗肿瘤活性成分是藤黄酸、新藤黄酸。
●泻下作用:藤黄具有一定的泻下作用,亦是其产生不良反应的药理基础。β藤黄素致泻力较强。
●其他作用:藤黄具有抗炎、抗惊厥活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或抑制作用,藤黄乙醇提取物的水混悬液低浓度兴奋、高浓度抑制兔离体十二指肠平滑肌。
毒性:
●本品对胃部组织有较强的刺激性,内服可刺激胃壁神经和肠黏膜,使胃部分泌物增多,肠蠕动亢进,胆汁增加,剂量较大时,可引起胃肠炎,甚至肠出血等。其中主要是毒性成分是藤黄素类。β及α1藤黄素在超过治疗量时即引起小鼠腹泻。对小鼠的急性毒性LD50为:α1及γ藤黄素皮下注射均为277mg/kg;腹腔注射分别为87.1mg/kg及77.18mg/kg;静脉注射分别为108.4mg/kg及108.0mg/kg。α2及β藤黄素的毒性与此相差甚微。
3 H标记的藤黄素24h仍然在瘤体内维持高浓度,排泄量低,对脏器组织有选择积聚作用,在肝、脾中含量较高。
【诊断要点】
●确切的服药史,具体中毒原因可见于:
(1)超量:内服丸、散剂时,用量过多。
(2)外用不当。外敷面积过大,或在皮肤黏膜损坏处未减量;抗癌制剂静脉滴注过快。
(3)炮制不统一。藤黄剧毒,须炮制后方可入药。炮制方法较多,目前缺乏统一合理的标准。因此,药品的流通会造成临床医师以相同的药理知识指导不同炮制品的运用,增大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机会。
(4)长期、连贯使用含藤黄的抗癌制剂。
●临床表现
(1)中毒初期,以消化道刺激症状为主,感上腹不适或全腹轻微疼痛,食欲下降,头晕,排便次数增加,起始粪便稀少,继则粪便黏液状,里急后重等。
(2)严重者,始则恶心、呕吐,剧烈腹痛、腹泻,出现水样大便,继则排血性大便,引起盆腔内脏器的充血、急性胃肠炎,甚至肠出血,头晕,脱水,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血压下降,休克甚则死亡。
(3)静脉滴注藤黄注射液速度过快,可造成患者头晕、出汗、口干、皮疹等现象,早发现,调整速度或停药后,症状可自行消失。
●
实验室诊断:药材性状鉴别符合及藤黄素理化鉴别试验阳性。
毒物分析:取药材粉末水研合则呈黄色乳剂,受热先软化后变为黏性液体,投火中则燃烧,产生浓烟及明亮火焰。(性状鉴别)取药材粉末用1mol/L的氢氧化钠溶解得澄清溶液,用1mol/L的硫酸酸化,则有乳状颗粒沉淀析出,再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又变为澄清溶液。
【急救措施】
●现代解救措施
(1)立即停用藤黄、含藤黄的复方及藤黄注射液,轻者予以冷粥或冷牛奶频服,症状可缓解。
(2)催吐、洗胃。呕吐不严重者,可先催吐,然后以茶水、温开水完全、彻底、干净地及时洗胃,再给予蛋清、牛奶。
(3)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血清离子检查结果,予以氯化钠溶液或5%、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点滴,防止脱水,纠正酸碱失衡。
(4)对症处理。腹泻严重出现脱水者,除补充液体外,尚可予以蒙脱石粉、氢氧化铝制剂等护胃、收敛止泻;亦可预防性地用上第一、二代喹诺酮类抗生素等或者口服盐酸小檗碱200~300mg,每日2~3次。
●传统解救措施
(1)多食海蜇可以解毒。
(2)对于腹泻、恶心等症状,亦可据临床症状,辨证论治,予以健脾降胃,渗湿止泻等方药辅助治疗。
【特别提示】
●本品内服:入丸剂,每次0.03~0.06g。外用:研末调敷,磨汁涂或熬膏涂适量。
●藤黄之功,功在解毒消肿,抗癌杀虫,凡外科痈肿疮癣,癌肿虫伤属毒邪亢盛之疾可疗;藤黄之毒,毒在以毒攻毒、拔毒排毒,毒在有效成分藤黄素,主要在于局部直接损害,故胃肠虚弱者当慎用。
●体质虚弱者忌服。
●炮制方法繁多,临床运用须区别对待。常见炮制方法有豆腐制、荷叶制、山羊血制、清水制、高压蒸制等。
●生藤黄为国家规定的毒性中药管理品种,用时需凭医生签名的正式处方。
京大戟中毒要揽

(续 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