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大戟
(Radix Euphorbiae Pekinensis/Peking Euphorbia Root)
【药理作用】
●
泻下作用:本品能刺激肠管,引起肠蠕动增加,产生泻下作用。其乙醇提取物及水提物均可使实验动物产生泻下。
●
降压作用:本品水提液对末梢血管有扩张作用,并能抑制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
●
兴奋子宫作用:本品提取物有兴奋离体妊娠子宫的作用。
●
抗菌作用:东北大戟鲜叶汁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有抑制作用,加热或放置时间过久以及除去鞣质后,以上作用消失或减弱。
●
毒性:生京大戟中含有大戟甲烯醇等三萜类化合物,有类似于巴豆和斑蝥素样刺激作用,这类有毒物质与醋酸作用生成衍生物,其刺激性相应消失而疗效不变,因此,传统醋制有减毒作用。
生品对皮肤、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为峻泻药。接触皮肤可引起皮炎,口服对口腔黏膜、咽喉部以及胃肠黏膜可引起肿胀及充血,甚至糜烂,引起腹痛,腹泻,脱水,虚脱,呼吸麻痹而死亡。
【诊断要点】
●
确切的服药史,具体中毒原因可见于以下几种。(1)超量:多为入丸散剂、装胶囊时,用量过大。(2)品种混乱,临床运用不当。
(3)炮制不当:本品为峻下逐水药,不经炮制亦有逐水作用,但有较强烈的不良反应。
●
临床表现
(1)口服中毒:以消化道刺激症状为主,轻者可见咽喉部肿胀、充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虚脱。泻下作用常在服药后2~4h最剧烈,如服散剂超过1.8g时,出现恶寒、震颤、头晕、烦躁、口干等,有时呈极度恐惧感,可持续2~6h,如及时处理,即可缓解。
(2)毒素吸收,还可侵犯中枢神经,见眩晕,昏迷,抽搐痉挛,瞳孔散大,最后呼吸麻痹而死。
(3)外用刺激:新鲜大戟根部汁液对人皮肤、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长时间接触,尚可引起接触性皮炎。
●实验室检查:大戟苷理化鉴别试验阳性。
毒物分析:将药材切成薄片,加冰醋酸与浓硫酸各1滴,在放大镜下观察,可见汁液管中所含汁液显红色。
【急救措施】
●现代解救措施
(1)洗胃、灌肠。早期以1∶2 000的高锰酸钾溶液洗胃,服用时间超过6h者或服泻药后,泄泻不明显者,可用温水200~500ml,1%肥皂水高位灌肠,以排除肠道毒物。
(2)补液,调整酸碱平衡。出现反复吐泻则应及时静脉输液以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初始量给5%的葡萄糖盐水1 000~2 500ml。尿少者,予以呋塞米20~40mg入壶,尿增多则注意补钾。
(3)对症治疗。如发现有呼吸抑制应加用尼可刹米等呼吸兴奋药;腹泻剧烈者,予以蒙脱石粉(思密达)止泻;腹痛明显者,尚可考虑予以山莨菪碱解痉止痛。
●传统解救措施
(1)甜桔梗20g或芦根50g,水煎频服,可助解毒。
(2)古本草记载石菖蒲可解大戟毒。
【特别提示】
●本品内服:入汤剂,1.5~3g;研末吞服,入丸、散或装胶囊,0.3~1g;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研末调敷。
●京大戟醋制后其毒性显著降低,而各种不同浓度醋液炮制的京大戟,在毒性上无显著差异。
●体质虚弱者,慎用,中病即止。孕妇忌用。
●历代本草文献对大戟的记载,有同名异物、品种混淆的现象。临床应用时,仅注意其功效之雷同,而疏于其毒性的差别,易导致中毒现象。
●某些地区将茜草科红大戟属植物红大戟的干燥块根和大戟属植物准噶尔大戟的根作“大戟”入药,前者处方应为红大戟,其毒性小。
●古本草记载大戟“反甘草”“恶薯蓣”“畏菖蒲”。
●关于大戟反甘草,有用动物试验证明,小鼠腹内注射大戟、甘草混合后的乙酸浸出液,其LD50要比单独应用大戟时小数倍,说明配甘草后毒性增强。口服大戟和甘草的煎剂,结果亦很相似。这是就毒性而言,二者不可配伍。从作用看,对大鼠的实验性腹水,口服大戟煎剂有利尿作用。如配甘草,则其利尿和泻下作用都受到明显抑制,而且甘草用量愈大,其抑制作用愈强。二者合用也是不适宜的。
狼毒中毒要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