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1(Vitamin K1)
【药理作用】
维生素K作为羧化酶的辅酶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维生素K缺乏或环氧化物还原反应受阻,因子Ⅱ、Ⅶ、Ⅷ、Ⅹ的合成停留于前体状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引起出血。天然的维生素K有K1、K2,为脂溶性,其吸收有赖于胆汁的正常分泌。
肌内注射1~2h起效,3~6h止血效果明显,12~14h后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本品在肝内代谢,经肾和胆汁排出。口服维生素K1在胆汁的存在下,由胃肠道经小肠淋巴管吸收,用药后吸收良好。
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多与静注过快有关。维生素K1低凝血酶原血症:肌内或深部皮下注射,每次10mg,每日1~2次,24h内总量不超过40mg。本品用于重症患者静注时,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mg/min。肌内注射可引起局部红肿和疼痛。
【诊断要点】
●有大量或误服维生素K1史。
●临床表现
(1)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多发生在静注过快时。
(2)新生儿应用后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黄疸和溶血性贫血。
(3)口服后引起恶心或上腹部不适。
●实验室检查:该药理化鉴别试验阳性。【急救措施】
●立即减量或减慢静注速度。药物大剂量或超剂量可加重肝损害。
●新生儿应用后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黄疸和溶血性贫血,应立即停用本药,并予以对症治疗。
【特别提示】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1)与苯妥英钠混合2h后可出现颗粒沉淀。
(2)与维生素C、维生素B12、右旋糖酐混合易出现浑浊。
(3)与双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合用,作用相互抵消。
(4)水杨酸类、磺胺、奎宁、奎尼丁等也影响维生素K1的效果。
●注意事项
(1)孕妇禁用(FDA分级为C级)。
(2)肝损伤的患者,本品的疗效不明显,盲目加量可加重肝损伤。
(3)本品对肝素引起的出血倾向无效。外伤出血无必要使用本品。
(4)本品用于静脉注射宜缓慢,给药速度不应超过每分钟1mg。
(5)本品应避免冻结,如有油滴析出或分层则不宜使用,但可在避光条件下加热至70~80℃,振摇使其自然冷却,如澄明度正常则仍可继续使用。
(6)下列情况应禁用:严重肝疾患或肝功不良者;严重梗阻性黄疸、小肠吸收不良所致腹泻等病例,不宜使用口服制剂。
氨基己酸中毒要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