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胃治疗多种病证》简介
《从脾胃治疗多种病证》这本书是由.郝军编著创作的,《从脾胃治疗多种病证》共有181章节
1
前 言
脾胃学说是中医整个学术体系的精华部分之一,经历了从《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提出基本理论,张仲景《伤寒论》形成其雏形,隋唐两宋推进了其发展,到李杲《脾胃论》形...
2
目录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从脾胃治疗多种病证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 脾胃的生理功能 第一节 脾的生理功能 一、主运化升清 二、主生血统血 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四、...
3
第一章 从脾胃治疗多种病证的历史沿革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脾胃学术思想对后世医家具有深远的影响,历代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脾胃理论进行了充实与发展,确立了脾胃学说,在整个中医学说体系中占有...
4
第二章 脾胃的生理功能
脾胃的主要功能是收纳和运化水谷精微。《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人出生后维持其生命活动的气血津液,都有赖于脾胃的运化。 《内经》有关...
5
第一节 脾的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升清和生成、统摄血液。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6
一、主运化升清
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一)运化水谷精微 运化水谷精微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物...
7
二、主生血统血
(一)脾主生血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灵枢·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
8
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开窍于口,系指饮食口味等与脾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口味的正常与否,全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也即是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是否正常。脾胃健运,则口味正常,而增进食欲。所以《...
9
四、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
10
五、在志为思
思,即思考、思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如《灵枢·本神》说:“因志而存变谓之思”。思,虽为脾之志,但亦与心主神明有关,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之说...
11
六、在液为涎
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它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物的吞咽和消化。《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脾为涎”,故有涎出于脾而...
12
第二节 脾的生理特性
...
13
一、喜燥恶湿
脾的阳气易衰,阴气易盛;脾又主运化水液,故水湿易于侵犯人体,损伤脾阳。脾阳虚衰,一方面导致湿浊内阻,另一方面可以外湿侵袭。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胃为阳明燥土之腑。“...
14
二、气机升降之枢
脾位于人体的中焦,人体内的气血、水火、阴阳的升降出入运动,都以脾作为中间枢纽。五脏各有升降,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在中者能升能降...
15
三、与长夏相应
长夏是指农历的六月,为夏季的最后一个月,也称季夏。中医认为五脏与四时阴阳相通应。脾为太阴湿土之脏,长夏湿气当令,脾气应于长夏。脾主运化水液,长夏湿气当令,脾喜燥...
16
第三节 胃的生理功能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
17
一、主受纳
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水谷,即饮食物。《灵枢·平人绝谷》说:胃“受水谷”。《素问·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胃主受纳...
18
二、腐熟水谷
腐熟,是指胃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过程。《灵枢·营卫生会》说的“中焦如沤”,形象地描绘了胃中腐熟水谷之状,犹如浸泡沤肥之状。胃接受水谷后,依靠胃的...
19
第四节 胃的生理特性
...
20
一、主通降
通,就是通畅。降,就是下降。《素问·五脏别论》曰:“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灵枢·五味》曰...
21
二、喜润恶燥
胃喜润恶燥,指胃应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胃的受纳腐熟,不仅依赖胃气的推动和蒸化,亦需胃中津液的濡润。胃中津液充足,则能维持其受纳腐熟的功能和通...
22
第五节 人以“胃气”为本
“胃气”是脾胃共同生理功能的概括。《仁斋小儿方论·脾胃》中明确提出:“人以胃气为本”;又在《仁斋小儿方论·血荣气卫论》中进一步说:“人受谷气于胃,胃为水谷之海,...
23
第三章 脾胃的病理特点
...
24
第一节 脾的病理特点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以脾的阳气为主,故脾的运化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脾的阳气虚损,失于升清,运化无权所致。脾的统血功能,实际上是脾的阳气固摄作...
25
一、脾气虚
《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飨泄食不化”,脾气虚弱,运化无权,则食欲不振、纳食不化、腹胀便溏。《素问·太...
26
二、脾阳虚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阳虚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或由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所致。其...
27
三、脾阴虚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藏真濡于脾”,濡者,濡润也,指出了脾脏以滋养、滋润脏腑为其主要功能的生理特点。《素问·玉机真脏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28
第二节 胃的病理特点
胃为水谷之海,喜润恶燥,以降为顺,主受纳饮食和腐熟水谷。因此,胃的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受纳和腐熟功能异常,以及胃失和降而胃气上逆等。胃的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寒热...
29
一、胃气虚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浊气在上,则生䐜胀”,胃受纳功能减退而胃脘满闷、胃纳不佳、饮食乏味,甚则不思饮食等。胃失和降,气机上逆,而现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等...
30
二、胃阴虚
胃阴虚主要是指胃中阴津缺乏,以致津伤气少而引起胃的功能失调,多由火热之邪损伤胃中津液,或由胃火(热)证转化而来,或久病不复,消烁阴液所致。其病理变化是:其一,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