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与其他脏腑相兼病证的定位、定性、治法方药

三、脾与其他脏腑相兼病证的定位、定性、治法方药

脾与其他脏腑在生理上关系密切,病理上相互影响。脾胃藏象辨证论治对临床病证,除定位在脾,还定位在其他脏腑,根据病因病机确定病性,制订治法方药,举例分析如下:

(一)脾与胃病证

脾与胃互为表里,生理上脾胃“合为受载之府,化谷精气,灌溉身形”(《太平圣惠方·卷第五·治脾胃冷热气不和诸方》),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饮食水谷的腐熟运化,由于脾与胃生理上的密切关系,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1.濡泻

《圣济总录》认为“濡泻”是“寒湿之气,内客于脾,则不能埤助胃气,腐熟水谷”(《圣济总录·卷第七十四·泄痢门·濡泻》),水谷不得腐熟,清浊不分,形成完谷不化泄泻。据胃主腐熟、脾主运化水谷功能失常,定位于脾胃;“寒湿”病因,定性脾胃寒湿证。症见濡泻不止,乏力,属脾气虚证;用健脾益气祛湿法治;宜服白术丸方:白术、干姜、厚朴、人参。症见冷痢无度,腹痛,属脾阳虚;用温中散寒健脾法治;宜服附子丸方:附子、高良姜、甘草。

2.呕吐

《小儿药证直诀》指出“呕吐”是“脾胃虚有热”(《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藿香散》),因为脾胃气虚,不能腐熟运化水谷,中焦内热,煎熬津液成涎,胃气上逆所致。据脾胃主腐熟运化水湿功能失常,定位于脾胃;热的病因,气虚的病机,定性为脾胃虚热证;用健脾清热化涎法治;宜服藿香散:麦冬、半夏曲、甘草、藿香叶。

3.心腹胀满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提出“心腹胀满”是“脾胃不和,中脘气滞,宿寒留饮,停积不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三·治一切气(附脾胃、积聚)》),因为外感寒邪,饮食生冷伤脾,脾胃气机阻滞,升降失常,饮食不化所致。据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定位在脾胃;气滞病机,定性为脾胃气滞证;用健脾和胃行气法治;方药和气散:香附、陈皮、肉桂、高良姜、青皮、甘草。

4.肌体羸瘦

《圣济总录》认为“肌体羸瘦”是因为“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则气血减耗,无以灌溉形体,故肌肉不丰而羸瘦也”(《圣济总录·卷第四十六·脾脏门·脾胃气虚肌体羸瘦》)。据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化为气血,外荣形体,内充脏腑的功能失常,定位在脾胃;气血虚病机,定性为脾胃气血两虚证;用健脾益气补血法治;宜服沉香丸:沉香、附子、厚朴、白术、川芎、肉豆蔻、小茴香、胡椒、陈皮、神曲、桃仁、川楝子、阿魏、砂仁。

5.腹痛

《太平圣惠方》提出“腹痛”,是因“脾胃虚冷,水谷不化”(《太平圣惠方·卷第五·治脾胃气虚冷水谷不化诸方》),脾胃阳气不足,失于温运,症见脘腹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食少难化,大便稀溏等。据脾胃主腐熟运化水谷功能失常,定位在脾胃;寒的病因,阳虚的病机,定性为脾胃虚寒证;用温中散寒,健脾祛湿法治;宜服吴茱萸散方:吴茱萸、当归、干姜、厚朴、甘草。

(二)脾与心病证

脾与心生理上“脾者中州,为狐藏以灌四旁,脾气盛则四脏皆得所养”(《圣济总录·卷第五十五·心痛门·脾心痛》),心主血脉,需要脾不断地为其供给水谷精微。由于脾与心生理相关,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1.脾心痛

《圣济总录》认为“脾心痛”是因“脾虚受病,气上乘心”(《圣济总录·卷第五十五·心痛门·脾心痛》),脾阳虚生内寒,中焦寒冷,气逆乘心,则症见心痛,痛特甚如针锥所刺。据脾病伤及心,定位在心脾;阳虚病机,定性为心脾阳虚证;用温阳散寒止痛法治;宜服木香宽中散方:木香、肉豆蔻仁、白茯苓、甘草、陈皮、神曲、诃黎勒皮、人参、麦芽、草豆蔻、白豆蔻、附子。

2.口舌生疮

因“心脾经蕴热所致”(《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十八·口齿门·口舌生疮》),心脾热盛,其气循经上发,而为口舌生疮、舌肿、口疮灼痛,口渴口臭,心烦失眠等。据心脾经络循行口舌部位定位在心脾;热的病因,“心火积热,传之脾土”的病机,定性为心脾热盛证;用清热泻火法治;宜服乌犀汤方:犀角屑、羚羊角屑、朱砂、黄连、大黄、升麻、生干地黄、射干、天冬、玄参、甘草。

(三)脾与肺病证

生理上“脾肺之气,通于咽喉”,病理上相互影响。

口噤

《太平圣惠方》认为“口噤”是“脾肺二脏,积蓄风热”(《太平圣惠方·卷第三十五·治咽喉闭塞口噤诸方》),循经上攻于咽喉,则症见咽喉肿痛,不能言语。据脾肺经络通于咽喉,定位在脾肺;热的病因,定性为脾肺积热证。用清热利咽法治,方药旋覆花丸:旋覆花、枳壳、石膏、川椒、前胡。升麻散:升麻、防风、黄连、甘草、细辛、独活。

(四)脾与肾病证

生理上肾主水液代谢,脾主运化水湿,病理上相互影响。

1.水肿

“脾肾气虚,不能制水,水气妄行,溢于皮肤”(《圣济总录·卷第七十九·水肿门·水肿》)形成“水肿”。《圣济总录》据脾肾“制水”功能失常,将“水肿”定位在脾肾;气虚的病机,定性为脾肾气虚水停证;用补脾益肾行气法治;宜服防己饮方:防己、大戟、木香、赤茯苓、海蛤、犀角、胡黄连、白术、诃黎勒、陈皮、牵牛子、葶苈子、郁李仁、槟榔、大黄。

2.心腹疼痛

“心腹疼痛”是由于“脾肾虚冷”(《圣济总录·卷第五十二·肾脏门肾脏积冷气攻心腹疼痛》)。肾蕴藏真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脾阳温化水湿;若肾阳衰致脾阳不振,阳虚生内寒,失其温养,则临床症见脐腹冷痛,大便时泄,倦怠乏力,腰膝酸软等。据脾肾温养失常的功能,定位在脾肾;阳虚的病机,定性为脾肾阳虚证;用温补脾肾法治;宜服附子煎:附子、诃黎勒皮、甘草、牛膝、硫黄、小茴香。

(五)脾与肝肺病证

生理上脾属土,肝属木,肺属金,肺金克肝木,肝木克脾土,肺开窍于鼻;病理上若脾土热气盛,土侮木。

鼻衄

“脾移热于肝”(《圣济总录·卷第七十·鼻衄门鼻衄》),肝经火盛,血热上行,木侮金,灼伤肺经,血出于鼻窍而为“鼻衄”。《圣济总录》根据藏象学说肺开窍于鼻的特性,“脾移热于肝”,热邪上扰于肺的病机,将“鼻衄”定位在脾肝肺;热的病因,定性脾肝肺热证;用清热凉血法治;宜服地金汤方:生干地黄、生干藕节。

《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儿药证直诀》根据藏象学说脾与胃、心、肺、肾、肝其他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将“濡泻”“呕吐涎”“心腹胀满”“肌体羸瘦”“腹痛”定位在脾胃,“脾心痛”“口舌生疮”定位在脾心,“口噤”定位在脾肺,“水肿”“心腹疼痛”定位在脾肾,“鼻衄”定位在脾肝肺;又据风寒湿热邪等病因,气滞、气虚、气阴两虚、阳虚等的病机,进行了病因病机定性,如脾胃寒湿证、脾胃气滞证、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气血两虚证、脾胃虚热证、心脾热盛证、心脾寒逆证、脾肺积热证、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水停证、脾肝肺热证等,并辨别了寒热虚实性质;定位与定性合参,提出了脾与其他脏腑相兼病证的治法;代表方:白术丸方、附子丸、藿香散、和气散、沉香丸、吴茱萸散、木香宽中散、乌犀汤、旋覆花丸、防己饮、附子煎、地金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