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脾气虚

一、脾气虚

《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飨泄食不化”,脾气虚弱,运化无权,则食欲不振、纳食不化、腹胀便溏。《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认为脾病则不能布散精微,脾病而四肢不用,脾失健运,化源不足,可现面黄肌瘦、少气懒言、四肢倦怠乏力等全身气血不足之候。故《素问·痿论》有“治痿者独取阳明”之论。《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认为脾虚升清无力,水谷精微不能上及头面,会使诸窍失养、头目昏沉。脾气升举无力,甚至下陷,则为中气下陷或称气虚下陷。脾气不升,可见眩晕体倦、内脏下垂、久泄脱肛、便意频数、小便淋漓难尽等。脾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则可出现便血、月经淋漓不断或忽然大下、月经过多以及肌衄等各种慢性出血现象,称为脾不统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