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肝气犯胃

三、肝气犯胃

【临床表现】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脉弦。

【病因病机】脾胃的受纳运化,中焦气机的升降,有赖于肝之疏泄;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横逆犯胃,以致胃气失和,胃气阻滞,即可发为胃痛。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散为疏肝理气之要方。方中柴胡、白芍、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陈皮、枳壳、甘草理气和中,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效。

【医案】

1.沈

肝胃气痛,发则呕吐酸水。治以温通,二陈汤去草,加栝蒌皮、吴茱萸、白胡椒、当归、香附、川楝子。

2.时

脘痛不时发作,曾经吐蛔,兼见鼻血。女年二七,天癸未通。想由胃中有寒,肝家有火。金铃子散:

五灵脂 香附 干姜 川连 使君子肉 乌药 乌梅 茯苓

又 肝胃不和,脘胁痛,得食乃安,中气虚。拟泄肝和胃。二陈汤去草,加川连、六神曲、乌药、高良姜、香附、砂仁。

3.某

自咸丰四年秋季,饱食睡卧起病,今已五载。过投消积破气之药,中气伤戕。脘间窒痛,得食则安,不能嗳气,亦不易转矢气,脉迟弦。肝胃不和,阳虚寒聚于中。拟通阳泄木法。苓桂术甘汤:

陈皮 白芍 吴茱萸 干姜 大枣

4.某

肝胃不和,腰胁胸背相引而痛。舌光无苔,营阴内亏。大便溏薄,脾气亦弱,并无呕吐痰涎酸水等症。宜辛温通阳,酸甘化阴。

陈皮 茯苓 苏梗 吴茱萸 沙苑子 枸杞子 薤白头 白芍 橘饼

渊按:脾肾虚寒宜甘温,营阴内虚宜柔缓,故不用姜、附刚燥之药。

(以上医案引自《王旭高临证医案》)

5.严(二十)

胃痛半年,干呕。(肝犯胃)。

金铃子 延胡 半夏 茯苓 山栀 生香附

6.陈

宿病冲气胃痛,今饱食动怒痛发,呕吐,是肝木侵犯胃土,浊气上踞,胀痛不休,逆乱不已,变为先寒后热,烦躁面赤汗泄,此为厥象,厥阴肝脏之现症,显然在目,夫痛则不通,通字须究气血阴阳,便是看诊要旨矣,议用泻心法。

干姜 川连 人参 枳实 半夏 姜汁

7.吴(三七)

食仓痛发,呕水涎沫,六年久病入络,述大便忽闭忽溏,患处漉漉有声,议通胃阳,兼制木侮。

淡吴萸 良姜 半夏 延胡 炮川乌 茯苓 蒲黄

8.董(氏)

产后三年,经水不转,胃痛,得食必呕,汗出形寒,腰左动气闪烁,大便七八日始通,脉细弦,右涩,舌白稍渴,脘中响动,下行痛缓,病属厥阴顺乘阳明,胃土久伤,肝木愈横,法当辛酸两和厥阴体用,仍参通补阳明之阳,俾浊少上僭,痛有缓期。

人参(一钱,同煎) 开口吴萸(一钱,滚水泡洗十次) 生白芍(三钱) 良姜(七分) 熟半夏(二钱,醋炒焦) 云茯苓(三钱,切块)

9.顾(氏)

天癸当绝仍来,昔壮年已有头晕,七年前秋起胃痛若嘈,今春悲哀,先麻木头眩,痛发下部,膝胫冷三日,病属肝厥胃痛,述痛引背胁,是久病络脉空隙,厥阳热气,因情志郁勃拂逆,气攻乘络,内风旋动,袭阳明,致呕逆不能进食(肝风犯胃液虚)。

九孔石决明 清阿胶 生地 枸杞子 茯苓 桑寄生 川石斛

(以上医案引自《临证指南医案》)

10.苏(廿八)

胃痛呕逆,此属肝木侮土,进河间方:

金铃子(二钱) 郁金(一钱) 小茴香(一钱五分) 炒延胡(一钱) 制香附(一钱五分) 南楂炭(一钱五分) 青皮(一钱)

11.诸(四八)

嗔怒动肝木,犯胃,为痛,为呕,为消渴,肢冷,脉沉微,是木不条达,制肝木,理能取胜。

延胡(一钱) 制香附(一钱五分) 归须(一钱) 川楝子(二钱) 郁金(一钱) 青木香(八分) 桂枝(八分) 炒橘红(七分)

(以上医案引自《也是山人医案》)

12.某

中脘有形漉漉,攻撑作痛。厥气郁于胃中也。

杭白芍(一钱五分,淡吴萸四分同炒) 酒炒延胡索(一钱五分) 炒枳壳(一钱) 广玉金(一钱五分) 台乌药(一钱五分) 香橼皮(一钱五分) 沉香片(四分,后入) 金铃子(一钱五分,切) 砂仁(七分,后入) 制香附(一钱五分,研)

13.某

痛势大减。然气冲至脘,则痛仍剧,大便不行。肝胃不和,气浊内阻。再为疏通。

青皮 金铃子 郁金 整砂仁 木香 槟榔 白蒺藜 制香附 川雅连(淡吴萸同打)

【二诊】大便已行,并呕涎水,痛势降序,而仍未止。再辛通胃阳。

薤白头 制香附 沉香片 砂仁 上徭桂 制半夏 青陈皮 栝蒌仁 茯苓

14.范(右)

中脘不时作痛,痛则牵引背肋,甚至呕吐痰涎,肤肿面浮,往来寒热。肝胃不和,夹饮内阻。拟辛润通降法。

薤白头(三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白蒺藜(三钱) 白僵蚕(三钱) 橘红(一钱) 栝蒌霜(四钱) 白茯苓(三钱) 煨天麻(一钱) 紫丹参(二钱)

【二诊】脘痛已止,胸闷呕吐亦减。两关脉弦。还是肝阳犯胃未平也。

制半夏(一钱五分) 代赭石(三钱) 旋复花(一钱五分,包) 白蒺藜(三钱) 炒竹茹(一钱) 白茯苓(三钱) 橘皮(一钱) 川雅连(二分,淡干姜二分同炒)

(以上医案引自《张聿青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