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热炽盛

一、胃热炽盛

【临床表现】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病因病机】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白虎加人参汤。玉女煎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之热,生地黄、麦冬滋肺胃之阴,川牛膝活血化瘀、引热下行。可加黄连、栀子清热泻火。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后,再转上方治疗。白虎加人参汤。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除烦热,人参益气扶正,甘草、粳米益胃护津,共奏益气养胃、清热生津之效。

【医案】

1.尹左

诊脉左三部弦数,右三部滑数,太溪细弱,趺阳濡数。见症饮食不充肌肤,神疲乏力,虚里穴动。自汗盗汗,头眩眼花。皆由阴液亏耗,不能涵木,肝阳上僭,心神不得安宁,虚阳逼津液而外泄则多汗,消灼胃阴则消谷。头面烘热,汗后畏冷,营虚失于内守,卫虚失于外护故也。脉数不减,颇虑延成消症。姑拟养肺阴以柔肝木,清胃阴而宁心神,俾得阴平阳秘,水升火降,方能渐入佳境。

大生地(四钱) 抱茯神(三钱) 潼蒺藜(三钱) 川贝母(二钱) 浮小麦(四钱) 生白芍(一钱五分) 左牡蛎(四钱) 熟女贞(三钱) 天花粉(三钱) 肥玉竹(三钱) 花龙骨(三钱) 冬虫夏草(二钱) 五味子(三分) 

【二诊】心为君主之官,肝为将军之官,曲运劳乎心,谋虑劳乎肝,心肝之阴既伤,心肝之阳上亢,消灼胃阴,胃热炽盛,饮食入胃,不生津液,既不能灌溉于五脏,又不能输运于筋骨,是以饮食如常,足膝软弱。汗为心之液,心阳逼津液而外泄则多汗;阴不敛阳,阳升于上则头部眩晕,面部烘热,且又心悸。胃之大络名虚里,虚里穴动,胃虚故也。脉象左三部弦数,右三部滑数,太溪细弱,趺阳濡数,唇红舌光,微有苔意,一派阴液亏耗,虚火上炎之象,此所谓独阳不生,独阴不长也。必须地气上升,天气始得下降。今拟滋养肺阴,以柔肝木,蒸腾肾气,而安心神。务使阴阳协和,庶成既济之象。

北沙参(三钱) 抱茯神(三钱) 五味子(三分) 肥玉竹(三钱) 天麦冬(各二钱) 左牡蛎(四钱) 生白芍(二钱) 川贝母(二钱) 大生地(四钱) 花龙骨(三钱) 潼蒺藜(三钱) 制黄精(三钱) 浮小麦(四钱) 金匮肾气丸(四钱,包) 

【三诊】饮食入胃,不生津液,始不为肌肤,继不为筋骨,书谓食亦见症,已着前章矣。阴液亏耗,肝阳上僭,水不制火,火不归宅。两进养肺阴以柔肝木,益肾阴而安心神之剂,尚觉合度。诊脉弦数较和,细数根据然,仍守原意出入,俾得阴阳和谐,水火既济,则入胃之饮食,自能生化精微,灌溉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第是恙延已久,断非能克日奏功也。照前方去金匮肾气丸、五味子、制黄精,加淮山药(三钱)、盐水炒杜仲(三钱)、上桂心(四分) 。

2.何左

多饮为上消,多食为中消,多溲为下消。经云:二阳结谓之消。金匮云:厥阴之为病为消。皆由阴分不足,厥阴之火消灼胃阴,津少上承。拟育阴生津法。

大麦冬(三钱) 川石斛(三钱) 栝蒌皮(二钱) 北秫米(三钱,包) 大生地(四钱) 天花粉(三钱) 淮山药(三钱) 川贝母(二钱) 金匮肾气丸(三钱,包) 南北沙参(各三钱) 生甘草(六分) 

(以上医案引自《丁甘仁医案》)

3.某

脉左数,能食。(肾阴虚胃火旺)。

六味 二冬 龟板 女贞 旱莲 川斛

4.王(四五)

形瘦脉搏,渴饮善食,乃三消症也。古人谓入水无物不长,入火无物不消。河间每以益肾水制心火,除肠胃激烈之燥,济身中津液之枯,是真治法。玉女煎。

(以上医案引自《临证指南医案》)

5.庞

胃热移胆,善食而瘦,谓之食。大便常坚结而不通者,胃移热于大肠也。胆移热于心,故又心跳,头昏。今拟清胃凉胆为主,安神润肠佐之。

鲜石斛 淡芩 郁李仁 火麻仁 枳壳 枣仁 栝蒌皮 龙胆草 茯神 猪胆汁

另更衣丸一钱,淡盐花汤送下。此病服此方五、六剂后,用滋阴如二地、二冬、沙洋参等煎胶,常服可愈。

渊按:此似消非消之证。胆腑郁热移胃,传所不胜,故用苦寒直泻胆火。

(以上医案引自《王旭高临证医案》)

6.善食而饥

乃瘅成消中,膏粱蕴热过也,禁芳草药石,药石发癫,芳草发狂耳,自应清胃,淡薄蔬食,庶可获愈。

蒌皮 枳壳 川连 郁金 金石斛 连翘 焦神曲

(以上医案引自《叶天士医案精华》)

7.消渴之病

大渴恣饮,一饮数十碗,始觉胃中少快,否则胸中嘈杂如虫上钻,易于饥饿,得食渴减,不食渴尤甚,人以为中消之病也,谁知是胃消之病乎。

胃消之病,大约成于膏粱之人者居多。燔熬烹炙之物,肥甘醇浓之味,过于贪饕,酿成内热,津液干涸,不得不求济于外水,水入胃中,不能游溢精气,上输于肺,而肺又因胃火之炽,不能通调水道,于是合内外之水建瓴而下,饮一溲二,不但外水难化,且平日素酝,水精竭绝,而尽输于下,较暴注、暴泄为尤甚,此竭泽之火,不尽不止也。使肾水未亏,尚可制火,无如膏粱之人,肾水未有不素乏者也,保火之不烁干足矣,安望肾水之救援乎。内水既不可制,势必求外水之相济,而外水又不可以济也,于是思食以济之。食入胃中,止可解火于须臾,终不能生水于旦夕,不得不仍求水以救渴矣。

治法宜少泻其胃中之火,而大补其肾中之水,肾水生而胃火息,肾有水,而关门不开,胃火何从而沸腾哉。方用闭关止渴汤:

石膏(五钱) 玄参(二两) 麦冬(二两) 熟地(二两) 青蒿(五钱) 

水煎服,二剂而渴减,四剂而食减,十剂消渴尽除,二十剂痊愈。此方少用石膏、青蒿以止胃火,多用玄参、熟地以填肾水,重用麦门冬以益肺气,未尝闭胃之关门也。然而胃火之开,由于肾水之开;肾水之开,由于肾火之动也;而肾火之动,又由于肾水之乏也。今补其肾水,则水旺而肾火无飞动之机,火静而肾水无沸腾之患。肾水既安守于肾宅,而胃火何能独开于胃关哉。此不闭之闭,真神于闭也。

(以上医案引自《辨证录》)

8.朔客白小楼

中消善食,脾约便难。察其形瘦而质坚,诊其脉数而有力,时喜饮冷火酒,此酒之湿热内蕴为患。遂以调胃承气三下破其蕴热,次与滋肾丸数服,涤其余火,遂全安。

(以上医案引自《续名医类案》)

9.左

频渴引饮,溲多混浊,目昏不寐。此肺胃湿热熏蒸,将成膈消重症。

煨石膏(四钱) 栝蒌皮(三钱) 磁石(三钱) 黑山栀(三钱) 川贝母(二钱) 酸枣仁(二钱,川连二分拌炒) 茯苓(三钱) 黑大豆(四钱) 夜交藤(四钱) 淡竹叶(一钱) 

10.唐(左)

消渴略定,的属中焦之气火过盛,荣液亦为煎灼。药既应手,效方续进。

天花粉(一钱五分) 鲜生地(六钱) 川雅连(三分) 黑大豆(四钱) 肥知母(一钱五分) 茯神(三钱) 甜桔梗(二钱) 枇杷叶(去毛四片) 

又 小溲略少,再踵前法。

鲜生地 甜桔梗 川雅连 黑大豆 肥知母 茯神 炒松麦冬 天花粉 枇杷叶(去毛)

(以上医案引自《张聿青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