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寒饮停滞
【临床表现】咳嗽反复发作,痰涎清稀,畏寒肢重,舌淡,苔白润或滑,脉沉滑或弦;可兼见头眩,气喘,心悸,或小便不利。
【病因病机】寒湿困脾,脾失健运,水饮聚为痰浊;或寒饮停聚于胃,循经上贮于肺,肺气壅塞,上逆为咳。
【治法】温肺化饮,健脾化湿。
【方药】苓甘五味姜辛汤。方中干姜、细辛为君,温肺化饮。饮之所成,多由于脾之不运,水湿内停。故臣以茯苓健脾渗湿,合干姜温运中州,杜绝痰饮化生之源。佐入五味子敛肺止咳,又能敛阴生津,防温燥伤阴。使以甘草,润肺化痰,和中调药。综合全方,共奏温肺化饮之效。本方温散并行,开阖相济;肺脾同治,标本兼顾。
【医案】
1.一人
暴寒外束,痰饮内聚,支塞于肺,肃降失司,气喘咳嗽大发,故日夜不能平卧,形寒怯冷,纳少泛恶,苔白腻,脉浮弦而滑。拟小青龙汤加减,疏解外邪,温化痰饮。
蜜炙麻黄(四分) 川桂枝(八分) 云苓(三钱) 姜半夏(二钱) 五味子(四分) 淡干姜(四分) 炙苏子(二钱) 光杏仁(三钱) 熟附片(一钱) 鹅管石(一钱) 哮吼紫金丹(两粒,另吞,连服二天)
【二诊】服小青龙汤两剂,气喘咳嗽,日中大减,夜则依然,纳少泛恶,苔薄腻,脉弦滑。夜为阴盛之时,饮邪窃踞阳位,阻塞气机,肺胃下降之令失司,再以温化饮邪,肃降肺气。
川桂枝(八分) 云苓(三钱) 姜半夏(二钱) 橘红(一钱) 五味子(四分) 淡干姜(四分) 水炙远志(五分) 光杏仁(三钱) 炙苏子(五钱) 旋复花(包,五钱) 熟附片(一钱) 鹅管石(一钱)
【三诊】气喘咳嗽,夜亦轻减,泛恶亦止,惟痰饮根株已久,一时难以骤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今拟理脾肃肺,温化痰饮。原方去旋复花、远志二味,加生白术(五钱)、炒补骨脂(五钱) 。
2.胡左
暴感寒凉,内停食滞,引动痰饮,互阻中上二焦,肺胃之气不得下降,哮喘喉有痰声,胸闷呕吐,不能纳谷,身热恶风,有汗不解,苔腻,脉弦滑,此留饮也。拟五苓、平胃,解肌达邪,和胃涤饮。
川桂枝(五分) 云猪苓(各三钱) 福泽泻(五钱) 陈皮(一钱) 苍术(一钱) 浓朴(二钱) 半夏(五钱) 枳实炭(一钱) 白蔻仁(五分) 炒麦芽(四钱) 莱菔子(炒研,三钱) 藿香梗(五钱) 玉枢丹(四分,开水磨冲服)
【复诊】寒热解,哮喘平,呕吐亦减,而胸闷嗳气,不能纳谷,小溲短赤,腑气不行,苔薄腻,脉弦滑,宿食留饮,难以骤化,夜不能寐,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以通为补,今拟通胃消滞,和中涤饮。
陈广皮(一钱) 仙半夏(二钱) 枳实炭(一钱) 浓朴(一钱) 赤茯苓(三钱) 泽泻(五钱) 姜竹茹(五钱) 莱菔子(炒研,三钱) 生苡仁(四钱) 炒谷麦芽(各三钱)
3.孙左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虚不能降气,肾虚不能纳气。咳嗽气急,难于平卧,舌白腻,脉弦紧而滑,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无以上承,所以口干不欲饮也。金匮云:痰饮之病,宜以温药和之。拟苓桂术甘合真武意,温肾运脾,降气纳气,俾阳光一振,则阴霾自除矣。
云茯苓(三钱) 生甘草(八分) 橘红(八分) 光杏仁(三钱) 川桂枝(三分) 熟附块(一钱) 旋复花(一钱五分,包) 补骨脂(一钱五分) 生白术(二钱) 制半夏(二钱) 炙白苏子(一钱五分) 核桃肉(二枚) 五味子(三分,淡干姜二分同捣)
(以上医案引自《丁甘仁医案》)
4.一妇人不得于姑
患咳嗽,胸膈不利,饮食无味。此脾肺俱伤,痰郁于中,先用归脾汤加山栀、川芎、贝母、桔梗,诸证渐愈。后以六君加川芎、桔梗煎服痊愈。
(以上医案引自《续名医类案》)
5.王(左)
久咳痰多,数日来中脘结聚有形,食入痞阻,痰喘气逆。脉象沉弦,舌苔淡白。此带病感寒。寒湿痰交阻肺胃。大节在迩,有喘脱之虞。用金匮桂枝加浓朴杏子汤。
川桂枝(五分) 川朴(一钱) 海蛤壳(一两) 炒苏子(三钱) 橘红(一钱) 白芥子(三分) 砂仁(四粒) 磨沉香(四分) 白茯苓(四钱) 枳壳(四分) 杏仁泥(三钱) 杭白芍(一钱,炙草二分炒入)
6.陆(左)
肺有伏寒,至冬寒水行令,阳气不化,以致寒饮停于肺下,咳嗽右胁作痛。宜温疏太阴之表,以觇动静如何。
不去节麻黄(三分另煎去沫冲)制半夏(二钱) 茯苓(四钱) 冬瓜子(四钱) 不去皮尖杏仁(三钱) 生香附(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旋复花(一钱包) 不去节甘草(三分) 炒苏子(三钱) 枳壳(一钱) 磨郁金(五分,冲)
【二诊】温疏太阴之表,咳略减轻。而脉象微数,营液不足之征。论病宜续进苦温,然肺虽恶寒,心则恶热,脉沉带数,未便耗伤营分,再出之以和平。
粉前胡 广橘红 制半夏 云茯苓 旋复花 杏仁泥 炒苏子 炒黄川贝母 蜜炙紫菀
另附梨膏方:
麻黄(四钱,蜜炙去沫)茯苓(四两) 煨石膏(二两) 桔梗(八钱) 枳壳(八钱) 姜汁(二钱) 大荸荠(八两) 甜杏仁(七两,荸荠同打汁冲) 杜苏子(四两,绞汁冲) 白莱菔(一斤,打汁冲) 竹沥(四两,冲) 荆沥(二两,冲) 雪梨(一斤)
上药熬膏,每日服一调羹,开水送下。
7.夏(左)
痰饮阻于肺胃,胸次闷窒,痰多咳逆,甚则四肢不温。阳气为阴所阻。宜为温化。
制半夏(一钱五分) 广皮(一钱) 茯苓(三钱) 栝蒌霜(四钱) 桔梗(七分) 薤白头(三钱) 桂枝(四分) 枳壳(一钱) 炒莱菔(二钱,研)
【二诊】胸次窒闷稍舒,四肢亦稍温和。然仍痰多咳逆。还是痰饮内阻,肺胃之气不宣。再化痰而开展气化。
制半夏(一钱五分) 栝蒌霜(四钱) 桔梗(七分) 白蒺藜(三钱) 薤白头(三钱) 广郁金(一钱五分) 枳壳(一钱) 光杏仁(三钱) 枇杷叶(去毛炙四片) 白金丸(四分开水送下)
【三诊】四肢渐觉温和,痰亦稍利。然胸次时仍窒闷。还是痰饮伏而不化。恐难杜绝根株。
制半夏 枳实 霞天曲 茯苓 陈南星 上广皮 郁金 薤白头 杏仁 白金丸(五分)
【四诊】肢厥转温,咳嗽虽属和平,而胸次尚觉窒闷。无非痰气之阻。前法扩充用千缗汤出入。
陈皮 竹茹 光杏仁 制半夏 茯苓 枳壳 郁金 薤白头 皂荚子
【五诊】胸次窒闷稍舒,然仍不时呵欠的是胸有伏痰,以致阴阳相引。再化痰以通阴阳。
制半夏 橘红 广郁金 茯苓 龙骨 陈胆星 炒枳壳 竹茹 姜汁
【六诊】胸中之伏痰渐开,阴阳交通,呵欠大退,咳嗽痰多较盛。此痰饮之本态也。宜化痰和中降肺。
制半夏(一钱五分) 炒苏子(三钱) 光杏仁(三钱) 前胡(一钱) 郁金(一钱五分) 广橘红(一钱) 白茯苓(三钱) 陈胆星(五分) 枳壳(一钱) 姜汁(二匙)
【七诊】外感寒邪,寒饮复聚,咳嗽复盛,胸又窒闷。再辛润滑利以化痰降浊。
薤白头(三钱) 橘红(一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郁金(一钱五分) 砂仁(五分) 栝蒌仁(四钱,生姜汁炒研) 茯苓(三钱) 炒枳壳(一钱) 干姜(三分) 佛手(一钱)
(以上医案引自《张聿青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