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肝气犯胃
【临床表现】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胀满,烦闷不舒,每因情志不遂而呕吐吞酸更甚,舌边红,苔薄白,脉弦。
【病因病机】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脾,健运失职,饮食停滞,胃失和降,呕吐;脾胃素弱,偶因气恼,食随气逆。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呕。
【方药】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方中柴胡、枳壳、白芍疏肝理气,厚朴、紫苏行气开郁,半夏、茯苓、生姜、甘草和胃降逆止呕。
【医案】
1.高(四四)
咽阻,吞酸痞胀,食入呕吐,此肝阳犯胃,用苦辛泄降。(肝犯胃)。
吴萸 川连 川楝子 杏仁 茯苓 半夏 厚朴
2.钱(三七)
脉细,右坚大,向有气冲,长夏土旺,呕吐不纳食,头胀脘痹,无非厥阳上冒,议用苦辛降逆,酸苦泄热,不加嗔怒,胃和可愈。
川连 半夏 姜汁 川楝子皮 乌梅 广皮白
3.顾
脉濡弱,左胁下久有聚气,纳食酿积于胃脘之中,两三日呕噫吞酸,积物上涌吐出,此皆怫怒动肝,肝木犯胃,胃中阳伤,不能传及小肠,遂变化失司,每七八日,始一更衣,为胃气不主下行故也,法当温胃阳,制肝逆,宿病纠缠,恐多反复。
淡附子 淡干姜 姜汁 生白芍 淡吴萸 白粳米
4.朱
胃中不和,食入呕吐,怒动而病,必先制肝。温胆合左金为宜,去甘草、茯苓,加姜汁。
5.某
气自左升,腹中膨满,呕吐涎沫黄水,暴咳不已,是肝气逆乘,过胃犯肺,当制肝和胃。安蛔丸。
6.王(四五)
肝病犯胃呕逆,口吐清涎,头晕,乳房痛,肢麻痹。
人参(二两) 茯苓(二两) 桂枝木(七钱生)川楝子(一两蒸)川连(盐水炒七钱) 乌梅(一两半)当归(一两半)生白芍(一两半)
7.毛(妪)
因惊,肝气上犯,冲逆,呕吐涎,阳升至巅为头痛,脉右弱左弦,当从厥阴阳明治。
人参 川连 茯苓 川楝 川椒 乌梅 干姜 生白芍
8.陆
鼻明,汤水下咽呕吐,右脉小欲歇,明是劳伤,肝乘胃反。小半夏汤加檀香泥、炒白粳米。
9.颜(氏)
干呕胁痛,因恼怒而病,是厥阴侵侮阳明,脉虚不食,当与通补。大半夏汤加姜汁桂枝南枣。
10.某
肥腻滞胃,肝木始得再乘土位,致气逆上壅呕出,久病至节反剧,最属不宜,总是调摄未尽善奈何,暂与降逆平肝安胃一法。
降香 苏子 旋覆花 茯苓 半夏 广皮 韭汁
11.范
胁痛入脘,呕吐黄浊水液,因惊动肝,肝风振起犯胃,平昔液衰,难用刚燥,议养胃汁,以熄风方。
人参 炒半夏 炒麦冬 茯神 广皮白 炒香白粳米
又 六味去萸换芍,加麦冬、阿胶、秋石。
12.某
肝风犯胃,呕逆眩晕,苦降酸泄和阳,佐微辛以通胃。
川连 黄芩 乌梅 白芍 半夏 姜汁
13.某(五二)
诊脉左弦右弱,食粥脘中有声,气冲涌吐,此肝木乘胃,生阳已薄,皆情怀不适所致,大半夏汤。
(以上医案引自《临证指南医案》)
14.张(三二)
春深气泄,阳气方张,呕恶吞酸,食入即吐,此属肝木乘犯阳明,胃脘清阳少旋,拟苦辛泄降。
(以上医案引自《也是山人医案》)
15.沈(右)
脾虚木旺,木侮胃土。中脘作痛,甚则呕吐,大便时泻时止。脉左关弦。木郁土中,久恐延膈。
上徭桂(四分饭丸先服)缩砂仁 茯苓 白蒺藜 枳壳 上广皮 制半夏 煨天麻 香橼皮
16.陈(左)
食入辄作呕吐,脉两关俱弦。肝阳冲侮胃土,久恐成膈。拟苦辛通降法。
制半夏(一钱五分) 淡干姜(三分) 茯苓(三钱) 土炒白芍(一钱五分) 川雅连(五分) 代赭石(三钱) 橘红(一钱) 旋复花(一钱五分绢包)枳实(一钱) 炒竹茹(一钱五分)
【二诊】脉弦稍平,呕吐略减。的属肝阳逆犯胃土。再和中镇逆,苦降辛开。
制半夏(一钱五分) 白蒺藜(去刺炒三钱) 代赭石(四钱) 土炒白芍(一钱五分) 沉香曲(一钱五分炒) 旋复花(二钱包)淡吴萸(一分五厘)川雅连(五分同吴萸炒) 炒竹茹(一钱五分)
【三诊】呕吐虽减,仍未能止。木克胃土,以致清浊混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制香附(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 炒香甜杏仁(三钱) 沉香曲(一钱五分,炒) 炒竹茹(二钱) 橘皮(一钱) 白蒺藜(三钱) 来复丹(八分,开水另下)
【四诊】大便通调,三日未经呕吐。胃中之清浊,渐得分化。药既应手,再守前意。
川雅连(五分) 炙黑草(二分) 广皮(一钱) 淡干姜(四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川桂枝(四分) 白茯苓(三钱) 枳实(一钱) 炒竹茹(一钱) 来复丹(六分,先服)
【五诊】苦降辛开,分化清浊,胃中之阴阳渐和,呕吐渐定。药既应手,未便更章,但猛剂不宜久投耳。
制半夏(一钱五分) 炙黑草(四分) 川雅连(四分) 枳实(七分) 川桂枝(四分) 白茯苓(三钱) 淡干姜(三分) 竹茹(一钱,水炒) 白芍(一钱五分,土炒) 来复丹(六分,先服)
另拟一方备服。
制半夏(一钱五分) 川雅连(四分) 炙甘草(三分) 茯苓(三钱) 橘皮(一钱) 杭白芍(一钱五分) 淡干姜(四分) 吉林参(另煎冲七分) 焦麦芽(二钱)
(以上医案引自《吴鞠通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