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脾胃亏虚
【临床表现】肢体痿软无力日重,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浮不华,神疲乏力,舌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或沉弱。
【病因病机】脾胃受损,精血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赖以温煦滋养。若素体虚弱,久病成虚,或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脾胃既不能运化水谷以化生气血而精血不足,也不能转输精微,五脏失其润养,筋脉失其滋煦,故发为痿病。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方中人参、白术、山药、扁豆、莲子甘温健脾益气;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陈皮、砂仁和胃醒脾。
【医案】
1.陈
阳明脉空,厥阴风动,自右肩臂渐及足跗痿,长夏气泄。秋半不主收肃。显然虚症。先用通摄方法。(肝胃虚内风动)。
淡苁蓉 熟地 杞子 川牛膝 川斛 茯苓 远志(炒黑)石菖蒲
2.夏(四四)
自稚壮失血遗精,两交夏月,四肢痿,不得转动,指节亦不能屈曲。凡天地间,冬主收藏,夏主发泄,内损多年不复元,阳明脉衰所致。(肝胃虚)。
当归 羊肉胶 杞子 锁阳 菊花炭 茯苓 青盐
3.沈(四四)
眩晕怔忡,行走足肢无力,肌肉麻木,骨骱色变,早晨腹鸣瘕泄。此积劳久伤阳气,肝风内动,势欲痿厥。法当脾肾双补,中运下摄,固体治病。(脾肾阳虚)脾肾双补丸山药粉丸(缪仲淳方)。
(以上医案引自《临证指南医案》)
4.一人形肥色黑
素畏热而好饮,年三十余,忽病自汗如雨,四肢俱痿,且恶寒,小便短赤,大便或溏或结,饮食亦减,医作风治,用独活寄生汤、小续命汤罔效。
仲夏,汪视之脉沉细而数,约有七至,曰:此痿证也。丹溪云:断不可作风治。经云:痿有五,皆起于肺热。只此一句,便知其治之法矣。经又云,治痿独取阳明。盖阳明,胃与大肠也,胃属土,肺属金,大肠亦属阳金,金赖土生,土亏金失所养,而不能下生水,肾水涸火盛,肺愈被伤,况胃主四肢,肺主皮毛,今病四肢不举者,胃土亏也,自汗如雨者,肺金伤也,故治痿之法独取阳明,而兼清肺经之热,正合东垣清燥汤,服百帖,果愈。
震按:脉沉细而数,约有七至,郁热深矣,何不直清其热,而仅用清燥汤清补兼施之药耶盖痿本虚证,加之自汗如雨,饮食减少,则肺胃愈虚,故用此方补土以生金,益水以制火治其本也,连、柏苦寒,苓、泻淡渗,治其标也,古人治病,审慎周到如此,亦知其必中故能持久以收功。
(以上医案引自《古今医案按》)
5.阳明之火
固结于脾,而不肯解,善用肥甘之物,食后即饥,少不饮食,便觉头红面热,两足乏力,不能行走。人以为阳明胃火之旺,以致成痿,谁知是太阴脾火之盛,以烁干其阴乎。夫痿症皆责之阳明,何以太阴火旺,亦能成痿?盖太阴与阳明为表里,阳明火旺,而太阴之火亦旺矣。二火相合,而搏结于腑脏之间,所用饮食,仅足以供火之消磨,而不能佐水之渥。火旺水亏,则肾宫干涸,何能充足于骨中之髓耶,骨既无髓,则骨空无力,何能起立以步履哉。治法益太阴之阴水,以胜其阳明之阳火,则脾胃之中,水火无亢炎之害;而后筋骨之内,髓血有盈满之机也。方用调脾汤:
人参(五钱) 玄参(一两) 麦冬(五钱) 甘菊花(五钱) 薏仁(五钱) 金钗石斛(三钱) 芡实(一两) 山药(五钱)
水煎服,连服四剂便觉腹不甚饥,再服四剂,火觉少息,再服十剂痊愈。此方补脾胃之土,即所以补其火也。然而火之所以旺者,正坐于土之衰耳。土衰则不生水,而生火矣。今于补土之中,加入玄参、甘菊、石斛微寒之药,则脾胃之火自衰,而脾胃之土自旺;脾胃之士既旺,而脾胃之津自生。于是灌注于五脏之间,转输于两足之内。火下温而不上发,头面无红热之侵,何至胫趾之乏力哉。或曰:火盛易消,以至善饥,似宜用消导之剂,以损脾胃之气,乃不损其有余,而反增益其不足,恐未可为训也。不知脾胃之土,俱不可伤,伤土而火愈旺矣。补阴则阳伏,消食则伤阴。补阴可也,宁必用消导之药哉。
6.烦躁口渴
面红而热,时索饮食,饮后仍渴,食后仍饥,两足乏力,不能起立,吐痰甚多,人以为阳明之实火也,谁知是阳明之虚火乎。夫阳明属阳火,亦宜实,何以虚名之?不知胃火初起为实,而久旺为虚。当胃火之初起也,口必大渴,身必大汗,甚则发狂,登高而呼,弃衣而走,其势甚急,所谓燎原之火也,非实而何。至于旺极必衰,时起时灭,口渴不甚,汗出不多,虽谵语而无骂詈之声,虽烦闷而无躁扰之动,得水而渴除,得食而饥止,此乃零星之余火也,非虚而何。实火不泻,必至熬干肾水,有亡阳之变;虚火不清,则销铄骨髓,有亡阴之祸。阴既亡矣,安得不成痿乎?
故治痿之法,必须清胃火而加之生津、生液之味,自然阴长而阳消也。方用散余汤:
生地(一两) 玄参(一两) 茯苓(三钱) 竹叶(一百片) 麦冬(一两) 人参(三钱) 麦芽(一钱) 天花粉(二钱) 神曲(一钱)
水煎服,二剂阳明之余火息,再服二剂,烦躁、饥渴之病除,更用十剂痿症痊愈。此方散胃火之余氛,不去损胃土之生气。胃气一生,而津液自润,自能灌注肾经,分养骨髓矣。倘用大寒之药,直泻其胃火,则胃土势不能支,必致生意索然,元气之复,反需岁月矣。譬如大乱之后,巨魁大盗,已罄掠城中所有而去,所存者不过余党未散耳。用一文臣招抚之有余,若仍用大兵搜索剿除,则鸡犬不留,玉石俱焚,惟空城独存,招徕生聚,有数十年而不可复者矣。何若剿抚兼施之为得哉。
7.人有肥胖好饮
素性畏热,一旦得病,自汗如雨,四肢俱痿,且复恶寒,小便短赤,大便或溏或结,饮食亦减。人以为感中风邪也,谁知是痿病之已成乎。夫痿有五,皆起于肺热,好饮之人,未有不热伤肺者也,肺之母为胃,欲救热伤之肺,必须速救胃土。经曰:治痿独取阳明,正言其救胃也。胃土不足,而肺金受伤,则金失所养,而不能下生肾水,水干则火盛,而肺金益伤矣,况胃主四肢,肺主皮毛。今病四肢不举,非胃士之衰乎;自汗如雨,非肺金之匮乎。
明是子母两病,不急救胃,何能生肺以生肾水哉。方用滋涸汤:
玄参(一两) 麦冬(一两) 茯苓(三钱) 芡实(五钱) 人参(三钱) 甘菊花(三钱) 女贞子(三钱) 生地(二钱) 天门冬(三钱) 黄芩(一钱) 天花粉(一钱)
水煎服,十剂胃气生,二十剂肺热解,三十剂痿废起,四十剂痊愈。此方独取阳明以补胃土,兼清肺经之热也。不必去补肾,而肾水自润矣。李东垣立有清燥汤,亦可治痿,不若此方之更神耳。
(以上医案引自《辨证录》)
8.易思兰治一妇人
年十九,禀赋怯弱,庚辰春因患痿疾,卧榻年余,首不能举,形瘦如柴,发结若毡,起便皆赖人扶,一粒不尝者五月,惟日啖甘蔗汁而已,服滋阴降火药百帖不效。有用人参一二钱者,辄喘胀不安。其脉六部俱软弱无力,知其脾困久矣,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之,而人参更加倍焉,服二剂遂进粥二盏,鸡蛋二枚。后以强筋健体之药,调理数月,饮食步履如常,痊愈。
或问曰:诸人皆用滋阴降火,公独用补中益气,何也?易曰:痿因五内不足,治在阳明。阳明者胃也,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痿由阳明之虚,胃虚不能生金,则肺金热不能荣养一方,脾虚则四肢不能为用。兹以人参为君,白术为佐,皆健脾土之药也。土健则能生金,金坚而痿自愈矣。又问:向用人参一二钱,便作喘胀,今倍用之,又加诸补气药而不喘胀,何也?曰:五月不食,六脉弱甚,邪气太盛,元气太衰,用参少则杯水车薪,不惟不胜,而反为所制,其喘胀也宜矣。予倍用之,如以大军摧大敌,岂有不剿除者哉?加减补中益气汤方:
人参(一钱) 地黄(八分) 归身(八分) 陈皮(六分) 白术(八分) 炙甘草(五分) 泽泻(六分) 黄柏(五分) 丹皮(六分)
9.孙文垣治徐氏子
年弱冠,肌肉瘦削,尻膝肿大,手肘肩皆肿,肿处痛热。或作风与湿痰及鹤膝鼓捶风治,病转甚。诊之,六部皆弦,其色青而白,饮食少,时当长至。曰:此筋痿也,诸痿皆不可作风治。病转甚者,以前药皆风剂耳。风能伤血,血枯则筋愈失养,况弦脉乃肝木所主,搀前而至,是肝有余而脾土受克,脾伤则饮食少而肌肉削也。经曰:治痿独取阳明。阳明者,肠与胃也。
法当滋补肠胃,俾饮食日加,脏腑有所禀受,荣卫流行,气煦血濡。调养至春,君火主事之时,宗筋润而机关可利也。
五加皮 薏仁 甘草 苍耳子 枸杞子 琐阳 人参 杜仲 黄柏 黄芩 防风
服二十剂而精神壮,腰膂健,饮食加。惟间有梦遗,去杜仲,加远志、当归,三十帖痊愈(雄按:议论极是,方未尽善)。
(以上医案引自《续名医类案》)
10.陈(左)
劳倦伤脾,脾病则四肢不用矣。
焦苍术(二钱) 范志曲(二钱炒) 川朴(一钱) 晚蚕砂(三钱) 上广皮(一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萆薢(三钱) 白蒺藜(三钱) 秦艽(一钱五分) 焦麦芽(四钱) 酒炒桑枝(五钱)
又 神情稍振,再守效方出入。
焦白术(一钱) 范志曲(二钱炒) 川朴(一钱) 秦艽(一钱五分) 上广皮(一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川萆(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生薏仁(四钱) 赤猪苓(各二钱) 焦麦芽(三钱) 桑枝(酒炒五钱)
(以上医案引自《张聿青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