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藏象辨证论治的规律特点
“藏象辨证必须据脏腑经络定位、病因病机定性,并以定位与定性合参”(《中医藏象辨证学肝胆病辨证论治方案》),即从患者临床表现部位上的特点进行定位,这是以脏腑归属部位及经络循行部位为依据的;同时,还必须从各脏腑的功能特点,各脏器在体征方面的特点,各脏腑与季节气候的关系和影响,各脏腑与病因和发病时间的关系及影响等等各方面加以合参;属于病因病机方面的风、寒、暑、湿、燥、热,及阴阳、气血、表里、虚实等定性内容,又必须与定位结合考虑;然而这些定性内容,却又是通过临床证候特点、个体特质、发病季节与病因,以及发病与病程上的特点,亦即病因病机的特点来进行辨别的。脾胃藏象辨证具有以下规律特点:
据藏象学说,脾胃主司受纳、运化,布津液而统血、藏意,脾之华在唇,开窍于口,其味为甘,在色为黄;因而出现上述这些功能失常的病变,均可考虑定位于脾胃,为脾胃的本脏腑病证。如“脾劳”“脾瘅”“脾中风”“多涎”“泄痢”“腹胀满”“心腹疼痛”“腹内虚鸣”“呕吐酸水”等,是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功能失常而出现的病证,所以定位在脾。“胃反”“胃热渴”“胃疸”“酒疸”“谷疸”“胃风”“吐血”“谷疸”“大便秘涩”等,属胃腐熟运化传导水谷功能失常,胃气上逆继而出现的病证,故定位在胃。
从脏腑之间的关系考虑,则脾胃表里或与其他脏腑关系失常的病变,定位除在脾胃外,还涉及其他脏腑,属脾胃与其他脏腑相兼病证。如“肌体羸瘦”“宿食不消”“哕”“噫醋”“不能饮食”“消渴”“水肿”“脾积”“脾心痛”“心腹疼痛”“口舌生疮”“重舌”“口噤”“口臭”“赤脉波贯黑睛”“目见黑花飞蝇”“鼻衄”等,因是脾与胃、心、肺、肾、肝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而出现的病证,所以定位在脾与其他脏腑。“胃心痛”“咳嗽”“咽喉中如有物妨闷”(膈气咽喉噎塞)“食亦”“飧泄”“洞泄”“下利”“小儿吐利”等,属胃与心、肺、胆、肠等其他脏腑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而出现的病证,因此定位在胃与其他脏腑。
从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循行络属,凡是症状表现在鼻根、头角、前额、下颌、舌、上齿、乳房、大腹、腹股沟等部位的病变,均可定位于脾胃,为脾胃的经络所系肢体、官窍病证。如“脾脏中风”“舌强不语”“咽喉不利”“舌肿胀”等,因症状表现在足太阴脾经的循行络属部位,所以此定位在脾;“唇生肿核”“妇人乳肿”“妇人乳痈”“妇人乳结核”等,症状表现在足阳明胃经的循行络属部位,故定位在胃。
从色脉言,则黄色、濡缓脉属于脾;同时考虑季节病因特点,则长夏湿热多病在脾胃。
脾胃病证的病因病机定性,包括风、寒、湿、燥、火、热及饮食之邪伤等病因,以及脾胃气虚、阳虚、阴虚等病机。
总之,对临床出现的症状,以脏腑结合经络定位,合参病因病机定性,从而得出辨证结论,确定治法方药,是脾胃藏象辨证论治的规律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恒动观”和“天人相应观”的学术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