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脾虚不运
【临床表现】面色萎黄,遍体轻度浮肿,晨起头面肿甚,动久坐久下肢肿甚,能食而倦怠无力,大便或溏,身肿而小便正常或反多,脉软弱。
【病因病机】脾气虚弱,失于健运,精微不化,清阳不升,水饮转输无力,泛溢肌肤。
【治法】益气升阳,健脾化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配伍山药、莲子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更用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是为佐药。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为佐药;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
【医案】
1.王
病后脾虚气滞,浮肿食少,大便溏泄,法当温脾。
党参 茯苓 泽泻 木香 冬术 炮姜 茯神 神曲 砂仁 谷芽
2.孙
脾虚胀满,面浮足肿,小便不利,脉形细数,元气大亏,虑其喘急之变。
党参(元米炒) 牛膝 茯苓 巴戟肉 陈皮 泽泻(盐水炒) 车前子 冬术(土炒) 怀山药 苡仁 杞子炭 生熟谷芽
3.冯
风水相搏,一身面目悉肿,咳嗽,气升不得卧。症势险重,用越婢法。
麻黄 生甘草 杏仁 石膏 赤苓 泽泻 陈皮 葶苈子 大腹皮 生姜 大红枣。
又 用越婢法,虽得微汗,手肿稍退,余肿未消,咳嗽气急,良由劳碌之人,脾胃不足,急不行运。今以扶脾和中理气,宣达三焦,冀其气化流通。
冬术 生皮 大腹皮 防己 陈皮 防风 茯苓皮 冬瓜皮 姜皮
(以上医案引自《王旭高临证医案》)
4.诊脉右大而缓
左手小数促,冬季寒热身痛,汗出即解,自劳役饥饱嗔怒之后,病势日加。面浮足肿,呼吸皆喘,目泪鼻衄,卧着气冲欲起,食纳留中不运,时序交夏,脾胃主候,睹色脉情形,中满胀病日来矣,盖此症属劳倦致损,初病即在脾胃。
东垣云:胃为卫之本,脾乃营之源。脏腑受病,营卫二气,昼夜循环失度,为寒为热,原非疟邪半表半里之症,斯时若有明眼,必投建中而愈。经言: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建中甘温,令脾胃清阳自立,中原砥定,无事更迁。
仲景亦谓男子脉大为劳,则知内经东垣仲景垂训,真规矩准绳至法,且汗泄积劳,都是阳伤。医药辛走劫阳,苦寒败胃。病患自述,饮蔗即中脘不舒,顷之少腹急痛,便稀,其胃阳为辛苦大伤,明甚。又述咳频冲气,必自下上逆,夫冲脉隶于阳明,胃阳伤极,中乏坐镇之真气冲脉动则诸脉皆动,浊阴散漫上布,此卧着欲起矣,愚非遥指其脉,正合内经:浊气在上,则生嗔胀。太阴所至,为腹胀相符也,有昔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当以病因传变推求,故辨论若此。
浓朴 杏仁 人参 茯苓 蜜煨姜 南枣
(以上医案引自《叶天士医案精华》)
5.遗风包
痢后浮肿腹大,脉涩滞,舌滑白,溺少。宜和中分消。(七分十四日)
大腹皮(三钱) 焦六曲(四钱) 生香附(钱半) 炒枳壳(二钱) 泽泻(三钱) 炒车前(三钱) 赤苓(四钱) 炒莱菔子(二钱) 冬瓜皮(三钱) 防己(三钱) 通草(一钱半)
清煎二帖。
介按:痢后脾虚湿滞,故治法仍以扶脾渗湿。
(以上医案引自《邵兰荪医案》)
6.薛立斋治一产妇
饮食少思,服消导之剂,四肢浮肿。薛谓中气不足,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六君子汤而愈。后因怒腹胀,误服沉香化气丸,吐泻不止,饮食不进,小便不利,肚腹四肢浮肿,用《金匮》加减肾气丸而愈。
7.一痘后浮肿
皮薄而光,手按成窟,咳渴便涩。乃痘后饮食伤脾,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浸渍脾土,渗透皮肤故肿耳。其喘咳者,水妄行不能制火,火盛刑金也。又曰:水气上行侵肺,最为难治。其小便涩者,由金为火克,失其降下之令,不能输化也。治宜补中行湿,清热利便之药,以实脾饮、五脾散、石千散治之。
8.一痘后小便不利
腰以下肿,乃脾胃气虚,不能制肾水,水溢下焦故也。当利小便,以五苓散,间服牡蛎散,又六君加泽泻。
9.一妇人病面脚皆肿
饮食减少,世医皆作血虚治之不效。窦曰:非血病,乃脾胃虚也。令日服延寿丹十粒,全真丹五十粒,至十日觉大便滑,病愈。
10.一人头面四肢浮肿
带黄色,行动脚软。此脾胃虚弱,只宜健脾固中气为主。
人参 白术 茯苓 陈皮 甘草
渐愈。
(以上医案引自《续名医类案》)
11.邵
由足肿而致遍体虚浮,二便不利,脉象沉弦,舌苔白滑。脾虚湿邪不运,溢入肌肤,名曰饮肿。恐水气逆射而致气喘,拟开鬼门法。
炙麻黄(五分) 北细辛(三分) 煨石膏(四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桂枝(四分) 淡干姜(四分) 光杏仁(三钱) 生甘草(二分) 大腹皮(二钱)
(以上医案引自《张聿青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