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寒邪客胃
【临床表现】胃痛暴作,甚则拘急作痛,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病因病机】寒属阴邪,其性凝滞收引。气候寒冷,寒邪直中,内客于胃,或服药苦寒太过,或寒食伤中,致使寒凝气滞,胃气失和,胃气阻滞,不通则痛。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高良姜温胃散寒,香附行气止痛。
【医案】
1.罗谦甫治江淮漕运使崔君长子
年二十五,体丰肥,奉养膏粱,时有热证,友人劝食寒凉物,因服寒药,至元庚辰秋,病疟,久不除,医投以砒霜等药,新汲水送下,禁食热物,疟病不除,反加吐利,脾胃复伤,中气愈虚,腹痛肠鸣,时复胃脘当心而痛,屡易医,罔效。至冬还家,百疗不瘥,延至四月间,(疟病久)。因劳役烦恼,前症大作。
罗诊之,脉弦细而微,(弦主痛,微细则为虚寒)手足稍冷,面色青黄而不泽,情思不乐,恶烦冗,食少,微饱则心下痞闷,呕吐酸水,发作疼痛,冷汗时出,气促闷乱不安,须人頞相抵而坐,少时易之。《内经》云:中气不足,溲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为痿厥,心悗。又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则卒然而痛,得炅则已,炅者,热也,非甘辛大热之剂,则不能愈。乃制扶阳助胃汤,方以:
炮干姜钱半 人参 豆蔻仁 炙甘草 官桂 白芍各一钱 陈皮 白术 吴茱萸各五分 黑附子炮去皮二钱 益智仁五分
作一服,水三盏,姜三片,枣二枚。食前温服。三服,大热皆去,痛减过半。至秋,先灸中脘三七壮,以助胃气,次灸气海百余壮,生发元气,滋荣百脉,以还少丹服之,则善饮食,添肌肉、调皮肤。明年春,灸足三里二七壮,乃胃之合穴也,亦助胃气,又引气下行。春以芳香助脾,复以育气汤,加白檀香平治之,戒以惩忿窒欲,慎言节食,一年而平复。
2.滑伯仁治一妇人
盛暑洞泄,(里)厥逆恶寒,(表)胃脘当心而痛,自腹引胁,转为滞下,呕哕不食。医以中暑霍乱疗之,益剧。
脉三部俱微短沉弱,不应呼吸,曰:此阴寒极矣,不亟温之,则无生理。(舍时从症。)《内经》虽曰:用热远热。又曰:有假其气,则无禁也。于是以姜、附温剂三四进,间以丹药,脉稍有力,厥逆渐退,更服姜、附七日,众症悉去。遂以丸药,除其滞下而安。(先固其原,乃攻其邪)。
3.东垣治一妇人
重娠六个月,冬至,因恸哭,口吸风寒,忽病心痛不可忍,浑身冷气欲绝。曰:此乃客寒犯胃,故胃脘当心而痛。急与草豆蔻、半夏、干生姜、炙甘草、益智仁之类。或曰:半夏有小毒,重娠服之,可乎?曰:乃有故而用也。岐伯曰:有故无殒,故无殒也。服之愈。
(以上医案引自《名医类案》)
4.俞(左)
寒饮停聚胃中,胃阳闭塞。中脘作痛,甚至有形,按之漉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薤白头 大腹皮 公丁香 白茯苓 川朴 制半夏 老生姜 白蔻仁(研后入) 黑丑(三分) 交趾桂(一分) 上沉香(一分)
后三味研细末先调服。
【二诊】温通胃阳,兼逐停饮,中脘作痛大退。的是寒饮停于胃府,从此切忌寒冷水果,勿再自贻伊芳戚。
制半夏(一钱五分) 木猪苓(一钱五分) 大腹皮(一钱五分) 泽泻(一钱五分) 公丁香(三分) 制香附(二钱) 白茯苓(三钱) 川朴(一钱) 高良姜(四分) 橘皮(一钱) 生姜(二片)
5.某
脉象沉弦,中脘有形作痛,此中阳不足,寒浊阻于胃府也。
薤白头(三钱) 广皮(一钱) 茯苓(三钱) 高良姜(四分) 沉香曲(二钱) 干佛手(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制香附(二钱) 瓦楞子(五钱打) 丁香(一钱五分) 蔻仁(一钱二分)
二味研细末每服五分盐汤下。
6.洪(左)
中脘作胀,而且剧痛,呕吐涎水,脉象沉弦。此寒饮停阻胃中,恐致痛厥。
上安桂(七分后入) 荜茇(六分) 赤白苓(各一钱) 香附(三钱) 公丁香(三分) 制半夏(三钱) 广皮(一钱五分) 香附(三钱) 薤白头(三钱) 上沉香(三分) 黑丑(一分)
后二味研细末先调服。
【二诊】剧痛欲厥,业已大定,出险履夷,幸矣幸矣。前法再进一步。
上安桂 半夏 广皮 薤白头 老生姜 瓦楞子 香附 乌药 香橼皮 茯苓
(以上医案引自《张聿青医案》)
7.南皋桥七家田沈商尧
年五十余,胃寒痛不止,脉弦迟舌白胖,清乌镇沈馨斋治之,用归建中汤一剂即止。
桂枝(一钱) 煨姜(三片) 全当归(二钱) 东白芍(三钱) 红枣(三枚) 大棉(一钱五分) 炙甘草(七分) 饴糖(三钱) 胡芦巴(一钱)
(以上医案引自《邵兰荪医案》)
8.李长蘅吴门舟次
忽发胃脘痛,用顺气化食之药勿效。李诊之曰:脉沉而迟,客寒犯胃也。以参苏饮加草豆蔻三钱,煎熟,加生姜自然汁半碗。一服而减,两服而痊。
(以上医案引自《续名医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