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痰湿壅滞

一、痰湿壅滞

【临床症状】突发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病因病机】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壅滞经脉,上蒙清窍。

【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配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方中半夏、陈皮、茯苓健脾燥湿化痰;胆南星、竹茹清化痰热;石菖蒲化痰开窍;人参扶助正气。苏合香丸芳香化浊,开窍醒神。

【医案】

1.程

脉濡无热,厥后右肢偏痿,口舌歪,声音不出。此阴风湿晦中于脾络,加以寒滞汤药,蔽其清阳,致清气无由展舒。法宗古人星附六君子汤益气,仍能攻风祛痰,若曰风中廉泉,乃任脉为病,与太阴脾络有间矣。(风湿中脾络)。

人参 茯苓 新会皮 香附汁 南星(姜汁炒) 竹节白附子(姜汁炒) 

又 经络为痰阻,大便不爽,昨日跌仆气乱,痰出甚艰。转方以宣经隧。

炒半夏 石菖蒲 广橘红 茯苓 胆星 枳实 竹沥 姜汁

(以上医案引自《临证指南医案》)

2.哈

六十六岁,中风湿,口歪,臂不举,腿肿,脉洪数,口渴,胃不开,与辛凉开水道法。

桂枝(三钱) 防己(二钱) 飞滑石(一两) 通草(二钱) 半夏(五钱) 桑叶(五钱) 石膏(四钱) 茯苓皮(一两) 晚蚕砂(三钱) 

二帖而效,十四帖痊愈,后以补脾胃收全功。

(以上医案引自《吴鞠通医案》)

3.何

右关脉独滑动如豆,此有痰浊在中焦也。中脘皮肉觉浓,手足筋脉时或动惕,痰走经络之象。法当攻补兼施。朝服香砂六君丸三钱,夜服控涎丹十四粒,朱砂为衣。

(以上医案引自《王旭高临证医案》)

4.王(左)

四肢不遂,言语謇涩,脉濡而滑。此气虚而湿痰入络,类中之症,难望近功。

奎党参(三钱) 九节菖(五分) 制半夏(三钱) 远志肉(五分) 广藿香(三钱) 苍术(一钱五分,麻油炒黄) 广橘红(一钱) 川萆(二钱) 薏仁(四钱生) 炒于术(二钱) 人参再造丸(一粒) 

【二诊】中湿之后,络隧未和。温通和络泄湿,脉症相安,守效方出入再进。

制半夏 枳壳 独活 萆薢 泽泻 桑枝(酒炒) 橘红 杏仁 防己 薏仁 桂枝 蒌皮(炒) 

5.何(左)

痰湿素盛,于五日前陡然口眼斜,左手指伸屈不利。左关脉弦,右关脉滑。此痰湿阻于阳明之络,类中之先声也。急宜戒饮,以酒性上升而热故也。

制南星 白僵蚕 煨天麻 广皮 桑寄生 木防己 左秦艽 独活 指迷茯苓丸

复诊稍好,改用人参再造丸。

【二诊】脉症相安,然手仍带肿,经谓湿胜则肿。究之诸病之作,皆风火之所为也。

炙绵 威灵仙 青防风 桂枝 制南星 野于术 羚羊片 左秦艽 汉木防己 生薏米 木猪苓 建泽泻 桑枝膏

6.左

脉象弦滑,左臂作麻。此湿痰过盛,营卫之气,为之阻蔽,有痱中之虞。

桂枝 焦枳实 羌活 云茯苓 白僵蚕 防风 制南星 天麻 广橘红 制半夏 二妙丸

7.某

眩晕耳鸣,四肢麻木,脉形弦滑。此胃有湿痰,胆木不降,有类中之虞。

制半夏 枳实 天麻 竹茹 秦艽 净双钩 陈胆星 石决明 广橘红 山栀 磁朱丸(一钱五分) 

(以上医案引自《张聿青医案》)

8.顾左

疥疮不愈,湿毒延入经络,四肢酸软,不能步履,痰湿阻于廉泉,舌强不能言语,口角流涎,脾虚不能摄涎也。《内经》云: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此证是也,恙久根深,蔓难图治,姑拟温化痰湿,通利节络,以渐除之。

潞党参(二钱) 仙半夏(二钱) 陈胆星(八分) 木防己(三钱) 生白术(一钱) 陈广皮(一钱) 西秦艽(二钱) 全当归(二钱) 竹节白附子(一钱五分) 炙甘草(五分) 陈木瓜(二钱) 紫丹参(二钱) 酒炒嫩桑枝(四钱) 指迷茯苓丸(五钱,包) 

(以上医案引自《丁甘仁医案》)

9.有人身忽自倒

不能言语,口角流涎,右手不仁,肌肤不知痛痒,人以为气虚而中风也。夫气虚则有之,而中风则未也。此病乃心气既虚,不能行气于胃,而胃气又虚,则胃自生热,蒸其津液,结为痰涎,壅塞隧道,不能行气于心。即堵截其神气出入之窍,故神明瞀乱,神明无主,则舌纵难言,廉泉穴开,而口角故流涎沫也。一身能运者,全藉气以行之。今气既大虚,不能行于四肢,则手自不仁。右手者,尤气之所属也。气不能行于肌肤,则痛痒不知矣。此等之症,若作风治,未有不死者。即于补气之中,加入祛风之药,亦止苟延性命,必成半肢之风症矣。故半肢之风,皆错治中风而成之也。治法宜用六君子汤加入附子治之。

人参(一两) 白术(二两) 黄芪(二两) 半夏(三钱) 茯苓(五钱) 甘草(一钱) 附子(一钱) 陈皮(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出声,二剂而痰涎收。一连十剂,而前症尽愈。夫参、苓、术补气之圣药也,加入附子,则将军有威令,遍达于诸经之内,岂独心胃相通,使痰涎之不壅塞乎,所以奏功之能神也。

(以上医案引自《辨证录》)

10.范

惊动肝胆,风阳与胃中之痰浊交互入络。营卫营运之气,上下升降之机,阻窒碍滞。周身皮肤,肌肉,关节麻木不仁,胸脘不畅,饮食无味,口多涎沫,头昏心悸。风阳抑郁不伸,痰浊弥漫不化,苔白而裂,大便干燥,胃虽有湿,而肠液已枯矣。拟清火熄风,化痰渗湿,参以养血滋液。

羚羊 苁蓉干 天麻 决明 半夏 麻仁 制南星 泽泻 橘红 茯神 当归 嫩钩 姜汁 竹沥

渊按:饮食不化精微而化痰浊,致胃湿肠燥,由气秘不行,中焦升降失其常度耳。

(以上医案引自《王旭高临证医案》)

11.李思瑭母

年六旬,体甚肥,正月间忽中风卒倒,不省人事,口噤喉鸣,手足不随,服牛黄丸、小续命不效。脉之,浮洪而滑,右手为甚,缘奉养极浓,形气盛而脉有余。经云:消瘅击仆,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痰也。又云:土太过令人四肢不举。丹溪所谓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当先用子和法涌吐之。乃以稀涎散、齑汁调灌之,涌出痰涎碗许。少顷,又以三化汤灌之,至晚,泻两三行,喉声顿息,口亦能言。但人事不甚者,知上下之障塞已通,中宫之积滞未去也,用二陈汤再加枳实、黄连、莱菔子、木香、白蔻仁。每日二服。数日,人事渐爽,腹中知饥,令进稀粥。大便结,每日以润字丸五分,白汤点姜汁送下。犹时有拘挛燥结之患,知为血耗津衰,以四物,秦艽、黄芩、甘草。数十帖,三月而愈。

12.侍卫金汉光外家中风

四肢不能举动,喘鸣肩息,声如曳锯,不能着枕,寝食俱废半月余。脉之数大,按久无力,尺内愈虚,以上皆右手寸关也。至于左手,关尺弦数,按之渐小,惟寸口数盛。或时昏眩烦乱,所服皆二陈、导痰,杂以秦艽、天麻之类不应。又与牛黄丸,痰涎愈逆,危殆益甚。因以六君子加胆星、竹沥,或加黄连、当归。甫四剂,喘顿除。再二剂,饮食渐进,堪就枕。又四剂,手足运动。十余剂后,可徐行矣。

13.张石顽治一人

汗出偏沮,脉来不柔,时自歇止。肝阳有余,而胃阴不足,于是稠痰浊火,扰动于中,壅滞于外。目前虽尚安和,然古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智者见微知著,自当加意调摄为佳。

人参 石斛 南枣 半夏 茯苓 炙草 麦冬 丹皮 小麦

(以上医案引自《续名医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