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湿热壅滞

二、湿热壅滞

【临床表现】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病因病机】湿热之邪,壅滞肠胃,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发生泄泻。

【治法】清肠利湿。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该方是治疗湿热泄泻的常用方剂。方中葛根解肌清热,煨用能升清止泻,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甘草甘缓和中。

【医案】

1.薛立斋治钱可久

善饮,面赤痰盛,大便不实,此肠胃湿痰壅滞。用二陈、芩、连、山栀、枳实、干葛、泽泻、升麻一剂,吐痰甚多,大便始实。此后,日以黄连三钱,泡汤饮之而安,但如此禀浓不多耳。

震按:此条重在如此禀浓不多句,而日以黄连三钱泡汤饮,又当知如此治法亦殊少。

(以上医案引自《古今医案按》)

2.某

另纯阳正气丸(五分,吞服)暑湿挟滞交阻,肠胃为病,腹痛泄泻黄水,日十余次,胸闷不能纳谷,小溲短赤,口干欲饮,舌质红、苔黄,脉濡数。治宜和中分利,利小便以实大便也。

煨葛根(二钱) 赤猪苓(各三钱) 生白术(一钱五分) 炒扁豆衣(三钱) 陈皮(一钱) 大腹皮(三钱) 六神曲(三钱) 炒车前子(三钱) 春砂壳(八分) 六一散(包,三钱) 香连丸(吞服,一钱) 干荷叶(一角)  银花炭(三钱) 

3.匡孩

泄泻黄水,已延旬余,口舌糜腐,妨于吮乳。指纹色紫,已到气关,此脾土已虚,湿热内蕴,热蒸于上,湿注于下,湿多成五泄也。生甫数月,小舟重载,勿轻视之。

生白术(一钱五分) 炒淮药(二钱) 赤茯苓(三钱) 炒扁豆衣(三钱) 薄荷叶(六分) 川雅连(四分) 生甘草(四分) 焦楂炭(二钱) 车前子(一钱五分) 干荷叶(一角) 陈仓米(一合,煎水煎药)

(以上医案引自《丁甘仁医案》)

4.程仁甫治一妇人七十岁

清闲厚味,六月患吐泻腹痛,口渴倦怠,三日夜不止,先医用藿香正气散不效,程诊六脉滑数不匀。曰:暑令西照,受热明矣。吐泻三日夜,脾胃伤矣。用六君去甘草,加麦芽、山楂、姜连、藿香、乌梅(煎熟),徐徐服之,再用香连丸,顿止。

(以上医案引自《名医类案》)

5.一女人

因泄泻发狂言,六脉紧数,乃胃中积热也。窦询其丈夫,因吃胡椒、生姜太多,以致泄泻,五日后发狂言,令服黄芩知母汤而愈。

6.一人

食物入口,顷从大便出,其脉洪数,此火性急速也。用:

黄连 滑石 木通 泽泻 人参

徐徐服,二帖愈。

7.张路玉治陈总戎泄泻

腹胀作痛,服黄芩、白芍之类,胀急愈更甚。其脉洪盛而数,按之则濡,气口大三倍于人迎,此湿热伤脾胃之气也。与浓朴生姜半夏人参汤二剂,泄痢止而饮食不思。与半夏泻心汤,二剂而安。

(以上医案引自《续名医类案》)

8.乔(左)

停饮日久,清浊升降不行,胃中窒塞,向有呕吐,兹则便泄,色必深酱。是水饮之气,郁而化热,在胃上则兼辛金之化,其水兼寒,在胃下则兼丙火之化,其湿兼热,亦定理也。降阳和阴,冀其升降清浊,各循常度。是否即请裁用。

制半夏 云茯苓 淡干姜 瓦楞子 川雅连 生熟草 人参须 川桂枝

9.屠(右)

腹痛甚则便泄,泄甚热。气有余,便是火,洵哉。

金铃子 香附 辰茯神 钩钩 炒酸枣仁 白蒺藜 天麻 炒白芍 砂仁 沉香片

10.聂(左)

素体湿甚,兹则由胀满而致便泄,色如败酱,得泄转松,然中脘有形,气冲嗳噫,胃呆少纳,时易汗出。脉象濡软而滑,苔白质腻,口味带甜。此由湿热内蕴,脾土不能转旋,水谷不能分化,尽注于肠,肝木从而暗动。恐致呃忒。拟和中运脾,兼泄府浊。

六一散(三钱包) 省头草(二钱) 炒红曲(一钱) 土炒陈皮(一钱) 生熟薏仁(各二钱) 白茯苓(三钱) 广木香(四分) 小温中丸(三钱) 川雅连(四分)  吴萸(二分,煎汁拌炒) 

【二诊】投剂之后,解出极为秽臭,府中之浊,得从外泄,而自利仍不稀疏。昨尚和平,今又腹中胀满,甚至有形上冲,直抵中脘,则恶心嗳噫,最为难堪,抚之摩之,其形方能降下。口甜干腻,苔白转黄,脉象转滑,关部独弦。湿热内蕴,清浊之气,不司升降,土气既滞,木气遂郁,致横暴之气,肆逆莫制。望六之年,恐正不胜病。金匮厥阴篇中每用苦辛酸,即遵其旨。

川雅连(六分) 生甘草(三分) 淡子芩(一钱五分,酒炒) 车前子(一钱五分) 杭白芍(三钱) 白茯苓(三钱) 生熟木香(各二分) 土炒广皮(二钱) 淡干姜(三分) 省头草(二钱) 

(以上医案引自《张聿青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