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与其他脏腑病证
(一)心脾病证
1.虚证
1)心脾气虚证
劳伤思虑太过,心脾之气受损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面色无华,行动乏力,少气懒言,神思恍惚,心悸易惊,食少便溏;或妇人崩漏;舌质淡,舌体虚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缓细弱。
【证候分析】心气虚,以致面色无华,心悸易惊;脾气虚,而见行动乏力,少气懒言,神思恍惚;脾不升清,则食少便溏;脾不统血,则妇人崩漏。
2)心脾血虚证
劳伤心脾,营血耗损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无华,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食少肢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心血虚,可见面色苍白无华,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脾不散精,可致食少肢倦,日渐消瘦。
3)心脾气血两虚证
心脾两亏,气血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少寐多梦,惊悸怔忡,恍惚健忘,纳少不运,腹胀便溏。舌淡红,脉细弱或舌淡苔白,脉濡细。
【证候分析】心气血不足,则面色不华,头晕目眩,少寐多梦,惊悸怔忡;脾气血两虚,则神疲乏力,恍惚健忘,纳少不运,腹胀便溏。
4)心脾气阴两虚证
劳伤思虑,心脾受损,气阴两虚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面色无华,气短神疲,心烦不安,心悸少眠,盗汗自汗,口干纳少,大便干涩。舌淡少津,脉细涩。
【证候分析】心血虚,则面色无华,心悸少眠;心阴虚,则心烦不安,盗汗自汗;脾气虚,以致气短神疲;脾阴虚,则口干纳少,大便干涩。
5)心脾阳虚证
劳伤日久,脾阳虚衰,心阳受损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神疲食少,畏寒肢凉,气短乏力,便溏,心悸怔忡,舌淡紫,苔白滑,脉细弱。
【证候分析】心阳虚,而见气短乏力,心悸怔忡;脾阳虚,而见神疲食少,畏寒肢凉,便溏。
2.实证
1)心脾寒凝证
中焦寒冷,气逆乘心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刺痛,畏寒肢冷,便溏,口唇青紫,舌暗或有瘀点,苔白,脉迟涩。
【证候分析】寒聚中焦,脾阳受损,故畏寒肢冷,便溏;寒气上逆乘心,寒性凝滞,气滞血瘀,以致心刺痛。
2)心脾热盛证
心脾热盛,其气循经上发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口舌生疮,舌肿,口疮灼痛,口渴口臭,心烦失眠,大便干少,小便短黄,舌红苔薄腻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故口舌生疮,舌肿,口疮灼痛,心烦失眠;脾经有热,以致口渴口臭,大便干少,小便短黄。
3)心脾气滞证
思虑过度,气结不行发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胸痞闷疼痛,抑郁不畅,气胀纳减,舌淡苔白,脉涩。
【证候分析】脾气不行,故气胀纳减,抑郁不畅;气滞血瘀,而见心胸痞闷疼痛。
(二)肺脾病证
1.虚证
1)肺脾气虚证
肺虚渐及于脾,以致脾气亦虚,或脾气虚;土不生金,肺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咳喘,胸闷气短,食少倦怠,面浮足肿,行动喘乏,自汗畏风,肠鸣便溏,面色无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肺气不足,故胸闷气短,自汗畏风,肺气上逆,而见咳喘,脾气不足,则食少倦怠;脾不化湿,则面浮足肿,肠鸣便溏。
2)肺脾气阴两虚证
肺脾两虚,气阴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咳嗽气短,乏力,食少,腹胀,口干,烦热,自汗或盗汗,脉弱。
【证候分析】肺气虚,则见乏力;肺气逆上,则见咳嗽气短;肺阴虚,以致烦热,自汗或盗汗。脾气虚,可使食少,腹胀。脾阴虚,故口干。
2.实证
1)肺脾湿热证
湿热内蕴困脾,脾不运化,内酿成痰,上扰于肺,肺气不宣,所表现的证候。多由醇酒厚味困脾,或暑热湿之邪所中伤。
【临床表现】咳嗽痰黄,腹胀,呕恶纳呆,肢体困重,便溏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湿热蕴脾,脾失健运,则腹胀,呕恶纳呆,肢体困重;痰热上袭于肺,肺气不宣,故咳嗽痰黄。
2)肺脾寒湿证
寒湿伤脾,脾不健运,内酿成痰,上扰于肺,肺气不宣,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感受外寒湿邪,居处寒冷潮湿所致。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色白,脘闷纳呆,便溏;舌苔白滑腻,脉浮滑。
【证候分析】脾为寒湿所困,运化失常,故脘闷纳呆,便溏;肺气不宣,则咳嗽痰多色白。
(三)肝脾病证
1.实证
1)肝脾气滞证
情志不遂,郁怒不解,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气机逆乱,脾气不升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时欲叹息,急躁易怒,胸胁胀闷窜痛,纳呆腹胀,肠鸣矢气,腹痛腹泻,泻而痛减,大便夹有黏液,在妇女可致月事不调。舌苔白薄腻,脉弦。
【证候分析】肝气郁结,故时欲叹息,急躁易怒;气机逆乱,而见胸胁胀闷窜痛;脾气不升,致纳呆腹胀,肠鸣矢气,腹痛腹泻;肝脾气滞,则泻而痛减,大便夹有黏液,在妇女可致月事不调。
2)脾湿肝郁证
湿困脾,日久肝失疏泄,导致肝脾同病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胸胁、脘腹痞胀或隐痛,纳呆便溏,情绪抑郁,间或烦躁易怒,面色萎黄。舌苔厚腻,脉或濡或弱,或缓或数。
【证候分析】湿邪困脾,脾失健运,故纳呆便溏,面色萎黄;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胸胁、脘腹痞胀或隐痛,情绪抑郁,间或烦躁易怒。
3)肝脾气滞血瘀证
情志郁结,气机不利,血行受阻,脉络血瘀,或肝病及脾,脾失健运,水湿停留,血结水聚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攻痛;面色黯黑;胁下癥积,按之不移;面颈胸臂有血痣,呈丝纹状;朱砂掌;唇色紫暗,或舌质紫绛有瘀斑;脉多细涩。
【证候分析】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而见脉络怒张;胁下癥积,按之不移;面颈胸臂有血痣,呈丝纹状;朱砂掌。气机逆乱,脾气不升,故腹大坚满。
4)肝脾湿热证
湿热中阻,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胁胀,腹胀,脘闷纳少,恶心厌油,或见黄疸,大便黏臭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中阻,阻遏气机,肝气郁滞,而见胁胀,腹胀;脾运化失常,则脘闷纳少,恶心厌油,大便黏臭不爽;影响于胆,胆汁外泄,或见黄疸。
2.虚证
1)肝脾血虚证
脾虚血衰,或脾不统血;肝血亏虚,或肝脾血燥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头晕,两目干涩,两膝酸软无力,面色无华,夜盲,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筋脉拘急,爪甲不荣。舌淡苔白,脉细。
【证候分析】脾不生血,以致面色无华,头晕;肝血不足,不能上荣于目,而见两目干涩,夜盲,视物模糊;肝血不能濡养经脉,则见两膝酸软无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爪甲不荣。
2)肝脾气血虚证
肝脾两脏虚亏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神疲肢倦,胁肋隐痛、喜按,头晕眼花,视物模糊,肢体麻木,月经量少,食少,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弦缓细。
【证候分析】肝气血不足,故胁肋隐痛喜按,头晕眼花,视物模糊,肢体麻木;脾气血不足,以致神疲肢倦,月经量少,食少,腹胀,便溏,面色萎黄。
(四)脾肾相兼证
1.虚证
1)脾肾气虚证
脾肾两脏亏虚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食少,腹胀,便溏,腰酸,耳鸣,小便浑浊或大便失禁,气短气坠;或妇女体虚,带下清稀不止,舌淡脉弱。
【证候分析】脾肾气虚,清气下陷,下元不固,而见小便浑浊或大便失禁;脾气虚,清阳不升,则食少,腹胀,便溏,或妇女体虚,带下清稀不止;肾气虚,故腰酸,耳鸣。
2)脾肾阳虚证
脾病阳衰,久虚及肾,或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倦怠乏力,面色㿠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腹中冷痛,下利清谷,舌淡胖、有齿印,苔白,脉沉迟。
【证候分析】脾阳虚,不能温煦,故而倦怠乏力,面色㿠白,腹中冷痛,下利清谷;肾阳虚,而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
2.虚实夹杂证
1)脾肾气虚水停证
脾肾两脏气虚,水液内停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神疲气短,食少腹胀,腰膝酸软,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脾气虚,则神疲气短,食少腹胀;肾气虚,则腰膝酸软,小便不利;脾肾气虚,不能温化水湿,以致肢体浮肿。
2)脾肾阳虚水停证
脾肾阳气亏虚,水液气化失常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痛、喜温喜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不利,肢体浮肿,下肢尤甚,面色㿠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脾阳虚,可使腹胀纳少,腹痛、喜温喜按,形寒肢冷;肾阳虚,而见腰膝酸软,小便不利,肢体浮肿(下肢尤甚),面色㿠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