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肝胃不和

三、肝胃不和

【临床表现】胃脘痞满闷塞,脘腹不舒,胸膈胀满,心烦易怒,喜太息,恶心嗳气,大便不爽,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脉弦。

【病因病机】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逆,悲忧则气郁,惊恐则气乱等等,造成气机逆乱,升降失职,形成痞满。其中尤以肝郁气滞,横犯脾胃,致胃气阻滞而成痞满为多见。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消痞。

【方药】越鞠丸。方中香附、川芎疏肝理气,活血解郁;苍术、神曲燥湿健脾,消食除痞;栀子泻火解郁。本方为通治气、血、痰、火、湿、食诸郁痞满之剂。

【医案】

1.虞恒德治一人

年三十余,身材肥盛,夏秋间,因官差劳役,至冬,得痞满症,两胁气攻胸中,饱闷不能卧,欲成胀满症。历数医,皆与疏通耗散之药,不效。

十一月初旬,虞诊两手关前缘浮洪而弦涩,两关后脉皆沉伏,此膈上有稠痰,脾土之所气敦阜,肝木郁而不伸,当用吐法,木郁达之之理也。奈值冬月降沉之令,未可行此法。且与豁痰疏肝气,泻脾胃敦阜之气。

平胃散 半夏 青皮 茯苓 川芎 草龙胆 香附 砂仁 柴胡 黄连 瓜蒌仁等药

病退十之三四,待次年二月初旬,为行倒仓法,安。

(以上医案引自《名医类案》)

2.李(左)

肝木不和,腹胀脘痞不纳,时发时止,甚则心神恍惚。脉左关独弦。此厥气失疏,风阳扰攘也。

金铃子 白蒺藜 广郁金 广皮 砂仁 白芍 制香附 炒枳壳 朱茯神 炒枣仁 香橼皮

(以上医案引自《张聿青医案》)

3.东垣治一贵妇

八月中,先因劳役,饮食失节,加之忧思,病结痞,心腹胀满,旦食则不能暮食,两胁刺痛。(琇按:两胁刺痛,终木气乘土)。

诊其脉,弦而细。至夜,浊阴之气当降而不降,胀尤甚,大抵阳主运化。饮食劳倦,(琇按:先生平生只主此四字)。损伤脾胃,阳气不能运化精微,聚而不散,故为胀满。先灸中脘,乃胃之募穴,引胃中生发之气上行阳道。又以香顺气汤助之,使浊阴之气自此而降矣。

(以上医案引自《名医类案》)

4.人

有中心郁郁不舒,久则两胁饱满,饮食下喉,即便填胀,不能消化,人以为臌胀之渐也,而不知皆气滞之故。倘用逐水之药,必且更甚;用消食之药,亦止可取一时之快,而不能去永久之胀也。法宜开郁为主。然而气郁既久,未有不气虚者也,使仅解其郁,而不兼补其气,则气难化食,胀何以消?方用快膈汤:

人参(一钱) 茯神(五钱) 白芍(三钱) 白芥子(二钱) 萝卜子(五分) 槟榔(三分) 神曲(五分) 枳壳(三分) 柴胡(五分) 薏仁(三钱) 浓朴(三分) 

水煎服,一、二剂轻,四剂痊愈。此方解郁而无刻削之忧,消胀而无壅塞之苦,攻补兼施,自易收功也。

(以上医案引自《辨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