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本腑病证的定位、定性、治法方药

四、胃本腑病证的定位、定性、治法方药

胃具有腐熟、运化、传导饮食水谷功能,其气以下降为顺,具有喜润恶燥的生理特性。胃功能失常,而表现的病证均可定位在胃;根据病因病机定性,制订治法方药。举例分析如下:

(一)定位

《圣济总录》在胃门下列“食亦”“胃反”“哕”“噫醋”,在消渴门列“胃热渴”,黄疸门列“胃疸”,痈疽门列“胃脘痈”,小儿门列“胃风”,将上述病证定位在胃。

1.食亦

临床表现多食善饥而形体消瘦。因“胃为水谷之海,所以化气味而为营卫者也,胃气冲和则食饮有节,气血盛而肤革充盈;若乃胃受邪热,消泺谷气,不能变精血,故善食而瘦”(《圣济总录·卷第四十七·胃门食亦》,因此定位在胃。

2.胃反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寒热时作,心下痞结,状如复杯”(《圣济总录·卷第四十七·胃门·胃反》),因胃主腐熟水谷,若胃气虚,饮食不化,胃气上逆所致,故定位在胃。

3.哕

胃主腐熟,其气以下降为顺,若胃气虚,“胃气逆痞满,复遇冷折之,故令哕逆”《(圣济总录·卷第四十七·胃门·哕)》,所以定位在胃。

4.噫醋

胃具有腐熟运化传导饮食的功能,若寒邪伤胃,“致饮食滞于膈脘,不能传化,令人胀满气逆,所以噫醋”(《圣济总录·卷第四十七·胃门·噫醋》),故定位在胃。

5.胃热渴

胃喜润恶燥的生理特性,若“胃气实则生热,热则土气内燥,津液不通,咽膈烦满,故渴而引饮”,所以定位在胃。

6.胃疸

“已食如饥,心烦而身面黄,小便赤色”《(圣济总录·卷第六十·黄胆门·胃疸》),因为胃腐熟运化水谷,若胃热,腐熟水谷过快,则“已食如饥”;循经上扰于心,心主神明失常,水液代谢不利,则“心烦而身面黄,小便赤色”,所以定位在胃。

7.大便秘涩

胃喜润恶燥,若“胃蕴客热,口糜体黄,是谓热秘”(《圣济总录·卷第九十七·大小便门·大便秘涩》),故定位在胃。

8.胃脘痈

胃其气下行,脾升胃降,气机如常,若“热聚于胃口而不行”(《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二十九·痈疽门·胃脘痈》),气滞血瘀,故胃脘为痈,因此定位在胃。

9.胃风

“胃风,其状腹善满,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七十九·小儿门·小儿胃风腹胀泄痢》),因胃腐熟运化水谷,小儿胃气不足,若感受风寒之邪,水谷不化,则泄痢而形瘦;气机阻滞,则腹胀,所以定位在胃。

10.吐血

“食饮过度,胃冷不化,烦闷强呕,食物与气,俱上冲胃脘,因致伤损,吐血鲜赤”(《圣济总录·卷第六十八·吐血门·吐血统论》),因此定位于胃。

11.呕吐

生理上,胃其气下降为顺;病理上,若“胃气上而不下也,譬之通瓶小口,顿溉不入,乃升气所碍,人病呕吐”(《圣济总录·卷第六十三·呕吐门·呕吐》),故定位在胃。

12.谷疸

胃具运化传导功能;若“失饥大食,胃气冲熏”(《太平圣惠方·卷第五十五·治谷疸诸方》),饮食过饱,生湿助热,湿热外泄,则“食毕即头眩心忪,怫郁不安而发黄”,因此定位在胃。

通过分析,《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认为“胃黄”“食亦”“胃反”“哕”“噫醋”“胃热渴”“胃疸”“胃脘痈”“胃风”“吐血”“呕吐”“谷疸”等病证,是因风寒热邪,饮食之邪导致胃腐熟运化传导水谷功能失常,胃气上逆而出现,所以定位在胃,属胃本腑证。

(二)定性

“胃风”“飧泄”“呕哕”“留饮”“反胃”“胸胁支满”“胸膈痰滞”等病证的病因病机,《圣济总录》提出有“胃受风冷”“风邪干胃”“胃受饮湿”“滞气在胃”等,《太平圣惠方》提出有“胃中有热”“饮酒过”“胃气不和”等。另外,《太平圣惠方》卷第五、《圣济总录》在胃门下还列“胃虚冷”“胃实热”。

1.胃受风冷

“胃受风冷”可引起“胃风”(《圣济总录·卷第一十七·诸风门·胃风》)。因风寒邪犯胃,胃腐熟运化水谷功能失常,饮食不化,停滞中焦则症见“腹胀妨闷,不思饮食”(《圣济总录卷·第一十七·诸风门·胃风》)。故据风寒的病因,定性为风寒伤胃证,实证。

2.风邪干胃

“风邪干胃”可引起“飧泄”(《圣济总录·卷第一十七·诸风门·胃风》)。症见“食物不化,便利完出”;因风邪伤胃,胃运化传导功能失常,饮食不能腐熟,形成完谷不化的泄泻。所以据风的病因,定性为风伤胃证,实证。

3.胃中有热

“胃中有热”可引起“呕哕”(《太平圣惠方·卷第五·治脾胃壅热呕哕诸方》)。因阳气盛,生内热,热邪犯胃,灼伤津液,痰饮积聚,胃气上逆则“呕哕”,故据热邪病因,定性为热伤胃证,属实证。

4.胃受饮湿

“胃受饮湿”可引起“留饮”(《圣济总录·卷第六十四·痰饮门·留饮宿食》)。症见“噫气吞酸,呕逆恶心,腹胁胀满,不喜饮食”(《圣济总录·卷第六十四·痰饮门·留饮宿食》);因是湿邪中阻,胃失和降所致,所以据湿邪病因,定性为湿伤胃证。

5.饮酒伤胃

“饮酒过”可引起“反胃”(《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七·治反胃呕哕诸方》)。“反胃者,为食物呕吐,胃不受食,言胃口翻”(《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七·治反胃呕哕诸方》),是饮酒过伤胃,胃失合降,胃气上逆所致;故据饮酒病因,定性饮食伤胃证,实证。

6.滞气在胃

“滞气在胃”引起“胸胁支满”(《圣济总录·卷第六十七·诸气门·上气胸胁支满》)。由于胃失和降,胃气郁滞不行,则症见“不得饮食,胸胁支胀”(《圣济总录·卷第六十七·诸气门·上气胸胁支满》);所以据胃“滞气”病机,定性为胃气郁滞证,实证。

7.胃气不和

“胃气不和”可致“胸膈痰滞”(《太平圣惠方·卷第十二·治伤寒胸膈痰滞诸方》)。因胃气不和,传导运化水湿失常,凝聚为痰,停于胸膈,则症见“胸膈闷不散,身体壮热,头目昏沉,少思饮食”(《太平圣惠方·卷第十二·治伤寒胸膈痰滞诸方》);故据胃气不和病机,定性为胃气不和证,实证。

8.胃实热

“胃实热”证,“恒渴引水,头痛如疟,唇口皆干,喜哕,消谷喜饥”(《太平圣惠方·卷第五·胃实热》),或“面目悉黄,谵妄狂越,身热多汗,腹胁坚满,大便秘难”等症状(《圣济总录·卷第四十七·胃门·胃实热》)。因“胃气盛实,则壅涩不宣,蕴积生热”(《圣济总录·卷第四十七·胃门·胃实热》),热盛腐熟过快,伤及津液,热扰神明;所以据内热病机定性,热伤胃证,实证。

9.胃虚冷

“胃虚冷”证,“腹中常痛,两胁虚胀善鸣,时寒时热,唇口干,面目浮肿,食饮不下”等症状(《圣济总录·卷第四十七·胃门》),因胃具喜温而恶寒,其气下降的生理特性,胃“若其气不足,寒冷之气乘之”(《圣济总录·卷第四十七·胃门》),气机阻滞,水液代谢不利则见上述症状;故据胃气虚病机,定性胃气虚证。

通过以上分析,《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根据风寒湿热邪,饮食之邪,气滞、气虚病因病机,对定位于脾的病证“胃风”“飧泄”“呕哕”“留饮”“反胃”“胸胁支满”“胸膈痰滞”等定性如风寒伤胃证、风伤胃证、热伤胃证、湿伤胃证、饮食伤胃证、胃气郁滞证、胃气不和证、胃气虚证等,辨别了寒热虚实的性质。

(三)治法方药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阐明“胃风”“飧泄”“呕哕”“留饮”“反胃”“胸胁支满”“胸膈痰滞”“胃实热”“胃虚冷”等病证的病因病机后,提出“处方疗疾,当先诊知病源,察其盈虚,而行补泻”(《太平圣惠方·卷第二·论处方法》),列举了临床出现的不同症状及治法方药,如《太平圣惠方》有枇杷叶散、芦根散、白豆蔻散、白术散、泄热芦根散等;《圣济总录》有胃风汤、豆蔻丸、厚朴陈橘皮汤、大半夏丸、磨滞丸、柴胡当归汤、丁香丸等。

1.清热和胃

《太平圣惠方》对“呕哕”据“胃中有热”病机,定性有热邪伤胃证,属实证;治以清热和胃;代表方:枇杷叶散,芦根散。

(1)枇杷叶散:“呕哕,见食即吐”(《太平圣惠方·卷第五·治脾胃壅热呕哕诸方》),属热壅痰滞证;清热化痰和胃法治;宜服枇杷叶散方:枇杷叶、木通、前胡、人参、麦冬、茯苓。

(2)芦根散:“热则恒渴引水,唇口皆干”(《太平圣惠方·卷第五·治脾胃壅热呕哕诸方》),属热盛伤津证;用清热和胃生津法治;宜服芦根散:芦根、赤茯苓、瓜蒌根、麦冬、知母、甘草。

2.和胃降逆祛湿

白豆蔻散:“反胃”“食即呕吐”(《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七·治反胃呕哕诸方》),据“饮酒过”伤胃病因,定性有饮食伤胃证,实证;和胃降逆祛湿法治;宜服白豆蔻散:白豆蔻、枇杷叶、诃黎勒皮、前胡。

3.行气和胃

白术散:“胸膈痰滞”“胸膈闷不散,身体壮热,头目昏沉,少思饮食”(《太平圣惠方·卷第十二·治伤寒胸膈痰滞诸方》),据“胃气不和”病机,定性胃气不和证,实证;行气和胃法治;宜服方药白术散:白术、甘菊花、赤茯苓、人参、前胡、大腹皮、旋覆花。

4.清热和胃

“胃实热”定性有热伤胃证,实证;清热和胃法治;代表方:泄热芦根散,黄连丸。

(1)泄热芦根散:“常渴引饮水”(《太平圣惠方·卷第五·胃实热》),属热盛津伤证;清热生津法治;宜服泄热芦根散方:芦根、赤茯苓、瓜蒌根、麦冬、知母、甘草。

(2)黄连丸:“多渴心烦”(《太平圣惠方·卷第五·胃实热》),属胃热亢盛证;清胃除热法治;宜服黄连丸方:黄连、赤茯苓、麦冬、苦参。

5.祛风散寒和胃

《圣济总录》对“胃风”据“胃受风冷”病因,定性有风寒伤胃证,实证;用祛风散寒和胃法治;代表方:胃风汤,豆蔻丸。

(1)胃风汤:“水谷不化,飧泄注下,腹痛肠鸣,胁肋胀”(《圣济总录·卷第一十七·诸风门·胃风》),风寒伤胃证,实证;祛风散寒和胃法治;胃风汤方:人参、赤茯苓、川芎、桂枝、当归、芍药、白术。

(2)豆蔻丸:“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胀”(《圣济总录·卷第一十七·诸风门·胃风》),属风邪犯胃证,实证;祛风和胃法治;宜服豆蔻丸:肉豆蔻 羌活 防风 桔梗 陈皮 木香。

6.祛风和胃止泻

厚朴陈橘皮汤:“飧泄”“食物不化,便利完出”(《圣济总录·卷第一十七·诸风门·胃风》),据“风邪干胃”的病因,定性为风伤胃证,实证;祛风和胃止泻法治;宜服厚朴陈橘皮汤:厚朴、陈皮、甘草、川芎、肉豆蔻。

7.止逆温胃化湿

“留饮”据“胃受饮湿”定性有湿伤胃证,实证;止逆温胃化湿法治;代表方:大半夏丸,磨滞丸。

(1)大半夏丸:“噫气吞酸,呕逆恶心”(《圣济总录·卷第六十四·痰饮门·留饮宿食》),属湿伤胃证,实证;止逆温胃化湿法治;宜服大半夏丸方:半夏、木香、青皮、丁香、人参。

(2)磨滞丸:“食已腹痛,呕哕恶心,胸胁胀闷,大便秘利不定”(《圣济总录·卷第六十四·痰饮门·留饮宿食》),属湿阻气滞证,实证;用祛湿行气法治;宜服磨滞丸:木香、青皮、桂枝、吴茱萸、砂仁。

8.行气和胃

柴胡当归汤:“胸胁支满”据“滞气在胃”的病机,定性有胃气郁滞证,实证;症见“胸胁支胀,唇干口”;用行气和胃法治;宜服柴胡当归汤:柴胡、当归、细辛、防风、麻黄、桂枝、半夏、人参、黄连、黄芩。

9.温胃祛寒

丁香丸:“胃虚冷”据胃气虚,寒邪乘虚伤胃,均定性有胃气虚证。症见“腹胀食减,四肢少力,不思饮食,口吐酸水,大便滑泄,脐腹多痛”等(《圣济总录·卷第四十七·胃门》);温胃祛寒法治;代表方:丁香丸:丁香、厚朴、干姜、吴茱萸、青皮、桃仁、五味子、诃黎勒、槟榔、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