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脾胃病证
(一)虚证
1.脾胃气虚证
脾胃气虚,纳运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食欲不振;脘腹痞胀,食后尤甚;大便溏薄,神疲乏力,肢体怠惰,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脾胃气虚,脾气不升,则大便溏薄,神疲乏力,肢体怠惰;胃气不降,则食欲不振,脘腹痞胀;舌淡苔薄白,脉缓弱为气虚之象。
2.脾胃阳虚证
脾胃阳气不足,失于温运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食少难化,脘腹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脾阳虚,温煦失常,故脘腹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大便稀溏;胃阳虚,不能受纳腐熟水谷,则食少难化;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无力为阳虚之象。
3.脾胃阴虚证
脾胃阴液亏虚,受纳通降失常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口燥咽干,饥不欲食,或胃脘嘈杂,或腹胀隐痛,或干呕呃逆,体瘦虚热,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胃阴虚,以致口燥咽干,饥不欲食,或胃脘嘈杂;胃气逆上,则干呕呃逆;脾阴虚体瘦虚热,则大便干结,腹胀隐痛;舌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4.脾胃气阴两虚证
脾胃气虚,阴液亏损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疲乏少力,胃脘及腹部痞闷、隐痛,饥不欲食或干呕呃逆,口干微渴,便结不畅,舌上少津少苔,脉弱。
【证候分析】脾胃气虚,可使疲乏少力,胃脘及腹部痞闷;脾胃阴虚,可使胃隐痛,口干微渴,便结不畅;胃气逆上,而见干呕呃逆;舌上少津少苔,脉弱为气阴两虚之象。
(二)实证
1.脾胃寒湿证
寒湿之邪侵犯,内伤脾胃,纳运失常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脘腹疼痛,呕吐,下利清冷,饮食不化,四肢不温,舌胖苔白滑,脉濡缓或沉迟。
【证候分析】寒湿困脾,清阳不升,则水谷不化,下利清冷,饮食不化,四肢不温;寒湿袭胃,胃气逆上,则脘腹疼痛,呕吐;舌胖苔白滑,脉濡缓或沉迟为寒湿之象。
2.脾胃湿热证
湿热侵犯,内蕴脾胃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脘腹痞胀,纳呆呕恶,肢体困重,便溏、臭黏不爽,或面目发黄,或身热不扬,汗出不解,渴不多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内蕴脾胃,脾胃升降失常,故脘腹痞胀,纳呆呕恶,肢体困重;湿热下注,则便溏、臭黏不爽;湿热黏滞,则面目发黄,或身热不扬,汗出不解,渴不多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之象。
3.脾胃气滞证
气机不畅,脾胃气滞,健运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脘腹痞胀疼痛,胃中嘈杂,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便溏不爽,嗳气肠鸣,脉弦。
【证候分析】脾胃气滞,气机逆乱,所以脘腹痞胀疼痛,胃中嘈杂,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清气不升,浊不气降,所以便溏不爽,嗳气肠鸣。
4.脾胃实热证
邪热炽盛,积滞脾胃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喜冷,发热口渴,腹胀作痛,大便秘结,或口臭、赤烂疼痛,龈肿疼痛,齿衄,舌红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邪热炽盛,积滞脾胃,灼伤阴液,而见胃脘灼痛、喜冷,发热口渴,腹胀作痛,大便秘结;热邪循经上扰,则口臭、赤烂疼痛,龈肿疼痛,齿衄;舌红苔黄,脉数为热之象。
(三)虚实夹杂证
1.胃热脾虚证
胃有郁热,脾气虚弱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胃脘嘈杂灼痛,食欲不振,烦热口渴,腹胀便溏或大便秘结,甚则消瘦疲乏,舌红苔薄腻,脉弱数。
【证候分析】胃有郁热,灼伤胃阴,可致胃脘嘈杂灼痛,食欲不振,烦热口渴;脾气虚弱,运化无力,而见腹胀便溏或大便秘结,甚则消瘦疲乏。
2.胃滞脾虚证
胃气机阻滞,脾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食少脘腹痞胀、冷痛、喜温,嗳气肠鸣,畏冷肢凉,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脉沉弦。
【证候分析】胃气机阻滞,浊气不降,而见食少,脘腹痞胀;脾阳虚,温煦失常,则畏冷肢凉,大便稀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