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胃阴亏耗

四、胃阴亏耗

【临床表现】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常伴有脘腹痞满、嘈杂,饥不欲食,恶心嗳气,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病机】饮食不当,嗜烟好酒,内生火热,熏灼肺胃,灼津生痰,上扰于肺,阻塞气道,致肺气上逆而作咳。

【治法】养阴益胃,化痰止咳。

【方药】益胃汤。本方重用生地黄、麦冬为君,味甘性寒,功擅养阴清热,生津润燥,为甘凉益胃之上品。北沙参、玉竹为臣,养阴生津,加强生地黄、麦冬益胃养阴之力。冰糖为使,濡养肺胃,调和诸药。

【医案】

1.汤(二四)

脉左坚数促,冬温咳嗽,是水亏热升,治不中,胃阴受伤。秽浊气味,直上咽喉,即清肺冀缓其嗽,亦致气泄,而嗽仍未罢。先议甘凉益胃阴以制龙相,胃阴自立,可商填下。

生扁豆 米炒麦冬 北沙参 生甘草 冬桑叶 青蔗浆水

2.钱(氏)

脉右数,咳两月,咽中干,鼻气热,早暮甚。此右降不及,胃津虚,厥阳来扰。

金匮麦门冬汤去半夏加北沙参。

3.某(十四)

咳,早甚。属胃虚。

生扁豆 炒麦冬 大沙参 苡仁 橘红

4.陈

秋冬形体日损。咳嗽吐痰,诊脉两寸促数。大便通而不爽,此有年烦劳动阳,不得天地收藏之令,日就其消,乃虚症也。因少纳胃衰,未可重进滋腻。议用甘味养胃阴一法,金匮麦门冬汤。

5.丁(六三)秋令

天气下降,上焦先受燥化,其咳症最多,屡进肺药无功。按经云: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是不专于理肺可知矣。六旬又三,形体虽充,而真气渐衰。古人于有年久嗽,都从脾肾子母相生主治。更有咳久,气多发泄,亦必益气,甘补敛摄,实至理也。兹议摄纳下焦于早服,而纯甘清燥暮进,填实在下,清肃在上,凡药味苦辛宜忌,为伤胃泄气预防也。(肾阴胃阴兼虚)。早服:

水制熟地(八两) 白云苓(四两,乳蒸) 五味子(三两,去核蒸烘) 建莲(三两,去心衣) 淮山药(四两,乳蒸) 车前子(三两) 淮牛膝(三两,盐水拌蒸烘) 柴衣胡桃肉霜(三两,连紫皮研) 

上为末,用蒸熟猪脊髓去膜捣丸,服二三钱,开水送。晚用益胃土以生金方法。

真北沙参(四两,有根有须) 生黄薄皮(三两) 麦冬(二两,去心) 生白扁豆(四两,囫囵连皮) 生细甘草(一两) 南枣肉(四两) 

淡水煎汁,滤清收膏,临成加真柿霜二两收,晚上开水化服五钱。

6.陈(二七)

脉细促,久嗽寒热,身痛汗出,由精伤及胃。黄芪建中汤去姜。

7.某

风温客邪化热,劫烁胃津,喉间燥痒,呛咳。用清养胃阴,是土旺生金意。(风温化燥伤胃阴),金匮麦门冬汤。

8.陆(二三)

阴虚体质,风温咳嗽,苦辛开泄肺气加病。今舌咽干燥,思得凉饮,药劫胃津,无以上供,先以甘凉,令其胃喜,仿经义虚则补其母。

桑叶 玉竹 生甘草 麦冬(元米炒) 白沙参 蔗浆

9.某

外受风温郁遏,内因肝胆阳升莫制,斯皆肺失清肃,咳痰不解,经月来,犹觉气壅不降,进食颇少,大便不爽。津液久已乏上供,腑中之气,亦不宣畅。议养胃阴以杜阳逆,不得泛泛治咳。

麦冬 沙参 玉竹 生白芍 扁豆 茯苓

10.某(二一)

咳逆欲呕,是胃咳也,当用甘药。(胃咳)

生扁豆(一两) 北沙参(一钱半) 麦冬(一钱半,米拌炒) 茯神(三钱) 南枣(三钱) 糯稻根须(五钱) 

(以上医案引自《临证指南医案》)

11.唐

七旬有六之年,面色红润,脉形坚搏,外似有余,里实不足。屡患咳嗽,娇脏暗伤。本月初旬微感风温,咳嗽又作。舌苔薄白,底有裂纹,饮食略减。风温久恋,劫胃津,灼肺阴。不可再投辛散,当以甘润生津。

花粉 沙参 玉竹 麦冬 苡仁 杏仁 川贝 桑叶

(以上医案引自《王旭高临证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