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脾胃湿热
【临床表现】胃脘痞满,灼热急迫,按之满甚;心中烦热,咽干口燥,渴喜饮冷,身热汗出,大便瘀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病因病机】热邪侵袭肌表,脾胃虚弱,内陷入里,结于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胃气壅塞,遂成痞满。
【治法】泄热消痞,理气开结。
【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中大黄泄热消痞开结,黄连清泻胃火,使邪热得除,痞气自消。
【医案】
1.某
不纳不饥,稍稍纳食,中焦如阻,泛酸欲吐,寤难成寐。脉细濡,关部带滑。此湿热郁阻中州,致脾清不升,胃浊不降。六腑以通为用,宜辛以开之。
制半夏 干姜 茯苓 焦麦芽 竹茹 上广皮 川连 泽泻 佩兰叶
【二诊】辛开苦降,中脘较舒,泛酸呕吐之势稍缓。然犹杳不思纳,略进稀糜,尚觉胀满,腹中攻撑不和,大便不解,寤难成寐。脉右部弦滑。胃府之气,略得通降,而肝肠暗动,遂令木郁土中。前法再参平肝泄木。
川雅连(淡吴萸同炒) 制半夏 茯苓神 金铃子 延胡索 广陈皮 炒枳壳 炒竹茹
【三诊】胀满较舒,痞阻稍松,吐出稠痰,寤得成寐,饮食得以渐进。但脉象尚带弦滑,舌红苔黄。肝胃不能和洽,从效方再望应手。
川楝子 制香附 茯苓神 制半夏 鲜竹茹 延胡索 小青皮 薤白头 左金丸
【四诊】两和肝胃之气,似觉稍和,而胸脘仍然胀满,心胸之间,时觉烙热,痰中带红。脉左寸关带弦,尺部数细,右寸关弦滑,尺部坚硬,舌苔白腻,而底质带红。前人谓气有余、便是火,所以心胸烙热者,良由肝胃之气不和,气郁生火,气之所在,即火之所在也。再理肝胃之气,而和肝胃之阴。
金石斛 白蒺藜 蜜炒青皮 黑山栀 郁金 半夏曲 金铃子 土炒白芍 炒杏仁 竹茹
【五诊】脉左寸关弦象稍退,右关脉弦滑亦稍柔和。胀满渐舒,略能安谷。再从肝胃调和。
金石斛 制半夏 杭白芍 茯苓 炒香豉 金铃子 广陈皮 白蒺藜 山栀 降香
【六诊】两关弦象稍柔。胃纳亦日见起色,胀满已舒。但舌苔中心浓,微带黑色。仍当从于肝胃议治。
制半夏 金石斛 白芍 白茯苓 黑山栀 薄橘红 沉香曲 丹皮 炒杏仁 炒竹茹
(以上医案引自《张聿青医案》)
2.某
脉不清,神烦倦,中痞恶心。乃热邪里结,进泻心法。(热邪里结)。
炒半夏 黄芩 黄连 干姜 枳实 杏仁
(以上医案引自《临证指南医案》)
3.金氏
寒热拘急,脉不紧数,胃痛,饮入辄呕,中焦痞阻,溺涩痛。宜宣通法。
白通草 制半夏 橘白 草豆蔻 枳壳 苏梗 赤苓 甘草梢 煨姜
一啜症减,痞满未除,用泻心法。
半夏 黄连(俱姜汁炒) 黄芩 干姜 陈皮 枳壳 甘草梢 木通 山栀
二服全安。
(以上医案引自《类证治裁》)
4.杨乘六治朱氏妇
病胸膈痞闷,兼寒热往来,口干作渴,饮食不进,服宽利清解药益甚。
脉之,右关弦数而沉,面色带红,舌干微黄,乃与益阴地黄汤。或曰:胸满不食累月矣,二陈、枳壳,尚不能通,地黄、山药、五味、萸肉,俱酸涩阴滞之物,其可投乎?曰:此症本因肝胆燥火闭伏胃中,其原则由于肾水之不足。盖肾者,胃之关也,水不足,则火旺熏蒸,而胃阴亏。胃与肝胆相并,且为其所胜。又肾既不足,则肝胆阴木无水以养而燥火独炽,于是乘其所胜之虚而入之。且冲于上,则口干咽燥;流于下,则二便秘急;塞于中,则为胸闷。脉浮弦而关更甚,右手沉细而关则带滑,此肝木有余,脾血不足之候也。与疏肝助脾,调气养血,则火降郁开,而痰自内消矣。用调气养荣汤加陈皮、前胡,佐茯苓消痰止嗽,青皮、香附、豆仁、白芍疏肝宽肠。总之,气得川流,则血自津润。数剂后,用润字丸间服,每次五分。十日症降序,改用六君子,改养血调气药。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壮者气行则愈,弱者着而成病也。后以纯补,间用调气治嗽之品,五旬而痊。
(以上医案引自《续名医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