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津亏热结
【临床表现】进食时梗涩而痛,水饮可下,食物难进,食后复出;胸背灼痛,形体消瘦,肌肤枯燥,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渴欲饮冷,大便干结,舌红而干或有裂纹,脉弦细数。
【病因病机】嗜酒无度,过食肥甘,恣食辛辣,助湿生热,酿成痰浊,阻于食管、贲门,或津伤血燥,失于濡润,使食管干涩,均可引起进食噎塞,而成噎膈。此外,饮食过热,食物粗糙发霉,既可损伤食管脉络,又可损伤胃气,气滞血瘀阻于食管、贲门,也可成噎膈。
【治法】养阴生津,泄热散结。
【方药】沙参麦冬汤。方中沙参、麦冬、玉竹滋养津液,桑叶、天花粉养阴泄热,扁豆、甘草安中和胃。
【医案】
1.古朴治一人患噎
人咸意其不起。古朴视,以此正合丹溪胃口干槁之论例,五膈宽中平胃酸,病在不治。若能滋阴养血,补脾开胃,加之竹沥以清痰,人乳以润燥,庶或可生。其家依法治之而愈。
2.江应宿治一老妇近七旬
患噎膈,胃脘干燥,属血虚有热。投五汁汤,二十余日而愈。其方:
芦根汁 藕汁 甘蔗汁 牛羊乳 生姜汁少许
余各半盏,重汤煮温,不拘时,徐徐服。
3.虞恒德治一人
年五十余,夏秋间得噎症,胃脘痛,食不久或食良久复出,大便燥结,人黑瘦甚,右关前脉,弦滑而洪,关后略沉小,左三部俱沉弦,尺滞芤。
此中气不足,木来侮土,上焦湿热,郁结成痰,下焦血少,故大便燥结,阴火上冲吸门,故食不下。用四物以生血,四君以补气,二陈以祛痰,三合成剂,加姜炒黄连、枳实、栝蒌仁,(六君、四物合小陷胸汤,可法)。少加砂仁,又间服润肠丸,或服丹溪坠痰丸半年,服前药百帖而痊愈。
(以上医案引自《名医类案》)
4.某
向来翻胃,原可撑持,秋季骤加惊扰,厥阳陡升莫制,遂废食不便,消渴不已,如心热呕吐涎沫,五味中喜食酸甘,肝阴胃汁,枯槁殆尽,难任燥药通关。胃属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酸甘两济其阴。
乌梅肉 人参 鲜生地 阿胶 麦冬汁 生白芍
5.老年血气渐衰
必得数日大便通爽,然后脘中纳食无阻。此胃汁渐枯,已少胃气下行之旨,噎症萌矣,病乃操持太过,身中三阳,燔燥烁津所致,故饵药未能全功。议用丹溪法。
麦冬汁 鲜生地汁 柏子仁汁 甜杏仁汁 黑芝麻汁 杜苏子汁 松子仁浆
6.某
劳心劳力经营,向老自衰。平日服饵桂附生姜三十年,病噎不食,下膈吐出。此在上焦之气不化,津液不注于下,初病大便艰涩,按经云:味过辛热,肝阳有余,肺津胃液皆夺,为上燥。仿嘉言清燥法。
麦冬 麻仁 鲜生地 甜水梨 桑叶 石膏 生甘草
(以上医案引自《叶天士医案精华》)
7.毕(五四)
夏间诊视,曾说难愈之疴,然此病乃积劳伤阳,年岁未老,精神已竭,古称噎膈反胃,都因阴枯而阳结也,秋分后复诊,两脉生气日索,交早咽燥,昼日溺少,五液告涸,难任刚燥阳药,是病谅非医药能愈,大半夏汤加黄连姜汁。
8.某
脉寸口搏大,按之则涩,形瘦气逆,上不纳食,下不通便,老年积劳内伤,阳结不行,致脘闭阴枯,腑乏津营,必二便交阻,病名关格,为难治。
人参 枳实 川连 生干姜 半夏 茯苓
9.苏(五四)
向来翻胃,原可撑持,秋季骤加惊忧,厥阳陡升莫制,遂废食不便,消渴不已,如心热,呕吐涎沫,五味中喜食酸甘,肝阴胃汁,枯槁殆尽,难任燥药通关,胃属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酸甘两济其阴。(肝阴胃汁枯)。
乌梅肉 人参 鲜生地 阿胶 麦冬汁 生白芍
10.某
阳明汁干成膈。
梨汁 柿霜 玉竹 天冬 麦冬 甜杏仁 川贝 生白芍 三角胡麻
11.王(五三)
老年血气渐衰,必得数日大便通爽,然后脘中纳食无阻,此胃汁渐枯,已少胃气下行之旨,噎症萌矣,病乃操持太过,身中三阳,燔燥烁津所致,故药饵未能全功,议用丹溪法。(烦劳阳亢肺胃津液枯)。
麦冬汁 鲜生地汁 柏子仁汁 甜杏仁什 黑芝麻汁 杜苏子汁 松子仁浆
水浸布纸,绞汁滤清,炖自然膏。
12.马(六十)
劳心劳力经营,向老自衰,平日服饵桂附生姜三十年,病食噎不下膈吐出,此在上焦之气不化,津液不注于下,初病大便艰涩,按经云,味过辛热,肝阳有余,肺津胃液皆夺,为上燥,仿嘉言清燥法。
麦冬 麻仁 鲜生地 甜水梨 桑叶 石膏 生甘草
13.某
脉涩左大,食入为噎,是属液亏,先宜理气,后用润剂。(液亏气滞)。
半夏 云茯苓 枇杷叶 枳实 竹沥
(以上医案引自《临证指南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