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实证
(一)胃寒证
外受寒邪,进食生冷伤胃,胃失通降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胃脘冷痛,呕吐清水,食物不化,呃逆、嗳气,苔白,脉迟而紧。
【证候分析】寒性凝滞,胃脘冷痛。胃气上逆,故呕吐清水,食物不化,呃逆、嗳气;苔白,脉迟为紧寒之象。
(二)胃热证
过食醇酒厚味、助热化火伤胃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或痞满胀痛,嘈杂或消谷善饥;发热,口渴喜饮,齿龈肿痛出血,齿衄,口臭,便结,尿黄,呃逆有力而连续,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过食醇酒厚味,助热化火,灼伤胃阴,胃脘灼痛、嘈杂或消谷善饥,发热,口渴喜饮,齿龈肿痛出血,齿衄,口臭,便结,尿黄;若胃火上冲,可见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为湿热之象。
(三)胃热气滞证
胃热炽盛,气机阻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胃脘痞满、胀痛或灼痛、拒按,嗳气,口臭,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胃热炽盛,气机阻滞,胃脘痞满、胀痛或灼痛、拒按;胃火上炎,嗳气,口臭;灼伤胃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为热之象。
(四)胃气上逆证
因寒、热、饮食、情志等,使胃失和降、气逆而上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呕吐或呃逆,嗳气,舌红苔黄或白,脉弦。
【证候分析】胃气下降为顺,胃气不降,上逆则呕吐或呃逆,嗳气等。
(五)胃气郁滞证
感风寒,或因气恼,或饮食不慎,胃气郁滞而不行,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胃脘胀闷,嗳气,呃逆略舒,大便不畅,舌苔薄腻,脉弦涩。
【证候分析】胃气郁滞,气机不畅,胃气不降而逆乱,故胃脘胀闷,嗳气,呃逆略舒;腑气不通,大便不畅;脉弦涩,气机逆乱之象。
(六)痰饮停胃证
脾气壅滞,或虚寒不运,或湿热酝酿生痰,痰饮蓄聚于胃腑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胃脘痞满;或胸膈间漉漉有声,嘈杂呃逆,呕吐痰饮涎液;或有眩晕,咳嗽,惊悸,怔忡,舌苔白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痰饮蓄聚于胃,运化失常胃脘痞满;或胸膈间漉漉有声,嘈杂呃逆;痰饮随胃气上逆,可致呕吐痰饮涎液;或有眩晕,咳嗽,下利,惊悸,怔忡。舌苔白腻,脉弦滑是痰饮之象。
(七)食滞胃热证
食滞于胃,胃热壅盛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胃脘痞胀、灼痛,嗳腐吞酸;或呕酸馊苦水,腹泻不爽,便质腐臭如败卵,舌红苔厚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饮食停聚于胃,蕴而生热,阻碍气机,则胃脘痞胀、灼痛;胃气逆上,腐食上行,则嗳腐吞酸,或呕酸馊苦水;湿热下注,故腹泻不爽,便质腐臭如败卵。舌红苔厚腻,脉滑数湿热之象。
(八)瘀血阻胃证
瘀血阻滞胃络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胃脘部刺痛、拒按,或胃脘部触及包快,或呕血色暗成块;舌有斑点,脉弦涩。
【证候分析】瘀血阻滞胃络,气血运行不畅,则刺痛、拒按,或胃脘部触及包快;血随胃气上逆,故呕血色暗成块;舌有斑点,脉弦涩为血瘀之象。
(九)胃气滞血瘀证
胃气郁滞不畅,瘀血阻于胃络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胃脘胀痛、刺痛拒按,呕恶呃逆,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脉涩。
【证候分析】胃气不降、气机不畅,则胃脘胀痛;气滞血瘀,则刺痛拒按;胃气逆上,故呕恶呃逆;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气滞为血瘀之象。
(十)湿邪阻胃证
湿邪中阻,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胃脘胀满,或痞闷不适;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口淡不渴或口甘味浊,纳谷不香,肢体怠惰,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湿性黏滞,伤胃阻遏气机,胃气上逆,以致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口淡不渴或口甘味浊;湿邪下注,则大便溏薄。气机不畅,故胃脘胀满,或痞闷不适;舌苔白腻,脉濡缓为湿之象。
(十一)燥邪伤胃证
燥为阳邪,其性干涩,最易耗伤人之津液,形成津液亏损的病证。
【临床表现】口唇干燥,胃脘嘈杂痞闷或灼痛,饥不欲食,大便干燥,口渴,舌干少津,脉数。
【证候分析】阳明胃为燥土,外感燥邪,胃阴被灼,则见口唇干燥,胃脘嘈杂痞闷或灼痛,饥不欲食,大便干燥,口渴;舌干少津,脉数为燥热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