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脾胃虚寒

七、脾胃虚寒

【临床表现】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病因病机】若素体不足,或劳倦过度,或饮食所伤,或过服寒凉药物,或久病脾胃受损,均可引起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发生胃痛。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小建中汤温脾散寒,和中缓急止痛。

【医案】

1.胡

腹中雷鸣切痛,痛甚则胀及两腰,呕吐酸苦水。此水寒之气侮脾,乃中土阳气不足也。温而通之。附子理中汤去草,加川椒、吴茱萸、水红花子。

又 脾脏虚寒,宿积痰水阻滞,腹中时痛,痛甚则呕。仿许学士法。附子理中汤:

当归 茯苓 吴茱萸 枳实 大黄

渊按:温下之法甚善,惜以后易辄耳。

又 腹痛,下午则胀,脉沉弦。此属虚寒挟积。前用温下,痛势稍减。今以温中化积。

川熟附 党参 干姜 花槟榔 茯苓 当归 青皮 陈皮 乌药

2.冯

脾胃阳衰,浊阴僭逆。每至下午腹左有块,上攻则心嘈,嘈则脘痛,黄昏乃止,大便常艰。拟通胃阳而化浊阴,和养血液以悦脾气。

淡苁蓉 陈皮 吴茱萸 茯苓 柏子仁 郁李仁 沙苑子 乌梅 川椒 制半夏

又 脘痛呕酸,腹中亦痛,非用辛温,何能散寒蠲饮。二陈汤去草,加淡苁蓉、当归、干姜、吴茱萸、乌药、砂仁。

3.孙

中虚土不制水,下焦阴气上逆于胃。胃脘作痛,呕吐清水,得食则痛缓。拟温中固下,佐以镇逆。四君子汤去草,加干姜、乌药、白芍、熟地、紫石英、代赭石、橘饼。

渊按:土虚水盛,用熟地未合。若欲扶土,不去草可也。

4.张

脘痛两载,近发更勤。得温稍松,过劳则甚。块居中脘,患处皮冷,法以温通。二陈汤去草,加炮姜、吴茱萸、木香、川朴、归身、神曲、泽泻生熟谷芽。

(以上医案引自《王旭高临证医案》)

5.某

味淡短气,脘中微痛。(阳虚)。

人参 淡附子 桂枝 炒远志 煨姜

6.某

积滞久着,胃腑不宣,不时脘痛,已经数载,阳伤奚疑。

炒半夏 淡干姜 荜茇 草果 广皮 茯苓

7.余(三四)

胃疼发,前后心冷,呕吐。

淡吴萸 炒半夏 荜茇 淡干姜 草果仁 厚朴 广皮 桂枝木

8.顾(五十)

清阳失职,脘中痹痛,得嗳旷达当辛以通之。

薤白 半夏 桂枝 茯苓 干姜

9.朱

痛固虚寒,吐痰泄气稍缓,当通阳明,勿杂多歧。阳虚痰滞:

人参 半夏 姜汁 淡附子 茯苓 淡干姜

10.施(六二)

胃痛,浊痰上逆。(阳虚阴浊凝阻):

代赭石 炒半夏 淡吴萸 淡干姜 茯苓 广皮 荜茇 生益智仁

11.张(四八)

阳微浊凝,胃下疼。

炒黑川椒(一钱,去目)炮黑川乌(三钱) 炮黑川附子(三钱) 炮淡干姜(一钱半) 

(以上医案引自《临证指南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