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藏象辨证论治概论
2025年09月26日
第一节 脾胃藏象辨证论治概论
藏象辨证论治是在藏象学说基础上,对中医各种辨证方法进行有机地结合、统一的辨证论治体系。脾胃藏象辨证论治是构成藏象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临床从脾胃辨证论治多种病变的理论依据。历代医家以脏腑结合经络,根据藏象学说,脾胃具有受纳、腐熟、运化水谷,化生气血,升清降浊的功能,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等生理特点,因而将出现上述这些功能及生理特点的病变,定位于脾胃;从脏腑之间的关系考虑,则脾胃表里或与其他脏腑关系失常的病变,除定位在脾胃外,还定位在其他脏腑;另外,根据经络学说,“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骨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胃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从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灵枢·经脉》),将临床症状表现在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所系肢体、官窍部位的病证,均定位于脾胃;对定位于脾胃的病证,进一步分析风、寒、湿、热、燥、火及饮食之邪伤等及脾胃的病因和气虚、阳虚、阴虚等病机,进行病因病机的定性;最后,对临床出现的不同症状,以定位与定性合参,得出辨证结论,确定治疗法则,遣药制方,施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