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湿邪伤脾

一、湿邪伤脾

【临床表现】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腹胀,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病因病机】水湿浸渍,脾气受困,脾喜燥而恶湿。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均可使脾为湿困,而失其运化之职,致水湿停聚不行,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方药】胃苓汤合五皮饮。前方以白术、茯苓健脾化湿,苍术、厚朴、陈皮健脾燥湿,猪苓、泽泻利尿消肿,肉桂温阳化气行水;后方以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健脾化湿,行气利水。若上半身肿甚而喘,可加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泻水而平喘。

【医案】

1.朱

腹满,面黄,足肿。近因戽水受寒,又加疝痛。脾虚有湿,肾虚有寒。防其疝气上攻,大腹益满。平胃散去甘草,再加:

茯苓 小茴香 神曲 吴茱萸

(以上医案引自《王旭高临证医案》)

2.脾胀者

善哕,四肢烦,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脾为太阴而主四肢,脾弱生湿,湿阻中宫,真阳不运,土德日衰,寒邪乘之,浊阴凝聚而为哕,为体重,为烦也。脾与胃为表里,脾病胃亦病,胃不和则卧不安。宜温运太阴,而化湿浊。

熟附片(一钱五分) 生白术(一钱五分) 炮姜炭(八分) 云茯苓(三钱) 仙半夏(二钱) 青陈皮(各一钱) 大砂仁(八分) 炒薏仁(八钱) 炒谷麦芽(各三钱) 制川朴(一钱) 

(以上医案引自《丁甘仁医案》)

3.一小儿痘后洗浴

面目一身俱肿,此水气也。用四君子汤以补脾去湿,加黄芪以实表,防风以胜肌表之湿,麻黄以逐脾间之水,一服肿减半。再以钱氏异功散加猪苓、泽泻而安。

4.方太和大怒后复大醉

至明日目下如卧蚕,(脾受水湿)。居七日,肢体皆肿,不能转侧,二便不通,烦闷欲绝。诊之,脉沉且坚,当逐其水。用疏凿饮子,一服二便快,再服四肢宽。更以五皮饮,三日随愈。

(以上医案引自《续名医类案》)

5.曹(左)

胃脘作痛,渐至腹大,泄泻之后,痛势虽止,面目肢体俱肿,朝则面甚,暮则足甚。脉细沉弦。此水饮之气,郁遏脾阳,水从泻去,而脾以泻虚。致水气泛溢。水胀根源也,不可轻视。

苍于术(各二钱) 川朴(一钱) 制半夏(二钱) 猪苓(二钱) 羌活(一钱) 防风(一钱) 连皮苓(五钱) 陈皮(一钱) 磨沉香(三分) 泽泻(一钱五分) 藿香(三钱) 川芎(一钱) 杜苏子(三钱) 

6.邹(左)

由气逆痰升,而致面浮足肿,朝则面甚,暮则足甚。脉滑苔白质腻。此外感风邪,与内湿相合,遂致风湿相搏,风旋则面浮,湿坠则足肿。恐成肿胀之症。

羌活(一钱) 藿香(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茯苓(三钱) 川朴(五分) 前胡(一钱) 防风(一钱) 西党参(二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杜苏子(三钱,炒研) 茅术(一钱五分) 

【二诊】降气除湿合方,两胫肿胀大退,而足跗仍肿,面色带浮。脉象濡滑。风旋于上,湿坠于下,再培土利湿。

炙绵(二钱) 汉防己(一钱五分) 炒木瓜皮(一钱五分) 生熟薏仁(四钱) 上徭桂(四分) 白茯苓(三钱) 炒冬瓜皮(三钱) 炒于术(一钱五分) 大腹皮(二钱) 

7.左

肿退甚速,而杂食甜腻以助湿,甘寒以损脾,以致肿势复起。急宜谨慎口腹,以免自贻伊芳戚之讥。

大腹皮 新会皮 木猪苓 葶苈子 茯苓皮 杏仁泥 黑山栀 白通草 香豆豉建泽泻 生熟薏仁 枇杷叶

8.邹(左)

由气逆痰升,而致面浮足肿,朝则面甚,暮则足甚。脉滑苔白质腻。此外感风邪,与内湿相合,遂致风湿相搏,风旋则面浮,湿坠则足肿。恐成肿胀之症。

羌活(一钱) 藿香(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茯苓(三钱) 川朴(五分) 前胡(一钱) 防风(一钱) 西党参(二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杜苏子(炒研三钱) 茅术(一钱五分) 

【二诊】降气除湿合方,两胫肿胀大退,而足跗仍肿,面色带浮。脉象濡滑。风旋于上,湿坠于下,再培土利湿。

炙绵(二钱) 汉防己(一钱五分) 炒木瓜皮(一钱五分) 生熟薏仁(四钱) 上徭桂(四分) 白茯苓(三钱) 炒冬瓜皮(三钱) 炒于术(一钱五分) 大腹皮(二钱) 

(以上医案引自《张聿青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