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湿邪伤脾

一、湿邪伤脾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黏腻或稠厚成块,痰色白或带灰色,胸闷气憋,痰出则咳缓、憋闷减轻;常伴体倦,脘痞,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滑。

【病因病机】湿邪困脾,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为痰浊,上贮于肺,肺气壅塞,上逆为咳。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陈汤以半夏、茯苓燥湿化痰;陈皮、甘草理气和中;三子养亲汤以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则痰不逆;莱菔子消食导滞,使气行则痰行。两方合用,则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医案】

1.赵君玉妻

病嗽,时已十月矣,张处方用陈皮、归身、甘草、白术、枳壳、桔梗,赵以其不类嗽药。张笑曰:君怪无乌梅、莺粟囊乎?夫冬嗽,乃秋之湿也,湿上逆而为嗽。此方皆散气除湿,解结和经,三服而愈。

(以上医案引自《续名医类案》)

2.阮左

酒湿伤脾,脾失健运,水谷入胃,不生津液,化为痰饮。饮射于肺则咳嗽泛吐,饮流胁下,则胁肋引痛。胁乃肝胆之位,饮气在胁,则肝气拂郁,此悬饮也,仿仲圣治饮不治咳之例。

炙苏子(五钱) 葶苈子(一钱,炒研) 水炙桑皮(二钱) 全栝蒌(四钱,切)姜半夏(二钱) 橘红(一钱) 茯苓(一钱) 白蒺藜(三钱) 川郁金(一钱五分) 枳子(三钱) 椒目(二十粒) 生姜(二片) 

(以上医案引自《丁甘仁医案》)

3.王(二七)

脉沉短气,咳甚,呕吐饮食,便溏泄,乃寒湿郁痹渍阳明胃。营卫不和,胸痹如,无非阳不旋运,夜阴用事,浊泛呕吐矣。庸医治痰顺气,治肺论咳,不思内经胃咳之状,咳逆而呕耶。小半夏汤加姜汁。

(以上医案引自《临证指南医案》)

4.姚

咳嗽将及一年,阴阳之气各造其偏。阳虚则外寒,阴虚生内热。夏令湿热用事,迩日寒暄不调,脾胃伤戕,恐致成劳,毋忽!

沙参 茯苓 五味子 麦冬 黄芪 川贝 苡仁 沙苑子 玉竹 枇杷叶

(以上医案引自《王旭高临证医案》)

5.卫(右)

上则咳嗽气逆,喉有痰声,不时眩晕,下则大便不实,甚则带泄。脾为生痰之源,主健运而司磨化。古人治痰八法,理脾原属首务,特王道无近功耳。

奎党参(三钱) 白茯苓(三钱) 白蒺藜(去刺炒三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炒于术(二钱) 炙黑草(二分) 缩砂仁(四分,研后入) 生熟谷芽(各一钱) 广橘红(一钱五分) 老生姜(八分,以后二味用白蜜一钱化水同煎至干存性)

【二诊】

玉竹(三钱,炒香)川贝(一钱五分) 光杏仁(三钱,打) 炙紫菀(一钱) 白茯苓(三钱) 桔梗(四分) 枳壳(四分) 橘红(一钱二分) 老姜(八分,后三味蜜炙)

(以上医案引自《张聿青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