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脾胃气虚

二、脾胃气虚

【临床表现】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而干,脉弱。

【病因病机】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胃气虚,水谷不能运化,精微不能上承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

【治法】健脾益气、生津止渴。

【方药】七味白术散。方中用四君子汤健脾益气,木香、藿香醒脾行气散津,葛根升清生津止渴。

【医案】

1.汪石山治一妇

年逾三十,常患消渴善饥,脚弱,冬亦不寒,小便白浊,浮于上者如油,脉皆细弱而缓,右脉尤弱,曰:此脾瘅也,宜用甘温助脾,甘寒润燥。以:

参(一钱半) 麦冬(一钱) 白术(一钱) 白芍(八分) 花粉(八分) 黄柏(七分) 知母(七分) 

煎服病除。

2.张景岳治周公

年逾四旬,因案牍积劳,神困食减,时多恐惧,自冬春达夏,通宵不寐者,半年有余。而上焦无渴,不嗜汤水,或有少饮,则沃而不行,然每夜必去溺二三升,莫知其所从来,且半皆如膏浊液,羸至极,自分必死。

岂意诊之,脉犹带缓,肉亦未脱,知其胃气尚存,慰以无虑,乃用归脾汤去木香,及大补丸煎之属,一以养阳,一以养阴,出入间用,至三百余剂,计人参二十斤,乃得痊愈。此神消于上精消于下之证,可见消有阴阳,不得尽言火。

震按:此条与汪案略同,但无渴,且不能饮,已具有虚无火之象,景岳喜用温药,然所谓养阳者,并不参以桂、附,则知消而且渴,必非桂、附所宜矣,予请下一转语曰,消有虚实不得遽认为寒。

(以上医案引自《古今医案按》)

3.侯

脾胃虚而有火,故善饥而能食;肝气盛,故又腹胀也。甘寒益胃,甘温扶脾,苦辛酸以泄肝,兼而行之。

玉竹 川石斛 麦冬 党参 冬术 白芍 吴萸 炒川连 茯苓 乌梅 橘饼

渊按:深得古人制方之意,而又心灵手敏。

(以上医案引自《王旭高临证医案》)

4.人有素健饮啖

忽得消渴疾,日饮水数斗,食倍而溺数,服消渴药益甚,人以为虫消也,谁知是脾气之虚热乎。

夫消渴之症,皆脾坏而肾败。脾坏则土不胜水,肾败则水难敌火。二者相合而病成。倘脾又不坏,肾又不败,宜无消渴之症矣。不宜消渴而消渴者,必脾有热乘之,得之饮啖酒果而致之者也。夫酒能生热,热甚则饥,非饱餐则不能解其饥,然多食则愈动其火矣。火盛非水不能相济,饮水既多,不得不多溺也。此似消渴而非消渴之症。

治法平脾中之虚热,佐之解酒消果之味,则火毒散,而消渴之病自除。方用蜜香散:

木蜜(二钱) 麝香(三分) 酒为丸

更用:

黄连(一钱) 茯苓(三钱) 陈皮(五分) 神曲(一钱) 人参(三钱) 

煎汤送丸药。日用三丸,丸尽而愈。此丸用麝香者,取麝能散酒也。且麝香最克瓜果,瓜果闻麝香之气,即不结子,非明验耶。木蜜乃枳也,酿酒之房,苟留木蜜,酒化为水。故合用二味,以专消酒果之毒也。酒果之毒既消,用参、苓、连、曲之类,以平脾中之虚热,则腹中清凉,何消渴之有哉。

(以上医案引自《辨证录》)

5.窦材治一人

频饮水而渴不止。曰:君病是消渴也,乃脾肝气虚,非内热也。其人曰:前服凉药六剂,热虽退而渴不止,觉胸胁气痞而喘。窦曰:前症只伤脾肺,因凉药复损伤气海,故不能健运,而水停心下也。急灸关元、气海各三百壮,服四神丹,六十日津液频生。方书皆作三焦猛热,下以凉药,杀人甚于刀剑,慎之。

(以上医案引自《续名医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