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本脏病证的定位、定性、治法方药

一、脾本脏病证的定位、定性、治法方药

脾具有主运化、升清、统血、藏意等功能,故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脾功能的病变,均可定位于脾,属脾本脏病证。根据病因病机合参临床症状,进一步辨别寒热虚实性质,以确定治法方药。举例分析如下:

(一)定位

《太平圣惠方》在卷第五列“治脾脏风壅多涎诸方”“治脾脏虚冷泄痢诸方”“治脾气虚腹胀满诸方”“治脾脏冷气攻心腹疼痛诸方”“治脾脏冷气腹内虚鸣诸方”。《圣济总录》在脾脏门下列“脾脏虚冷泄痢”“脾脏冷气攻心腹疼痛”“脾脏冷气腹内虚鸣”“脾气虚腹胀满”“脾瘅”。对“多涎”“泄痢”“腹胀满”“心腹疼痛”“腹内虚鸣”“脾瘅”等病证,定位于脾。

1.多涎 

因脾具有“受水谷之精,化为气血,以养脏腑,灌溉身形”(《太平圣惠方·卷第五·治脾脏风壅多涎诸方》)的生理功能,若脾气虚弱,气血不足,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入足太阴脾经,致脾运化功能失常,水湿不化,凝聚成涎,所以定位在脾。

2.泄痢

从生理看“脾主消水谷,胃为水谷之海”(《太平圣惠方·卷第五·治脾脏虚冷泄痢诸方》),“水谷入胃,脾为行之”(《圣济总录·卷四十四脾脏门·脾脏虚冷泄痢》),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病理上若脾气虚,则邪冷之气乘虚袭脾,脾湿健运,形成完谷不化的泄泻,故定位在脾。

3.腹胀满

因为生理上“脾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海”(《圣济总录·卷四十六脾脏门·脾气虚腹胀满》),病理上若脾胃气虚,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侵入,脾胃运化失常,食饮不能消化,则令腹胀满,因此定位在脾。

4.腹疼痛

因脾阳虚,阳虚生内寒,复感寒邪,“上冲于心则心痛,下攻于腹则腹痛”(《圣济总录·卷四十五脾脏门·脾脏冷气攻心腹疼痛》),病变的部位在脾。

5.腹内虚鸣

由于“脾为中州,主腐化水谷,埤诸脏腑”(《圣济总录·卷四十五脾脏门·脾脏冷气腹内虚鸣》),若脾胃气虚弱,复感寒邪,不能运化腐熟水谷,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则腹胀虚鸣,故定位在脾。

6.脾瘅

脾主运化,若过食肥甘厚味,湿热内蕴,脾失健运,则症见口甘,中满,面黄,烦渴不止等,所以定位在脾。

7.濡泻

《证类本草》认为“濡泻”是因生理上“脾恶湿”(《证类本草·卷第十·半夏》),病理上湿邪伤脾,脾为湿困,不能运化水湿所致,所以定位在脾。

通过分析,《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证类本草》认为“多涎”“泄痢”“腹胀满”“心腹疼痛”“腹内虚鸣”“脾瘅”“濡泻”等病证,是因风寒湿热邪,饮食之邪,气虚等病因病机,致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等功能失常而出现的,所以定位在脾,属脾本脏病证。

(二)定性

对“呕吐酸水”“濡泻”“脾中风”“泄痢”“腹内虚鸣”“水泻”“脾劳”等病证的病因病机,《太平圣惠方》指出有“脾得水湿”“寒湿之气,内客于脾”“脾脏虚冷”“脾脏冷气”“饮食生冷”“脾气虚”“脾气不足”等,《圣济总录》提出“脾中风”“劳倦则伤脾”等。另外,《太平圣惠方》在卷第五,《圣济总录》在脾脏门下均列“脾实”“脾虚”。

1.脾得水湿

湿邪困脾可引起“呕吐酸水”(《太平圣惠方·卷第五十·治五膈气呕吐酸水诸方》)。由于脾主运化,若湿邪伤脾,脾气不升,运化失常,胃气不降而上逆,则症见呕吐酸水,因此定位在脾;据湿邪病因,定性湿伤脾证,属实证。

“寒湿之气,内客于脾”可引起“濡泻”(《圣济总录·卷第七十四·泄痢门·濡泻》)。因为脾生理上其性恶湿,病理上若寒湿夹杂伤脾,致脾阳不振,不能助胃腐熟水谷,水谷不化,故症见泄泻如水,所以将其定位在脾;据寒湿邪的病因定性寒湿伤脾证,属实证。

2.脾中风

风邪伤脾临床可出现多汗恶风,发热,烦躁,乏力,四肢不举,不思饮食,鼻色黄等症状。因“脾埤诸脏灌四旁者也,所主四肢,故脾中风则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脾者、仓廪之官,故病则不嗜食。诊在鼻、中央之位也,其色黄。黄、土之色也。烦重发热。风之候也”(《圣济总录卷第五·诸风门·脾中风》),脾主运化升清,主四肢,若风邪伤脾,功能失常,则临床可见上述症状,所以定位于脾;据风邪的病因定性为风邪伤脾证,属实证。

3.脾脏虚冷

寒邪袭脾可引起“泄痢”(《太平圣惠方·卷第五·治脾脏虚冷泄痢诸方》)。因为脾主运化水谷,若脾气虚,复感寒邪,运化失常而致泄痢,所以定位在脾;据寒邪的病因,脾气虚的病机,定性寒伤脾证、属虚证。

“脾脏冷气”可引起“腹内虚鸣”(《太平圣惠方·卷第五·治脾脏冷气腹内虚鸣诸方》)。因为脾主运化,若脾气不足,失其温养,寒邪内生,寒性凝滞,气机不畅则腹胀、腹鸣,所以定位在脾;据内寒病机定性寒伤脾证,属虚证。

4.饮食生冷

饮食寒冷伤脾可引起“水泻”(《太平圣惠方·卷第五十九·治水泻诸方》)。生理上脾助胃腐熟运化水谷,病理上若饮食生冷,伤于脾,脾阳不振,不能助胃腐熟水谷,则症见泄泻如水,因此定位在脾;据饮食之邪病因,定性饮食伤脾,属实证。

5.劳倦伤脾

劳倦可引起“脾劳”证(《圣济总录·卷第八十六·虚劳门·脾劳》)。由于脾具有升清功能,若劳倦伤脾,脾气虚,水谷精微不能上输于肺,布散于周身,则症见善叹息,乏力,嗜卧,面色黄等,所以定位在脾;据劳倦病因定性劳伤脾证,属虚证。

6.脾实

“脾实”证可症见“舌本肿胀,语言謇涩,热盛津伤,则泾溲不利,唇口干燥”等(《圣济总录·卷第四十四·脾脏门·脾实》)。因“脾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太平圣惠方·卷第五·治脾实泻脾诸方》),热扰神明,热盛津伤,热邪循经致气滞血瘀。据“内热”的病机,定性热伤脾证,属实证。

7.脾虚

“脾虚”证临床表现“四肢少力,不思饮食,腹胀肠鸣”(《太平圣惠方·卷第五·治脾虚补脾诸方》)等。因脾“位居中央,旺于四季,受水谷之精气,化气血以荣华,周养身形,灌溉脏腑者也”(《太平圣惠方·卷第五·治脾虚补脾诸方》);若脾气虚则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失常,化生气血不足,失其营养濡润功能则见上症。据脾气虚病机,定性脾气虚证。还可症见“呕吐,泄泻,腹胀,噫气吞酸”等(《圣济总录·卷第四十四·脾脏门·脾虚》)。因“脾象土,位处中焦,主腐化水谷,通行营卫,脾气和,则可以埤诸脏,灌四旁”(《圣济总录·卷第四十四·脾脏门·脾实》);若脾阳虚生内寒,寒凝气滞,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则上症出现。据脾阳虚病机,定性脾阳虚证。

通过以上分析,《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据风寒湿热邪,饮食之邪,劳倦,气虚、阳虚等病因病机,对“呕吐酸水”“濡泻”“脾中风”“泄痢”“腹内虚鸣”“水泻”“脾劳”等病证进行了定性,如风邪伤脾、寒邪伤脾、湿邪伤脾、热邪伤脾,饮食伤脾、劳倦伤脾,脾气虚、脾阳虚等,辨别了寒热虚实性质。

(三)治法方药

《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对“呕吐酸水”“濡泻”“脾中风”“泄痢”“腹内虚鸣”“水泻”“脾劳”“脾实”“脾虚”等病证阐明病因病机后,提出“善治病者,随其所宜,适事为故,然后施治”(《圣济总录·卷第三·叙例·治法》),“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平为期”(《圣济总录·卷第四十四·脾脏门脾脏统论》)。治则,“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太平圣惠方·卷第二·论处方法》)处方法。列举了临床出现的不同症状及治法方药,如《太平圣惠方》有白术散、丁香散、草豆蔻丸、白术丸、桔梗散、吴茱萸丸、木香散、赤石脂丸、龙骨散、泻脾升麻散、补脾人参散、诃黎勒散等。《圣济总录》有胡芦巴丸、麦门冬汤、厚朴丸、石膏汤、前胡饮、槟榔丸,藿香汤、砂煎丸、温气煮散、当归散、附子丸、秦艽汤、藿香汤、羚羊角丸等。

1.健脾祛湿,降逆止呕

《太平圣惠方》对“呕吐酸水”据“脾得水湿”(《太平圣惠方·卷第五十·治五膈气呕吐酸水诸方》)病因,定性湿伤脾证;用健脾祛湿,降逆止呕法治;代表方:白术散、丁香散、草豆蔻丸。

(1)白术散:“中刺痛,腹胁胀满”,因寒湿凝滞,阻碍气机,属寒湿伤脾、实证;用健脾祛湿,散寒行气止痛法治;宜服白术散方:白术、木香、吴茱萸、桂心。

(2)丁香散:“不能下食,四肢乏力”,因脾气虚,复感湿邪,属脾气虚证;用健脾祛湿,补中益气法治;丁香散方:丁香、白术、桂心、陈皮、半夏。

(3)草豆蔻丸:“腹痛,不思饮食”,因脾阳虚,阳虚生内寒,属脾阳虚证;用健脾祛湿,温中散寒法治;宜服草豆蔻丸方:草豆蔻、附子、缩砂仁、陈皮。

2.温中散寒

对“腹内虚鸣”据“脾脏冷气”(《太平圣惠方·卷第五·治脾脏冷气腹内虚鸣诸方》)病机,定性寒伤脾证;用温中散寒法治;代表方:白术丸、桔梗散、吴茱萸丸。

(1)白术丸:“壅滞胀闷,腹内鸣转,不思饮食”,因脾气虚,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属脾气虚证;用温中散寒,健脾益气法治;宜服白术丸方:白术、桂心、槟榔、高良姜。

(2)桔梗散:“腹内虚鸣,两胁胀满,少思饮食”,因阳虚生内寒,失其温养,属脾阳虚证;用温中散寒法治,宜服桔梗散方:桔梗、白术、丹参、白豆蔻、附子。

(3)吴茱萸丸:“呕逆,宿食不消,腹脏虚鸣,时时疼痛”,因寒性凝滞,气机不畅,脾不升清,胃气上逆,属寒凝气滞证、虚实夹杂证;用温中散寒,健脾行气止痛法治;宜服吴茱萸丸方:吴茱萸、神曲、陈皮、白术。

3.温中散寒止泻

对“泄痢”据“脾脏虚冷”(《太平圣惠方·卷第五·治脾脏虚冷泄痢诸方》)病机,定性寒伤脾证,虚证;用温中散寒止泻法治;代表方:白术散、木香散。对“水泻”据“饮食生冷”(《太平圣惠方·卷第五十九·治水泻诸方》)病因,定性饮食伤脾证,实证;用温中散寒止泻法治,代表方:赤石脂丸、龙骨散。

(1)白术散:“泄痢,腹痛,四肢乏力”,因脾不升清,水谷精微不能布达四肢肌肤,属脾气虚证;用温中散寒,健脾益气法治;宜服白术散方:白术、干姜、桂心、人参、厚朴。

(2)木香散:“泄痢,腹内疼痛,心腹(四肢)不和,少思饮食”,因阳虚生内寒,温养失职,属脾阳虚证;用温中散寒法治;宜服木香散:木香、肉豆蔻、人参、附子、当归。

(3)龙骨散:“水泻腹痛,不纳饮食”,因饮食生冷,寒凝气滞,气机不畅,属脾气滞证、实证;用温中行气止泻法治;宜服龙骨散方:龙骨、木香、当归、肉豆蔻。

(4)赤石脂丸:“心腹痛,四肢逆冷,不纳饮食”,因饮食生冷,损伤脾阳,阳虚生内寒属脾阳虚证;因实致虚,用温中散寒止泻法治;宜服赤石脂丸方:赤石脂、龙骨、艾叶、附子、肉豆蔻。

4.温中健脾、补益气血、益气养阴

《圣济总录》对“脾劳”据“劳倦则伤脾”(《圣济总录·卷第八十六·虚劳门·脾劳》)病因,定性劳伤脾证;提出“法宜补益肺气,肺旺则感于脾矣”,用虚则补其母,补肺益脾法治;代表方:胡芦巴丸、麦门冬汤、厚朴丸。

(1)胡芦巴丸:“面色萎黄,乏力羸瘦”,因脾不升清,气血不足,属脾气血两虚证;用温中健脾,补益气血法治;宜服胡芦巴丸方:胡芦巴、补骨脂、巴戟天、附子、白豆蔻、荜茇、小茴香、丁香、木香、硫黄、沉香、莪术、桂枝、当归、桃仁、阿魏、肉豆蔻、槟榔。

(2)麦门冬汤:“四肢浮肿,口唇干燥”,因脾气虚,气机升降失常,中焦水道不利,属脾气阴两虚证;用健脾益气养阴法治;宜服麦门冬汤方:麦门冬、赤茯苓、川芎、郁李仁。

(3)厚朴丸:“腹痛,四肢逆冷”,因阳虚生内寒,寒凝气滞,属脾阳虚证;用温中健脾法治;宜服厚朴丸方:厚朴、诃黎勒皮、附子、吴茱萸、鳖甲、三棱。

5.健脾祛湿散寒、行气止痛

对“濡泻”据“寒湿之气,内客于脾”(《圣济总录·卷第七十四·泄痢门·濡泻》)病因,定性湿伤脾证;用健脾祛湿止泻法治;代表方:当归散、附子丸。

(1)当归散:“泄泻,腹内刺痛”,因寒湿夹杂伤脾,寒邪凝滞,不通则痛,定性寒湿伤脾证、实证;用健脾祛湿散寒,行气止痛法治;宜服当归散方:当归、木香、干姜、肉豆蔻、诃黎勒、黄连。

(2)附子丸:“泄泻久不愈,冷痢无度”,因脾阳虚生内寒,不能温化水湿,定性脾阳虚证;用健脾祛湿,温中散寒法治;宜服附子丸方:附子、甘草。

6.健脾祛风

对“脾中风”(《圣济总录·卷第五·诸风门·脾中风》)据风的病因,定性风伤脾证;用健脾祛风法治;代表方:秦艽汤、藿香汤、羚羊角丸。

(1)秦艽汤:“身体拘急,舌强不能语”,因风邪夹寒,寒性凝滞,气血运行不畅,属风寒伤脾证,实证;用健脾祛风散寒法治;宜服秦艽汤方:秦艽、麻黄、石膏、独活、赤茯苓。

(2)藿香汤:“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因风湿伤脾,湿性重着,属风湿伤脾证,实证;用健脾祛风除湿法治;宜服藿香汤方:藿香、人参、陈皮、羌活、独活、草豆蔻、吴茱萸、干姜、甘草、薏苡仁。

(3)羚羊角丸:“神思昏沉,口干食少,大肠秘涩”,因风热伤脾,热扰神明,热盛津伤,属风热伤脾证;用健脾祛风,清热除湿法治;宜服羚羊角丸方:羚羊角、防风、麻黄、人参、柏子仁、诃黎勒皮、白槟榔、熟干地黄、大麻仁、羌活、茯神、桂枝。

7.泻脾清热

对“脾实”据“脾实则生热”(《太平圣惠方·卷第五·治脾实泻脾诸方》),内热的病机定性热伤脾证,属实证;代表方:《太平圣惠方》泻脾升麻散,《圣济总录卷》石膏汤、前胡饮、槟榔丸。

(1)泻脾升麻散:“心胸烦闷、口内生疮、头痛胸满、不思饮食”(《太平圣惠方·卷第五·治脾实泻脾诸方》),属热伤脾证,实热证;用泻脾清热法治;宜服泻脾升麻散方:升麻、羚羊角屑、茯神、黄连、柴胡等。

(2)石膏汤:“小便不利,面目焦黄,唇口干燥”(《圣济总录·卷第四十四·脾脏门·脾实》),属热盛伤津证,因实致虚;用清热生津法治;宜服石膏汤方:石膏、麦冬、柴胡、犀角屑、瓜蒌根、地骨皮、葛根。

(3)前胡饮:“头重目疼,心膈壅滞,不思饮食”(《圣济总录·卷第四十四·脾脏门·脾实》),属热气壅滞,脾气不行,热壅气滞证、实证;用清热行气法治;宜服前胡饮方:前胡、大腹皮、赤芍、赤茯苓、桔梗、羚羊角屑、旋覆花、枳壳。

(4)槟榔丸:“腹胁胀满,小便不利”(《圣济总录·卷第四十四·脾脏门·脾实》),属热壅气滞,水液代谢不利,气滞水停证、实证;用清热行气导滞法治;宜服槟榔丸方:槟榔、木香、芍药、枳壳、桂枝、大黄。

8.补中益气

对“脾虚”据脾气虚,脾阳虚病机,定性脾气虚证,脾阳虚证;用补中益气,温中散寒法治;代表方:《太平圣惠方》补脾人参散、补脾诃黎勒散,《圣济总录》藿香汤、砂煎丸、温气煮散。

(1)补脾人参散:“身重如石,四肢不举,食少无力,腹胀肠鸣”(《太平圣惠方·卷第五·治脾虚补脾诸方》),属脾气虚证;用补脾益气法治;宜服补脾人参散方:人参、石斛、桔梗、白术、生姜、大枣。

(2)诃黎勒散:“泄泻,腹痛,不思饮食,四肢无力”(《太平圣惠方·卷第五·治脾虚补脾诸方》),属脾阳虚证;宜服补脾诃黎勒散方:诃黎勒、草豆蔻、陈皮、附子、厚朴、生姜、大枣。

(3)藿香汤:“呕吐,腹胀虚鸣”(《圣济总录·卷第四十四·脾脏门·脾虚》),因脾喜燥恶湿,秋夏湿气当令,脾气最虚,饮食稍有不慎,脾运化失常引起,“脾虚饮食易伤,每至秋夏,脏腑不调”,属脾虚湿盛证;用健脾祛湿法治;宜服藿香汤方:藿香叶、缩砂仁、面曲、白术、草豆蔻、厚朴、生姜、大枣、半夏、甘草、人参、陈皮。

(4)砂煎丸:“腹痛,胸膈痞闷,两胁胀满,不思饮食”(《圣济总录·卷第四十四·脾脏门·脾虚》),因气虚不行,属脾虚气滞证;用健脾行气法治;宜服砂煎丸方:砂仁、阿魏、陈皮、神曲、诃黎勒皮、丁香、荜茇、附子。

(5)温气煮散:“心腹刺痛,四肢乏力,不思饮食”(《圣济总录·卷第四十四·脾脏门·脾虚》),是因脾气虚,气不行,导致血瘀,属脾虚气滞血瘀证;用行气活血法治;宜服温气煮散方:木香、陈皮、当归、青皮、益智仁、三棱、莪术、小茴香、马兰花、甘草、高良姜、沉香、丁香、肉豆蔻、诃黎勒皮、槟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