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痰热内扰

一、痰热内扰

【临床表现】不寐,胸闷心烦,泛恶,嗳气,伴有头重目眩,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因病机】过食肥甘厚味,脾胃运化失常,酿生痰热,扰动心神而不眠。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方中半夏、陈皮、竹茹化痰降逆;茯苓健脾化痰;枳实理气和胃降逆;黄连清心泻火。

【医案】

1.程(氏)

上昼气逆填脘,子夜寤不肯寐,乃阳气不降。议用温胆汤,温胆去枳实加金斛,滚痰丸二钱五分。

(以上医案引自《临证指南医案》)

2.郁怒伤肝

肝胆之火内炽,痰湿中阻,胃失和降,懊少寐,胸痹不舒。拟温胆汤加减。

法半夏(二钱) 朱茯神(三钱) 珍珠母(三钱) 黑山栀(一钱五分) 北秫米(三钱,包) 远志肉(一钱) 青龙齿(三钱) 川贝母(二钱) 炒枣仁(三钱) 生白芍(二钱) 鲜竹茹(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同捣) 广郁金(一钱五分) 合欢花(一钱五分) 夜交藤(三钱) 

(以上医案引自《丁甘仁医案》)

3.安昌娄

阳不交阴,寤不成寐,脉数右劲,舌尖赤,咳嗽气逆,胃馁。姑宜清肺、安神、化痰。(三月七号壬寅十九日)

北沙参(三钱) 霍石斛(三钱) 炒枣仁(三钱) 丹参(二钱) 天冬(三钱) 光杏仁(三钱) 夜交藤(三钱) 生米仁(四钱) 紫菀(钱半) 茯神(四钱,辰砂拌) 橘红(一钱,盐水炒) 

清煎四帖。

介按:胃为六腑之海,其气以下行为顺。兹以阳明气逆冲肺,以致咳嗽不寐,故治以肃肺养胃而安神。

4.黄公某

呛咳心悸,夜不安寐,脉虚细,胃钝恶心。宜温胆和胃,清肺安神。

仙半夏(钱半) 枳壳(钱半) 紫菀(钱半) 栝蒌皮(三钱) 陈皮(钱半) 炒枣仁(三钱) 川贝(三钱) 炒谷芽(四钱) 茯神(四钱) 白前(钱半) 蔻壳(钱半) (引)鲜竹肉(一丸)

清煎三帖。

介按:罗东逸云: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腑,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不喜壅郁。盖东方之腑,以郁久而不谧也。痰气上逆者,土家湿热反乘,而木不得遂其条达也。故是者首当清热及解利三焦。据是以观,则此症纯系少阳未得温和之气,以致诸证并起。此方治法,深得罗氏。

5.西庄沈

胃气仍钝,夜不安寐,脉濡细,舌黄滑,湿犹未罢,宜温胆汤加减。

姜半夏(钱半) 枳壳(钱半) 绵茵陈(三钱) 鸡内金(三钱) 新会皮(钱半) 枣仁(三钱) 生米仁(四钱) 炒谷芽(四钱) 茯神(四钱,辰砂拌) 通草(钱半) 蔻壳(钱半) 

清煎三帖。

介按:胆为清静之腑,兹以痰湿未清,胸膈之余热未退,而致夜寐不安,胃纳尚纯。治以温胆汤加减,兼清湿热而养胃。

(以上医案引自《续名医类案》)

6.郁(左)

夜不成寐,脉细左关微弦右关带滑。心、离火也,肾、坎水也,离在上,坎在下,上下交通,其枢在胃,胃中为湿痰所据,则坎离相交之道路阻梗,遂致水火不能相媾,所有湿痰,悉借肝火而鼓动。欲媾阴阳,当通胃府,欲通胃府,当化湿痰,特黏腻之物,断难立予荡除,探手成功耳。

制半夏 广皮 枳实 龙齿 知母 茯苓 白蒺藜 竹茹 上徭桂(二分) 川雅连(四分,二味研细饭糊为丸开水先下)

【复诊】惊动胆木,甲木漂拔,乙木过升,致阳气有升无降。日久不寐,脉弦肤肿,经所谓热胜则肿也。升降乖违,而欲其水火相济也得乎。拟专降胆木,使升降各得其常。

制半夏 广皮 茯苓 枳实 竹茹 辰砂 天竹黄 珍珠母 龙齿 磁石

另濂珠二分,辰砂一分,川贝三分,三味研末调服。

7.孙(左)

脾肾两虚,饮食生痰,痰阻为喘者久。兹值春升之际,痰凭木火之势而化为热,以致竟夜不能交睫。脉左尺不藏,苔黄舌红,龙相亦动。拟潜阳和阳,参以苦泄。

川雅连(酸枣仁同炒) 制半夏 竹茹(盐水炒) 知母 茯苓神 炒枳实 上濂珠(三分) 川贝母(五分,二味研末调服)

8.周(左)

肾本封藏不固,秋冬收藏之令,阴气不能收摄,辄痰多咳嗽。兹以外感湿热之后,痰多咳甚,寤难成寐。脉象弦滑。此由病后湿化为痰,痰在胃中,则胆寒肝热。拟化痰宁神。

制半夏(一钱五分) 炒竹茹(一钱五分) 白茯苓(三钱) 广橘红(一钱) 夜交藤(四钱) 陈胆星(六分) 炒枳实(一钱) 炒枣仁(二钱) 炒苏子(三钱) 竹沥(七钱) 姜汁(少许)

又 化痰和中,以温胆气,寐得稍安,痰亦略少。再降胆胃而蠲痰饮。

陈胆星(四分) 炒枳实(一钱) 炒苏子(三钱) 广橘红(一钱) 云茯苓(三钱) 旋复花(二钱绢包) 炒枣仁(二钱) 炒于术(一钱五分) 炒竹茹(一钱五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远志肉(五分) 

(以上医案引自《张聿青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