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鼻衄、齿衄

三、鼻衄、齿衄

鼻腔出血,称为鼻衄。齿龈出血称为齿衄,又称为牙衄、牙宣。足阳明胃经脉入于齿龈,胃脉络鼻。鼻衄、齿衄可由胃热火热迫血,脾气虚血失统摄引起。

(一)胃热炽盛

【临床表现】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口渴欲饮,鼻干,口干臭秽,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病因病机】饮食不节、饮酒过多以及过食辛辣厚味;或滋生湿热,热伤脉络,引起衄血。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玉女煎。方中以石膏、知母清胃泻火,地黄、麦冬养阴清热,牛膝引血下行,共奏泻火养阴,凉血止血的功效。

【医案】

1.《医旨绪余》曰

有侄女十岁,因伤齿动摇,以苎麻摘之,血出不止,一日夜积十一盆,用没药止之,少顷,复从口出。诊其脉,皆洪大有力。以三制大黄末二钱,枳壳汤少加童便调下,去黑粪数枚,其血顿止。

2.一男子每齿根出血盈盆

一月一发,百药不效。知其饮酒,投前药一服而安,是知此疾多阳明热甚所致。缘冲任二脉,皆附阳明,而阳明一经气血俱多,故一发如潮涌,急则治其标也。投以釜底抽薪之法,应手而愈。

3.吴桥治文学于学易

举孝廉,病衄,其衄然,七昼夜不止,甚则急如涌泉,众医济以寒凉不效,急以大承气汤下之,亦不行。桥曰:孝廉故以酒豪,积热在胃,投以石膏半剂愈之。众医请曰:积热宜寒,则吾剂寒之者至矣,公何独得之石膏?桥曰:治病必须合经,病在是经,乃宜是药,石膏则阳明胃经药也,安得以杂投取效哉(《太函集》)?

(以上医案引自《续名医类案》)

4.李(左)

如注,脉象弦大。肺胃风热内迫,恐致厥脱。

犀角尖(五分) 细生地(三钱) 炒丹皮(一钱五分) 生赤芍(一钱五分) 绿豆衣(五钱) 麦冬(三钱) 黑山栀(三钱) 大黄(二钱酒蒸)藕汁(一杯)元参肉(三钱) 白茅花(一两五钱) 

(以上医案引自《张聿青医案》)

(二)脾虚不摄

【临床表现】鼻衄,或兼齿衄、肌衄,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头晕,耳鸣,心悸,夜寐不宁,舌质淡,脉细无力。

【病因病机】脾气虚不能摄血,以致血液外溢而形成衄血。

【治法】补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本方由四君子汤和当归补血汤加味而成。方中以四君子汤补气健脾;当归、黄芪益气生血;酸枣仁、远志、龙眼补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理气醒脾,使之补而不滞。全方具有补养气血、健脾养心及益气摄血的作用。

【医案】

1.杨乘六治施鸣玉

衄血如注,三日半不止,凡止衄方法,并无一应,气息欲绝。脉之,虚大而缓,面色萎黄,舌嫩黄而胖,知其四肢疲软,浑身倦怠,懒于言语,动辄嗜卧者,匪朝伊芳夕也。询之果然。而衄起之故,缘自钟溪归家,一路逆风,操舟尽力,不及达岸即衄,至今第四日矣。曰:病患中气大亏,本不足以摄血,复因劳力太甚,重伤胃络。胃络,阳络也,阳络伤则血出上窍,胃脉络鼻,所以血出鼻孔也。乃用补中益气汤加炒黑干姜一剂而衄止。去干姜,加白芍、五味子,数剂而从前诸症渐除。

2.一妇人因劳衄血

服凉药之剂,更致便血。或以血下为顺,仍用治血。薛曰:此因脾气下陷而从,当升补脾气,庶使血归其经。不信,果血益甚。乃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加味归脾汤而愈。此症用寒凉止血,不补脾肺而死者多矣。

3.马元仪治陆太史母

患衄血不已,两脉浮大而数,重按无神,面赤烦躁,口干发热,心悸恍惚。群作阳明火热阴虚内动之症治,旬日转盛。此因忧思悒郁,致伤阳气,阳气既伤,阴血无主,上逆则衄,下夺则便。当作中虚挟寒治,用附子理中汤,内益人参至三两众阻之。明日复诊,脉象散失,较之浮数为更天渊。乃谓众曰:症既非实,以补养为主。然气血俱要,而补气则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养阳在滋阴之后,是以非助火而益水,不如是不得其平也。令进前方,不得已减去人参二两,服至第九日,衄血便血俱止。后以归脾汤调理而愈。

(以上医案引自《续名医类案》)